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没有农业强国就没有整个现代化强国;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就是不全面的。”农业是国家发展的基石,是产业兴旺的基础;乡村振兴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一环,是中国从社会主义大国走向社会主义强国的必由之路。“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也是实际工作的切入点。”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破题之举,产业兴才能人气旺,人气旺方可文化荣,文化荣点亮生态美。山东省莱州市通过“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模式,走出了一条独特的农村产业振兴之路。
一、组织引领党为先,产业振兴开新篇
近年来,莱州市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的重要指示精神,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以“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为主要模式,坚持突出特色、放大优势、深挖潜力、补齐短板,以产业振兴为基础,不断开创全市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组织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本前提。在资源分散、基础设施落后、产业模式相对匮乏的农村地区无法单依靠市场调节去实现农村的跨越式发展。只有通过党组织强有力的领导,对分散的农村资源进行整合、对薄弱的基础设施加强建设、对单一的产业发展模式进行规划与前瞻式的改革与引领,才能够真正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让乡村留得住乡愁,望得见未来。
莱州市持续推进探索烟台经验,坚持深化推行“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的发展模式,以党支部为核心,组建共青团员青年突击队,以共青团员为先锋,重点谋划村内产业经济建设。在产业资源相对丰富的小草沟村,探索了一条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之路,以银杏、金银花种植等特色农业为基础,结合市场需求,大力发展康养旅游产业,以党建带动产业链,在保证村集体及农户所有权与使用权的前提下,积极引入职业经理人,以市场化的运作模式带动农户增收,走出了一条特色农村产业之路。而在产业发展相对落后的田家村,村“两委”则以组织工作为抓手,开展思想整风运动,着力提升村领导班子的凝聚力与战斗力。在开展村集体产业工作时,村领导班子以身作则,为困难户垫付合作社入社资金,推进村集体产业变革,建立农副产品研产部、农机农资服务部以及生态旅游开发部等三个合作社部门,着力推进农产品价值链延长,拓宽特色乡村旅游等相关产业发展渠道,实现农村风貌的焕然一新。
二、“以工促农”促产业迭代发展,“工农融合”助三业齐头并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依托农业农村特色资源,向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要效益,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效益,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增强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要实现乡村振兴,不能单依靠第一产业,也不能只盯易被市场波动影响的第三产业,应以第二产业为基础,在保证农作物增产增收的同时延长产业链,进行产品深加工,依托第三产业打开市场,才能够真正实现产业可持续发展。“以工促农”不仅要通过外部的工业发展促进农业发展,更要将工厂建到农业生产之中,使一二产深度融合,使一二三产业齐头并进。
莱州市朱旺村走出了一条“以工促农”的新路子。朱旺村位于莱州市北10公里,沿海而建,拥有7华里的海岸线,有着较好的港口建设条件。受益于地理优势,朱旺村在通过水产养殖赚得第一桶金后,将目标瞄向了工农业的多元化发展。2005年朱旺村投资4.6亿元建设集渔港、货港、旅游港为一体的朱旺港。朱旺港的建设解决了村集体水产养殖户和渔船的停泊矛盾,同时形成了良好的海域养殖场所,吸引了山东水产养殖龙头企业——烟台东方海洋公司来村投资建设,增加了集体收入与村民就业机会。在一二产业充分发展的基础上,朱旺村继续整合特色海洋资源,开发了康养、旅游等文体项目,使村集体的产业实现了良性循环发展。朱旺村的成功经验表明,农村第一产业的发展是第二产业建设的基础;第二产业的建设,不但不会影响第一产业的发展,还能够为第一产业补足基础设施与资金帮扶,二者之间存在良性的正向循环关系,“以工促农”“农为工本”的发展规律在农村内部经济循环模式中仍然成立。
三、五大振兴齐并举,民生创意拓路径
来到小草沟村,迎面就是银杏大道和沿河生态廊道,曾经“山多和尚头,沟深水不流,十年有九旱,十种九不收”的土地贫瘠、资源匮乏的村子真正地成为了历史的过去式。从一个荒山荒地的穷村到如今实现旅游服务一体化的全国生态文化村,小草沟村的发展离不开党组织对五大振兴的全面重视,也离不开有志于小草沟建设的人们的努力。
小草沟村自建立小草秋韵合作社以来,以合作社为主线,建立起“合作社+旅游+研学+康养+产品”的乡村特色产业链,秉持“党支部+合作社+公司+农户”四大主体为核心的运营理念。在五个振兴要求的推动下,村“两委”积极抓组织建设、专注于乡村治理;村内充分挖掘农业优势、积极靠拢市场,主产物从苹果迅速转向银杏,将农作物种植融入生态建设,将农业种植与景观建设、旅游业发展牢牢结合。人才振兴也是小草沟持续发展的法宝,村内设置大讲堂、聘请专家来村内讲课,旨在把村民培养成有一技之长的“土专家”;积极吸引本土人才回乡创业、吸引外来资金投资设厂,“为有源头活水来”是村“两委”班子的人才工作重要理念。
小草沟村的发展不仅仅有上级党组织的指导、村“两委”班子的领导,有志人士的热忱实践与建议同样重要。村内旅游重要民宿“大队客栈”设计师认为乡村的建设应该依托村民民生创意去建设,体现小草沟的特点,留下小草沟的“乡土味道”。小草沟一直坚守将新村子的建设权还给村民的初心,围绕村民生活建设特色农业商业产业点、生态旅游点、文化宣传点,以村民生活为中心的村庄建设理念,让小草沟村在山东乡村振兴战略的推动中持续发挥榜样作用。
四、厘经验、建组织、整乡风、促产业
提起田家村的治理,村主任杨春华津津乐道的就是村“两委”班子开展的“整风运动”,一场整风,团结了上下不同年龄段的村民,理清了村里积累的冗杂乱事,也找到了村子未来的发展方向。
即便在2017年,田家村依然会存在村民与“两委”班子发生“肢体语言交流”的现象,被村里人邀请回村担任村主任的杨春华和村书记一合计,决定“整经济前先整风”,大抓村里精神文明。他们与村内党员谈心谈话,邀请他们一同干起来;村里建立“慈善义工协会”,通过民主选举让村内妇女参与到公益服务的活动主导中来,杨春华认为村内的家庭主妇都是“街头巷尾的新闻工作者”,是村治理体系中补足信息流动缺陷的关键;还联合村“两委”过往退休人员和村内有名望的老人成立“老干部委员会”,这些老干部充分发挥“家有一老如有一宝”的作用,为村子的发展指路、把关、定心。
团结了老年人、中年人,田家村也从未忽视青年人。村“两委”与村里的青年们商量,组建“青年志愿者创业团队”,一同商量出路,群策群力共议村内产业未来,选择了建立“田家小米”品牌。田家村依山傍水、土地含硒,适合种植小米。村内青年对现今市场观察与了解后,与村民商议,最终选择小米馒头、锅巴、米酒等日常饮食作为初期产品,尝试联合相关企业开发小米护肤品,未来他们希望开发小米相关预制菜,让田家小米走入现代餐饮市场。
村主任杨春华认为村的建设不仅要有经济,更要有文化,山东作为孔孟之乡,具有悠久的文化传统。因此,他积极走动周围村做宣传,一同拉起文化大集,还拉起了以田家村为主体的多种村特色节日,诸如文峰路街道农民丰收节、桃花节、“七一”感恩节等。多种多样的节日活动,既保留着对村内民俗文化的重视,也坚定了对田家村红色文化历史的尊重,还有对城市市场经济的积极接轨,共同构成了田家村独有的乡土文化。
山东省莱州市“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模式充分挖掘区域特色优势,因地制宜办产业;在党组织坚定领导下以五大振兴为抓手,组织上下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着力推动共同富裕;在齐鲁大地上深挖中国文化要素,将文化建设深刻融入乡村振兴全过程中,助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土文化建设。
(作者单位: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