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关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性、历史性任务。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更好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实现产业振兴至关重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积极延伸和拓展农业产业链,培育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推进乡村产业振兴涉及的问题有很多,这里重点谈五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关于增产增收问题。实现增产增收主要是解决粮食安全和农民增收的问题。这两个方面都非常重要,确保粮食安全是国家发展过程中的底线要求,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中国人自己手中。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发展的本质要求,增加农民收入是社会主义发展目的在农村的体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农业农村工作,说一千、道一万,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但在现实发展过程中,实现增产和增收这两个方面有时会在一定程度上产生矛盾。比如,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必须主要用于种植粮食,不能非农化、非粮化。但从农民增收或者三产融合发展的角度看,有时又需要一定的农村建设用地指标来满足产业经营需要。因此,在农地资源配置和利用方面要妥善处理好这两者的关系。在乡村发展过程中,要从“国之大者”和战略全局的高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统筹做好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这两件大事。在发展过程中,根据乡村实际情况,在守住耕地红线和粮食安全底线的前提下,因地制宜推动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既确保粮食产能,又能够增加种粮收入以及依托粮食的其他经营效益;既做到粮食稳产增产,又做到农民增收共富。
第二,关于引资引智问题。这个方面主要是解决农业农村发展过程中的生产要素供给和配置问题。关于引资,既可以说是引入资金,也可以说是引入资本。表面上看,资金和资本有其相同之处,但是两者所体现的生产关系并不相同。引入资本,实际上是引入现代化的生产工具、生产设备和经营与管理模式,是引入了一种能够更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现代化生产经营方式。比如,在乡村产业发展过程中引入龙头企业带动发展,或者村集体引入帮扶资金成立公司开展产业化经营,就是类似的情况。关于引智,既可以是吸引人才入乡返乡,也可以是通过与外部合作的方式,不求人才为我所有,但求为我所用。当前,在信息化数字化快速发展背景下,通过远程合作共建的方式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乡村振兴中面临的人才短缺难题。当然,乡村在引人、引智的同时,也要引育并举,注重培养本地人才,将村里的能人、外出返乡人员培养成为能够带动当地乡村振兴的中坚力量。
第三,关于融合融入问题。主要解决农业全产业链发展和农民融入共富的问题。所谓融合,是指三产融合、农文旅融合以及农业全产业链发展的问题。在乡村产业发展过程中,要依托农业农村特色资源,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通过三产融合、农文旅融合发展,将“土特产”转化为富民乡村产业。融合发展的过程主要体现为农业全产业链的构建和发展过程,也就是逐步形成农业研发、生产、加工、储运、销售、品牌、体验、消费、服务等环节和主体紧密关联的有机整体。为了更好推进农业全产业链和融合发展,一是要能够找到合适的组织载体和经济实体,比如,现实中的各类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和新型经营主体。二是发挥农业产业链中“链主”的带动和引领作用,特别是可以通过“链主”推动农业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三是以“六个坚持”为指导开展工作。坚持人民至上,明确推动农业全产业链发展的根本目的。坚持守正创新,在做好做强原有产业的基础上延展产业链和价值链。例如,在现实中,有些地方以经营稻田画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发展稻田画是可以的,但是,首先要把水稻种好,确保稳定收入,然后,在此基础上通过发展稻田画来带动乡村旅游发展和特色大米销售。坚持系统观念和问题导向,根据当地乡村产业发展实际,系统全面地梳理问题,查找不足,缺什么补什么,实现系统观念和问题导向的统一。所谓融入,是指在乡村产业发展过程中,决不能“富了老板,穷了老乡”。可以通过土地流转、入股经营、就业务工等方式,想方设法让农民真正能够融入农业全产业链发展过程,让农民在融入和参与过程中不断增强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第四,关于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问题。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既是促进乡村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重要方式,也是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重要保障。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时撰写的《扶贫要注意增强乡村两级集体经济实力》这篇文章就提出,“有的同志说,只要农民脱贫了,集体穷一些没有关系。我们说,不对!不是没有关系,而是关系重大”。当前,同样要大力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关键,一是要做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和农村“三变”改革,为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实体理顺体制机制;二是灵活采取多种新型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如资源发包、物业出租、居间服务、资产参股等,确保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具有稳定收益;三是实现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与乡村治理能力提升的良性互动。在现实中,发展好的村庄,村集体实力都比较强。有些是以乡村治理为切入点,在治理的基础上推动集体经济发展;有些表现为有了集体经济,就能够更好推动乡村治理有效,村庄发展面貌焕然一新。
第五,关于绿色发展与“两山”理念转化路径问题。无论从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特征,还是从新发展理念和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来看,绿色要成为发展的底色。在乡村发展过程中要注重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两山”理念,统筹做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探索“两山”理念的现实转化路径,实现生态良好、产业发展、农民共富的良性循环。要实现这一目标,一是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新发展理念指导乡村产业规划和发展过程。二是立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深入挖掘当地特色资源和要素,引入现代科技以及产业化经营理念和运营模式,开发乡村特色产品和服务,因地制宜探寻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可行路径。三是在发展过程中要遵循自然规律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规律,久久为功,发展共富。
【本文系天津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我国农村生产方式现代化的实现路径与机制研究”(项目编号:TJLJ20-001)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南开大学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