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学理中国】推进乡村振兴中重点把握的几个问题

2023-10-17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因此,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就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本文中笔者将结合山东烟台和浙江宁波两地的乡村调研体会,谈谈对这个问题的认识。

  第一,组织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根本保障。村级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的基础,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我们要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选准配强村级党支部班子,切实把那些政治素质好、品德作风正派、处事公正公平、勇于创新、能带领农民群众增收致富的能人选进班子,培养一大批优秀的农村基层干部。”目前很多村级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由一人兼任,这就要求村级党支部班子具有较强的组织和领导能力,尤其是面对文化素质有待提升、缺乏凝聚力的基层群众,对其组织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村级党支部成员必须身先垂范,以身作则,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练就过硬本领,成为群众满意的全能型干部,更好服务群众,提升其组织力、凝聚力和向心力,为乡村振兴保驾护航。

  第二,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物质条件。由于农村资源禀赋的先天劣势,绝大多数地区的人均耕地极少,农民很难通过规模化、集约化的形式依靠农业发家致富,很多人只能将土地抛荒,背井离乡去城市打工,于是大量零散土地闲置。烟台倡导的“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从根本上缓解了这一突出矛盾,以村党支部作为背书,让农民心甘情愿放心地将土地、劳务、置业等以股份形式入股合作社,通过分红获得收入。同时合作社充分发挥规模优势,并依据自身实际开拓创新,发展大棚种植以及研学、民宿、康养等一三产融合项目,为乡村振兴提供可持续发展的产业项目。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物质条件,只有通过延伸乡村产业链条,培育和打造一二三产业融合的新产业和新业态,才能拓宽农民增收致富的渠道。当然,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在发展过程中需要不断规范化,未来要借鉴现代企业制度的管理思路,将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来干,成立有限责任公司,党支部只作为股东代表,负责与职业经理人对接,在对合作社重大事项进行决策时,召开股东大会进行商议,这样会使经营管理规范化、科学化。

  第三,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精神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提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时代课题,充分表明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在基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乡村治理过程中的作用和影响力依然巨大,传承几百年的村规民约是约束村民言行举止的最有力手段,也是团结村民,鼓励奋发向上、开拓创新的精神力量。有乡村利用积分制度设立“道德银行”、“希望超市”以激励村民积极践行村规民约,提出“存进去的是美德,取出来的是文明”口号,不断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同基层治理的有机结合。在这种模式的长期影响下,村里形成了恪守诚信、积极向上的文化,也因此引来了外部资金支持。文化兴则国家兴,文化强则国家强。文化振兴不仅体现在文化传承上,还体现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上。一些乡村积极开发红色文化旅游产业,研制文创产品,一方面能带动农民收入增长,另一方面能更好赓续红色文化基因。我们在调研中发现,有的乡村充分利用红色资源振兴经济,以“红色引领,绿色发展,金色未来”为理念,打造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将农文旅产业有机融合,从而形成了一个强村富民的产业体系。

  第四,生态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两山”理念,到“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无不体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当前,随着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口老龄化趋势日趋严重,越来越多的人向往返璞归真的田园风光,这给农村带来了新商机,康养旅居成为乡村振兴过程中的重大机遇。一些农村正凭借良好的生态优势,大力发展集旅游、研学、健康、养老和养生等为一体的乡村康养产业模式,将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生态经济优势,绿水青山正一步步成为金山银山。我们在调研中发现有的乡村依托“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持续发挥党支部引领作用,推行“党支部+合作社+公司+农户”的运营模式,推进“旅游+文化+研学+康养”产业融合发展,围绕游客吃、住、行、游需求,积极整合周边村庄资源,开发农家乐、生态休闲、红色文化、民俗文化等旅游项目,以“党建链”带动“产业链”,引领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

  第五,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动力源泉。人口老龄化、空心化是当前农村最鲜明的特点,是最突出的问题,也是笔者调研中的突出印象。人才留不住和吸引不来成为制约乡村振兴发展的关键因素,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无论是组织振兴、产业振兴还是文化振兴,都需要具备相应专业素养的人才提供支撑。破解这一难题还需政府改革和创新人才引进政策,鼓励并支持年轻人回乡创业,引导在外大学生积极为家乡建设建言献策,同时政府可以根据农村亟需解决的难点和重点,选派相应部门优秀干部到基层“挂职”。选调生的基层锻炼制度为更深入了解和化解基层急难愁盼问题提供了途径和渠道。笔者调研的一个村自然生态环境优美,正在筹备和发展乡村民宿,但由于地处偏僻、交通不便,成为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制约因素。当时,在村里进行基层锻炼的选调生正好隶属于市交通局,在经过调研了解具体实际情况后,他积极向领导汇报并得到批示,顺利解决这个问题。还有的村与上级镇政府主要干部结成帮扶对子,规定联村干部必须出席每周的村委工作会议,并与村民进行重大事务商议。

  总之,乡村振兴是一个全方面、多层次的系统工程,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五个方面的振兴缺一不可,彼此之间相互衔接、相互契合、有机统一。推进乡村振兴必须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运用其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解决中国的问题,将“两个结合”具体化到乡村振兴的实践中去,一切从实际出发,着眼解决新时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不断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  

    (刘凤义,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胡泽鹏,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贾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