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正确二战史观 中法学者共话和平

2025-09-0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中国社会科学网上海讯(记者 查建国 陈炼)9月2日,“2025中法论坛:多元视角下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在上海举行。会议旨在以史为鉴,通过中法学者的深度对话,共同弘扬珍爱和平、反对战争的正确二战史观。上海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林在勇与中国驻里昂总领事于江先后致辞。开幕式由上海师范大学副校长陈恒主持。
“2025中法论坛:多元视角下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会议现场 本网记者 陈炼/摄
  坚守正确二战史观
  会议提出,中法两国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在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全球方面负有特殊责任,今天的讨论不是为了停留在过去的伤痛,而是要将历史转化为智慧,将记忆升华为责任。
上海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林在勇、中国驻里昂总领事于江致辞 本网记者 陈炼/摄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从卢沟桥事变到日本投降,中国战场长期牵制了日军主力,为盟军在太平洋战场和欧洲战场的胜利创造了条件。法国的抗德斗争,从戴高乐将军的伦敦呼吁到法国本土抵抗运动的烽火燎原,展现了法兰西民族的精神品格。林在勇表示,和平与发展的道路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回望这段历史,不仅是为了缅怀那些为自由与正义而牺牲的英勇战士,更是为了从历史的镜鉴中汲取智慧,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学术的力量。通过多元视角的交汇与碰撞,必将更深刻地理解战争与和平的辩证关系,更加坚定地走向合作与共赢的未来。
  于江提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人民同反法西斯同盟国以及世界各国人民并肩战斗取得的成果,其中法国医生贝熙业开辟自行车“驼峰航线”、神父饶家驹开创难民安全区等均对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中法人民在至暗时刻共同书写了友谊篇章,彰显了对和平的不懈追求。 
  共绘合作共赢未来
  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是与时俱进的倡导者、因势利导的践行者、忍辱负重的捍卫者。上海抗战研究会名誉会长、国防大学政治学院教授张云认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开场与收场,正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起点和终点,这也是正确二战史观在二战历史叙事层面上的公正定位。中国人民前赴后继、浴血奋战,以巨大的民族牺牲,配合欧洲等战场,为战胜德意日法西斯、赢得世界和平作出了不可替代的特殊贡献。
会议发言嘉宾之一 本网记者 陈炼/摄
  在分享了二战时期纳粹德国在法国实施的镇压政策后,法国卡昂大学教授盖尔·艾斯曼(Gaël Eismann)表示,确凿的事实揭示了法西斯主义的反动本质及其严重危害,警醒我们务必坚定不移地捍卫历史真相,坚决杜绝历史悲剧的重演。要始终坚守正确二战史观,助力中法友谊经受住时间考验。法国索邦大学副教授伊莎贝尔·达维翁(Isabelle Davion)则向与会专家介绍了二战时期法国的抵抗运动,尤其是关于“马基”(游击队)的情况。
会议发言嘉宾之二 本网记者 陈炼/摄
  二战时期中法双方的合作努力及法国给中国的帮助,是中国人民不会忘却的二战记忆的组成部分。在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吴景平看来,从历史的经验得出,我们必须尊重国家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对区域和国际安全局势作清醒地评估,对扩张主义、霸权主义、军国主义、法西斯主义不抱幻想不作退让,应与秉持共同理念者加强合作,共同捍卫国际法及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守护世界和平。
  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教授、上海抗战研究会会长苏智良回顾了上海南市难民安全区的创立与发展,提出安全区的创始人、法国神父饶家驹的博爱主义、慈善行为、奉献精神、慈悲情怀等高尚人格,超越了国家、种族、宗教与党派,是20世纪世界人道主义的光辉典范。四川大学文科讲席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原所长汪朝光深度分析了抗战时期中国电影业的发展。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历史学院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侯中军分析了抗战初期中国的外交活动。
  与会专家认为,要努力为中法学者搭建开放、包容的学术交流平台,推动不同文明之间的平等对话与相互借鉴。我们不仅要铭记先烈的牺牲和贡献,更要从中汲取智慧与力量,将历史经验转化为面向未来的合作动力。要培养更多兼具人文情怀与全球视野的青年人才,在深化两国合作中共同搭建人文交流之桥。
参加“2025中法论坛:多元视角下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嘉宾合影 本网记者 陈炼/摄
  会议由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主办。来自复旦大学、国防大学政治学院、上海社会科学院以及中国驻里昂总领事馆、法国索邦大学等单位的近40位中外学者共同出席学术会议。  
【编辑:齐泽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