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上海讯(记者 查建国 陈炼)8月15日,“让和平成为信仰,让历史告诉未来”——“战争审判文献数据库”暨纪录片《正义的审判》发布会在沪举行。
中国图书评论学会会长郭义强,中国出版协会常务副秘书长吴宝安,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局长权衡,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胡薇薇等出席。与会领导共同为“战争审判文献数据库”揭幕,同时发布纪录片《正义的审判》,以数字化成果与影像力作,共同守护珍贵历史记忆,传递持久和平信念。
会议现场 本网记者 陈炼/摄
文献宝库:数字赋能守护历史真相
胡薇薇表示,战争审判是人类对侵略暴行的庄严清算,是国际社会捍卫公理正义的集体记忆,更是构建战后和平秩序、警示后世珍爱和平的基石。要致力于构建国际领先的学术平台,以严谨的学术态度还原历史真相,守护人类良知。同时,要以学术公器守护历史正义,彰显大学使命,以数字技术突破文献存取的时空壁垒,实现多语种解析与跨介质检索。我们要通过创新形态将历史真相转化为公众可感可知的教育资源,借多维叙事激活集体记忆,赓续和平基因。
郭义强提出,八十年前,中国人民以巨大的民族牺牲,与世界反法西斯力量并肩作战,赢得了正义的胜利,而胜利之后我们还需伸张正义、清算罪行、警示未来。在历史记忆面临挑战的今天,扎实的文献数据库和严谨的影像记录,是最具说服力的历史证言,是维护历史定论、捍卫人类良知的根基。深入剖析战争的根源与审判的意义,揭示和平来之不易,对于培育全民族,特别是青年一代的和平理念、法治精神,具有不可替代的教育作用。要讲好中国历史故事、传播中国法治精神与和平理念,让和平成为我们共同的信仰。
在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社长、总编辑陈华栋看来,书与数据库是一把把打开历史大门的钥匙,希望读者能从阅读走向深度研究,从理解走向自觉守护。建构战争审判文献数据库不仅是为了铭记苦难,更是为了播种和平,要让史料开口说话,让谎言无处遁形,让跨越时空的警钟长鸣。
鉴往知来:照片里的历史传承与和平回响
发布会上,“战争审判文献数据库”发布,陈华栋详细介绍了这一学术平台。据悉,该数据库脱胎于曾荣获第四届中国出版政府奖网络出版物奖的“东京审判文献数据库”,由上海交通大学战争审判与世界和平研究院与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共建共享,在首席专家程兆奇教授领衔的工作委员会管理下持续发展壮大。数据库堪称一座数字化历史宝库,其核心史料源于智库团队经年累月、跨越国界的心血征集,覆盖美国国家档案馆、日本国立公文书馆、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等权威机构所藏档案文献,并融合研究院前沿研究成果。数据库不仅将数百卷文本、超亿文字的文献数字化,还通过多语种识别技术、独创的“庭审时间轴”、跨介质全文搜索功能,实现海量文献的高效整合与智能利用。使用者在数据库中输入关键词,即可同时关联判决书、庭审视频、证据照片,让散落的历史碎片重新拼凑完整。它不仅服务于精深学术研究,为战后审判及相关领域学者提供坚实基石,更致力于历史真相的社会化普及。直观的庭审时间轴、图形化史料等创新呈现方式,将复杂历史清晰展现,为学校、博物馆等机构提供权威教育资源,在消除历史认知偏差、培育青年一代和平理念方面肩负重任。
“战争审判文献数据库”揭幕 本网记者 陈炼/摄
纪录片《正义的审判》发布 本网记者 陈炼/摄
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纪录片工作部主任戴波介绍了纪录片《正义的审判》。作为中宣部国际传播局重点项目,该片由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出品,上海交通大学战争审判与世界和平研究院提供坚实学术支撑,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纪录片工作部与上海交通大学纪录片中心联合制作。
发布环节后,上海交通大学纪录片中心主任陈亦楠主持了深度对谈环节,程兆奇等三位嘉宾分别展示了在不同时期参与相关历史研究、文献收集、学术交流的现场留影,一幕幕尘封的记忆被重新点亮。从这些定格的难忘瞬间出发,专家们分享了亲身经历,并引向了战后审判的深远历史意义,“战争审判文献数据库”在保存原始证据、服务学术研究方面的不可替代价值,以及纪录片《正义的审判》在活化历史、教育公众方面的强大功能。
对谈专家达成初步共识:这些照片背后,是几代学人守护历史真相的接力。详实的历史记录与严谨的学术研究,是抵御遗忘与曲解最坚固的堤坝。而照片所记录的追寻过程本身,连同照片所指向的那场以法律为准绳的庄严审判,共同彰显了法治精神与对和平的执着追求——这是先辈留给全人类的共同遗产,对于深刻认识战争的残酷、维护当今世界的和平稳定,具有永恒而深刻的镜鉴意义。
会议主要发言嘉宾 本网记者 陈炼/摄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要将学术研究与大众传播深度融合,以数字化技术活化珍贵史料,构筑起守护历史真相的坚固堤坝,以影像力量穿透时空,让正义的审判之声再次铿锵回响。我们唯有深刻认识战争的残酷,方能倍加珍视和平的宝贵;唯有以史为鉴、坚守正义,人类才能真正迈向持久和平的光明未来。战争审判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场”上的记忆守护,将持续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深沉而坚韧的力量。
深度对谈环节现场 本网记者 陈炼/摄
活动由上海交通大学战争审判与世界和平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上海交通大学纪录片中心、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纪录片工作部、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上海交通大学电子音像出版社联合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