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届鄂豫皖区域史工作坊在安徽举行

2025-08-25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吴楠 通讯员李论 陈子煜)为深化鄂豫皖区域史研究,促进高校间科研协作与学术交流,8月16-19日,“第一届鄂豫皖区域史工作坊”在安徽寿举行。专家学者就区域社会史理论范式、民间文献整理方法、跨学科研究路径等议题展开深入研讨,并在寿县古城实地考察环节,通过对历史建筑、碑刻文献的现场解读,实现了文本研究与田野实践的创新性结合。
鄂豫皖区域史亟待学界系统研究
  开幕式由安徽大学历史学院教授盛险峰主持。安徽大学历史学院院长魏国锋在致辞中提出,鄂豫皖区域历史底蕴深厚,既是南北文化交汇融合的重要地带,又是中国革命历程中的重要区域,一直以来备受学界关注。他强调,此次工作坊的举办,不仅包含区域史研究的理论体系与视角方法训练,还通过打捞历史遗迹、释读民间文献等沉浸式教学环节,助力青年学者建立历史现场感,培育问题意识与学术创新能力。他勉励青年学者珍惜此次学习交流机会,专注听讲、勤于思考、积极互动,在与专家学者的对话中拓宽视野、深化认识。学院将持续深化与各兄弟院校及科研机构的协同合作,共同推进鄂豫皖区域历史研究的高质量发展。
  华东师范大学民间记忆与地方文献研究中心主任冯筱才在致辞中认为,区域史工作坊具有不分时段、不分主题、不分身份的三个显著特点。工作坊通过从文献到田野,再到文献的这一训练过程,可以更好地促进田野调查和文献研究。以寿县为样本的田野调查将贯穿工作坊全程,后续设置的专题研讨环节旨在实现三重目标:其一,通过个案深描揭示区域社会变迁的内在逻辑;其二,构建跨学科对话机制,推动历史学、人类学、社会学等领域的范式融合;其三,建立青年学者孵化平台,在学术实践中发掘新生研究力量,持续激活相关领域的研究动能。这种“调研—研讨—反馈”的闭环设计,正是区域史工作坊促进学术共同体建设的核心价值所在。
  华东师范大学社会主义历史与文献研究院研究员刘建平在致辞中表示,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区域史研究作为史学方法论的重要转向,其研究范式与问题意识显著区别于传统宏观史学,已发展成为当代史学研究的前沿领域。在中国幅员辽阔的背景下,当前区域史研究主要聚焦于三大核心领域:以社会经济史见长的江南地区、注重民间文献挖掘的华南地区,以及关注国家—社会关系的华北地区。这些区域性研究通过“以小见大”的学术路径,为解构中国历史的整体性提供了多元视角。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鄂豫皖地区作为楚文化发祥地、淮河文明承载区及大别山精神诞生地,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层积与革命遗产,亟待学界加强系统性研究,这既是完善区域史学术版图的需要,更是理解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关键切入点。 
  闭幕式上,安徽大学大学历史学院副院长黄文治提出,举办第一届鄂豫皖区域史工作坊是深耕区域史研究的创新实践,主要表现在学术研讨成果丰硕、文献与田野的生动融合、跨学科对话的突破等方面。本次工作坊不仅是学术交流的驿站,更是友谊的桥梁,未来将进一步拓展鄂豫皖区域史学术交流与合作的广度与深度。作为下一届主办单位代表郑州大学历史学院中国史研究中心主任陈杰作表态发言,将尽全力办好第二届鄂豫皖区域史工作坊,希望各位专家学者继续关注鄂豫皖区域史的相关研究,共同推动鄂豫皖区域史工作坊越办越好!
  与会学者表示,本次工作坊的突出成效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初步建立了覆盖鄂豫皖三省的核心学术网络;其二,形成了“档案挖掘—口述采集—田野验证”的三维研究方法论框架;其三,通过青年学者田野研讨计划,为区域史研究储备了新生力量。与会专家学者一致认为,这种跨地域、跨院校的协作模式,将为突破行政区划造成的学术壁垒,重构鄂豫皖区域历史发展的整体图景提供重要学术支撑。
  会议由安徽大学历史学院、安徽大学陈独秀研究中心、华东师范大学民间记忆与地方文献研究中心、华东师范大学社会主义历史与文献研究院联合主办。
【编辑:齐泽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