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一八事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起点

2025-05-09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九一八事变是震惊中外的重大历史事件,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起点,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开端,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序幕,其历史意义和世界影响不容忽视。近年来,学术界对九一八事变的研究持续深入,取得了丰硕成果。然而,如何突破传统研究范式,拓展国际视野,创新研究方法,成为当前学术界亟待突破的重要课题。从国际化和全球化视角重新审视这一历史事件,客观评价其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历史定位,深入探讨它带给人类社会的深刻启示,对于构建和平发展的国际秩序具有重要价值。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

  1931年9月18日,日本挑起了九一八事变。随后,在短短4个多月,日军占领了东北地区。

  不屈不挠的中国人民奋勇抵抗,标志着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开始。马占山领导的江桥抗战、黄显声指挥的锦州阻击战,均对日军造成有力打击。在中国共产党的支持和领导下,东北各地掀起声势浩大的抗日救亡运动,仅黑龙江省肇州县就组建了12个抗日救国分会。在广袤的林海雪原、白山黑水之间,东北抗日义勇军、东北抗日联军广泛开展游击战争,重创日军,产生了极大的威慑力和影响力。据当时《日本经济年报》记载:“在满洲,日军战死、病死和负伤的人数,在战争开始的1931年为2817人,第二年超过3万人。1933年则为42149人,1934年为39874人,1935年为54766人。”可见,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地区的抗日斗争从未停止,直至七七事变融入全民族抗战的洪流。

  揭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序幕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具有鲜明的多源性特征,日本军国主义在亚太地区发动的侵略战争与德国法西斯在欧洲的扩张行径,共同构成了这场全球性战争的策源地。然而,由于受“欧洲中心论”影响,欧美主导的国际学术界长期将1939年9月1日德国入侵波兰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起点,刻意忽视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战争。这种单一起点的叙事范式,不仅抹杀了中国作为东方主战场的战略地位,更掩盖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复杂历史经纬。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强占中国东北、扶植伪满洲国,不仅是对中国主权与领土完整的严重践踏,更是其实施“大陆政策”的关键步骤。此后,日本以东北为战略跳板,逐步向华北、华东扩张,最终目标是要将中国变为其殖民地,进而实现称霸亚洲的狂妄野心。日本一步步撕毁国际条约,退出国际联盟,最终与德意法西斯结成轴心国同盟,彻底走上与人类文明为敌的战争道路。日本的侵略行径不仅粗暴践踏了华盛顿体系确立的远东秩序,更将亚太地区拖入战争深渊。

  苏联检察官克伦斯基在远东军事法庭上指出:“如果我们可以指出一定的日期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这段血腥时期的开端的话,1931年9月18日恐怕是最有根据的。”这一观点得到不少国际学者的认同。他们认为九一八事变是日本法西斯在全球点燃的第一把战火,发动的第一场侵略战争,影响远超地区冲突,揭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序幕。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37年七七事变期间,相继发生的“一·二八”事变、长城抗战、绥远抗战等一系列战争冲突,构成了东方主战场的局部战争阶段。1937年七七事变后,东方主战场进入全面战争阶段,到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中国人民已经独自抗击日军长达10年之久。

  西方战场同样呈现出从局部战争到全面战争的演变过程。从1935年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到1936年西班牙内战,再到1938年德国吞并奥地利、占领苏台德地区等,构成了西方战场的局部战争阶段。1939年9月德国闪击波兰,标志着西方战场全面战争的开始。随着苏德战争爆发和北非战场的开辟,战争最终演变为席卷整个欧洲和北非的全面大战。

  战后中外学术界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起源、性质、各个阶段的界定,曾有广泛讨论,但长期存在分歧。若仅以欧洲战事为基准界定第二次世界大战起点,不仅违背历史事实,更是“欧洲中心论”在历史叙事中的典型表现。采用东西方两大战场划分法,着重分析两大战场从局部战争到全面战争的演进过程,这种综合性的历史叙事方式,既包容了不同学术观点,又符合二战历史的客观实际。

  重新认识九一八事变

  日本在远东的侵略与德国在欧洲的扩张遥相呼应,共同构成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争策源地。九一八事变后,国际联盟派出李顿调查团试图“调停”,但日本态度强硬,甚至退出国联。由此,九一八事变成为国际秩序崩溃的信号。

  中国人民在九一八事变后的奋勇抵抗,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力遏制了日本独霸中国、称霸世界的战略图谋。中国战场拖住了包括中国派遣军、关东军、驻朝鲜军等在内的日本陆军主力,使其难以增兵东南亚,有力配合了盟国的“先欧后亚”战略和在太平洋战场的对日作战。中国军民歼灭日军150余万人,以伤亡3500余万人的惨痛代价,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巨大贡献。

  铭记九一八,不仅是勿忘国耻,更是对历史真相的尊重与对和平的坚守。德意日法西斯主义的覆灭是全世界进步力量用鲜血与勇气铸就的正义胜利;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持久和平,既是科技文明发展的必然成果,更是全人类和平意志的伟大结晶。当今世界虽然并不安宁,甚至动荡变革,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洪流不可阻挡。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中国与世界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刻昭示:唯有各国人民同心协力、和衷共济,才能筑牢和平根基,让文明的火种永远照亮人类前行的道路,共同守护来之不易的和平发展新局面。

  (作者系哈尔滨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武雪彬(报纸)赛音(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