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天神话与射日神话:从历法到故事

2025-04-28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翻阅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县卷本和省卷本,不难发现民间具有许多共同的神话类型,补天神话、射日神话尤为广泛,很多地区、很多民族都有流传,可见它们深受人们的喜爱。在欣赏女娲、后羿救人们于水火的勇敢精神的同时,人们往往会好奇这些神话是怎么产生的,古人怎么会编出这么奇幻的故事来,它们经历了怎样的传播和变异历程,具有怎样的前世今生?

  无论是女娲补天的神话,还是后羿射日的神话,其来源都与历法密切相关。中国古代的历法制定主要靠观测太阳和月亮:靠观测太阳出入位置变化,或立杆测影得出的历法叫太阳历,也叫阳历;靠观测月亮圆缺变化得出的历法即太阴历,也叫阴历。阳历与阴历各有优缺点,阳历有年的概念,一年365天,能反映出季节的变化,但没有月份的概念,也不直观。阴历一个月约29天多一点,没有年的概念,也反映不出季节的变化。古人为了综合两者的优点,更好地为农事服务,便将二者合一,这就是农历。那么,怎么合呢?因为阴历12个月加起来为354天,与阳历的一年差不多,就先将阴历与阳历搭配,一年分为12个月。但阴历的一年比阳历要少约10天,怎么办?那就要将少的天数补齐,这就是所谓的补天。如果不补齐天数,一年会少10天,十几年后,春夏秋冬就会发生混乱,就会变成夏天很冷,冬天很热,无法指导农事。最早的时候是怎样补天的我们不清楚了,现在农历的补天是等凑够了一个月的天数就闰月。

  那么,为什么由女娲来补天呢?与嫦娥一样,女娲是一位由月亮拟人化而成的月神,从娥、娲(wo)的读音相似可以看出一点蛛丝,从伏羲女娲的汉画像中伏羲伴着太阳、女娲伴着月亮,又能看出一点马迹。阴历是由观测月亮而得,月神自然也是掌管历法的人,所以说女娲补天也就理所当然。上古很长一段时间的事情都是口耳相传,没有文字记载,女娲补天的说法说久了,慢慢地,后人不再知晓其本来的含义,便产生了误解,将表日子的“天”讹化为苍天的“天”,补天数变成了补天的窟窿,或补天的裂缝,便产生了女娲补天的神话。

  女娲补天的神话颇具传奇色彩,深受人们喜爱,一传十,十传百,便传遍了整个华夏大地。在这个传播过程中,自然会发生诸多变异,首先是补天主角的名称,比如苗族说是火神补天、彝族说是山鹰补天、拉祜族说是燕子或点雀补天。其次是补天的材料,壮族说是用锡或棉花补天,白族、彝族、土家族说是用云补天,苗族说是用白布或龙牙补天,哈尼族说是用神牛或唾沫补天,藏族说是用虾补天,说法不一而足。

  关于补天,不仅可以想象成填补天的窟窿,即常见的女娲炼五彩石补天,也可想象成缝补裂缝,比如阿昌族的《遮帕麻和遮米麻》这样唱道:“遮米麻抽去三根地筋,大地皱得像阿昌姑娘的统裙;凸的地方变成了高山,凹的地方便是山箐。大地卷缩了,就像晒干虎皮;大地缩小了,天幕才罩住了地的四极。”这种像用针一样的缝补,是基于盖天说的观念,想象天盖不住四方的大地,才需要缝补。

  我们再来看后羿射日的来源。后羿射日与女娲补天表面上是两个不同的神话,其实它们有同一历法来源。一个是射日,一个是补天,在汉语里,“日”也具有“天”的含义,补天也就是补日子,也可称为正日,即把阳历和阴历的日子对齐了。“正日”的“正”本来是修正、补正,同样也是因为口耳相传,时间长了,其真正的含义被后人误解了,“正”讹误为“征”,“正日”被理解为征日。“征”有征伐、讨伐的意思,于是发展出征日神话来,具体表现为射日。

  这还得从后羿的名称说起。后羿原来是一位太阳神,目前尚存的方言“日”的读音依然与“羿”相同。因阳历由观测太阳而得来,太阳神自然被拟人化为修订历法的人,正日(补天)的工作自然会被传说是由后羿来完成的,所以说后羿正(征)日也就不奇怪了。传说后羿是一位善射的大英雄,在《山海经》里后羿已经是一位弓箭手了:“帝俊赐羿彤弓素矰,以抚下国,羿是始去恤下地之百艰。”可以试想,一个善射的英雄去征伐太阳,不用“射”来作为征伐的手段,还能用什么别的方法呢?这便是后羿射日神话的来源。

  在射日神话中,射日的起因往往被说成是十日并出,十日的概念一开始是人类记录日子的单位,十日为一旬,之所以十日为一旬,那是人有十个手指头,十是最方便的计量单位,之所以有十进制,也是这个道理。“十日”本来指十天,后来因讹误而产生了十个太阳的传说。既然天上有十个太阳,那这十个太阳就被想象成轮流值日,一天出来一个,这就是“十日代出”。有了征伐太阳的神话后,便以十日并出作为射日的缘由,十个太阳不按顺序一起出来,而是一起跑出来,闹得天下大旱,民不聊生。

  射日神话可以说是在华夏大地上流传最广的神话之一,这或许是因为它与补天神话一样太过神奇,太过有想象力,深受人们的喜爱。射日神话在各地流传开来之后,太阳的数目也产生了很多不同说法,有说十二个太阳的,也有多达九十九个太阳的。十日之说应该是最早的,因为它有历法作为依据。射日神话还演变成射日月神话,不仅射日,还射月。

  《山海经》里记载有九个太阳停靠在扶桑树上休息,一个太阳从扶桑树上起飞去值班。扶桑也写为榑桑,指大桑树。能停靠十个太阳的桑树,自然是十分高大的,于是射日神话便有了英雄爬上扶桑树去射日的情节。在西南地区,广泛生长着一种低矮的灌木叫马桑树,少见有高大的桑树,于是射日神话又有了一个演变,就是英雄爬上高大的桑树把太阳射下来之后,惹怒了天神,天神将高大的马桑树踩弯、踩矮了,再也长不高了。

  射日神话还发展出一个很有趣的尾巴,就是公鸡唤日出。话说英雄把多个太阳射下来,剩下的最后一个太阳由于害怕,就躲起来不敢出来了,整个世界便没有白天,只有黝黑的夜晚了,人们无法劳作,也没有了温暖。于是人们让各种动物去请太阳出来,牛的声音太大,太阳不敢出来,黄莺、云雀、画眉等鸟儿被请来叫太阳,但它们都因骄傲未能成功,最后大公鸡谦逊地高声叫了三遍,声音充满真诚和热情,感动了太阳,太阳从山后露出了笑脸。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社会与民族学院教授)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李培艳(报纸)赛音(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