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之初,因长期战争和经济混乱导致百废待兴,失业人口数量庞大,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沉重压力。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按照“公私兼顾、劳资两利”的新民主主义经济基本方针,通过救济与安置并举、疏浚与堵源结合,成功地缓解了就业压力。同时,为推进现代化建设,加强了对劳动者的管理,开始着手综合管理工人的技能培训。从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救济失业工人的转业训练,到“一五”时期为大规模经济建设培养后备技术工人,新中国职业技能培训事业逐步发展起来。
失业工人的转业训练
为了解决严重的失业问题,党和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例如,对旧公职人员“包下来”,防止私营工商业停工倒闭,成立劳动部,加强对失业人员的管理,实施大规模的失业救济等。1950年6月,政务院发布《关于救济失业工人的指示》和《救济失业工人暂行办法》,指出对失业工人分别予以适当教育,提高其政治、文化、技术水平,并尽可能根据社会需要,组织各种专业训练。1952年8月,政务院发布《关于劳动就业问题的决定》,指出对城市中的失业、无业人员进行全部登记(自愿报名),由政府对其进行就业训练,然后由国家统一调配。上述文件对失业工人实行转业训练,都提出了相关措施和方法。
转业训练工种(专业)的确定,一是靠劳动部组织各产业部门提计划、提要求,进行统一安排部署;二是靠各地根据当地的实际需要,自行灵活安排。转业训练经费主要由各地劳动部门统一掌握使用。转业训练的举办,有各地劳动部门办、用人部门单位自己办、劳动部门同用人部门单位联合办和由劳动部门委托厂矿企业代培等多种方法。具体转业训练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举办各种不同专业的短期训练班。有单一工种(专业)的训练班,也有同时设两个或几个工种(专业)的训练班。训练期限多数是半年左右,视工种(专业)技术繁简不同,或延长或缩短。各种转业训练班,中心任务是搞好教学、保证培训质量,使失业工人能在较短的时间里较快获得新的一技之长。二是委托公、私营工商企业采取以师带徒的办法进行现场培训。这主要是利用现有企业的生产技术设备和人员力量,在国家少花钱的情况下,使更多的失业工人能及时地得到转业训练。采用以上两种形式开展转业训练,工种(专业)设置主要根据当地的实际需要,用人单位自培自用的则根据本单位的实际需要。
转业训练不仅为大批失业工人创造了重新就业的条件,而且为国民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培养了人才。据统计,1950年至1953年底,全国参加转业训练的失业工人有15万人,其中仅1953年经过转业训练后获得重新就业的就有3.3万人。很多失业工人重新走上生产岗位后,很快成为生产技术工人的骨干力量。
后备技术工人的培训
1953年,“一五”计划开始实施。随着国家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开展,各生产建设部门迫切需要补充新的技术工人。为适应这一需要,中国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的重点从失业工人转业训练转为有计划地培养后备技术工人。
“一五”计划规定:“五年内,中央工业、农业、牧业、运输、邮电、劳动等部门将培养熟练工人92万多人。”为了保证这一目标的实现,党和政府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明确负责技术工人培训工作的组织机构。1953年初,中财委党组决定,将技工教育划归劳动部管理。同年12月,劳动部成立了技工培训司。是年底,从中央到地方、从政府到企业,负责技术工人培训的管理机构逐步建立起来,并形成了从上而下的垂直性管理体制。同时,编制了“一五”熟练工人培养计划,并决定采用技工学校、训练班、学徒三种形式进行培养训练。二是建立和发展技工学校。技工学校在整个后备技术工人的培训中承担着培养中级技术工人的任务。1952年,全国仅有技工学校22所,在校学生1.5万人。“一五”时期,技工学校的发展列入了国家计划。中央各产业部门和地方劳动部门积极组建新的技工学校,到1957年发展到144所,五年共培养出熟练工人14.7万人,超额完成了国家规定的任务。三是积极推动学徒培训。学徒培训是在生产现场采取师傅带徒弟的方法来传授技艺和培养新技术工人的一种传统方式,也是后备技术工人培训中的一种主要方式。“一五”时期,仅工业企业(包括交通运输业)通过学徒形式培养出的各类技术工人就达58.4万人,超过了计划培训人数的33%。至于各类企业采用短期训练班形式培养技术工人,因为时间短、见效快,既培养新工人,也训练在职工人,培训人数也远远超过计划数。此外,还派遣留学生、技术人员和工人到苏联、东欧国家进行培训。将这些培养起来的技术工人投入到生产建设的急需岗位,为“一五”计划的顺利完成,奠定了良好的技术基础和条件。
职业技能培训的经验
新中国成立初期,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积累了一些宝贵经验,直到今天仍有深刻的启迪意义。首先,坚持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服务就业导向,适时调整技能培训的方式与重点领域,是确保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必要条件。这一时期是国民经济恢复和“一五”发展的时期,也是经济结构剧烈调整的时期,把技术工人培训列入国民经济发展计划并提供一定的财力和人力,不仅保证了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及时补充新的技术工人的需要,同时也有效解决了结构性失业问题。其次,设立专门负责技术工人培训的组织机构和执行机构,制定严格的培训要求和管理制度,并实施规范的培训考核和监督,是劳动力培训取得成功的基本保证。最后,在职业技能培训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方针,达到教育与生产劳动紧密结合,培训工作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突出操作技能培训,是保证劳动力培训取得实效的关键。
但是,这一时期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工作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学徒培训的期限问题。学习期限多数是半年或一年,少数是一年半或两年;学徒出师后的工资,一般是三级,至少二级,经过两三年又升为四级、五级。因此,存在学习期限太短、转为正式工人后技术水平较低而工资级别太高的现象。这种情况容易造成青年工人忽视生产实践经验的倾向,甚至在一部分青年工人中间滋生骄傲自满的情绪,不利于青年工人的刻苦学习和加强新老工人之间的团结。再比如,一些技工学校存在办学条件不足问题。有些学校的教学工作基本上参照普通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设置课程、安排课时、组织课堂教学,有的甚至全部教材、讲义都照搬中专学校。这不符合技工学校培养技术工人的特点,难以实现培养中级技术工人的目标要求,特别是实习工场建设滞后,“以生产实习教学为主”的教学方针难以贯彻到位,技术人才培养质量还有待提升。
(作者系聊城大学商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