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分期是对长时段历史的阶段划分,其意图是认识历史的进程,是历史获得意义感的重要途径。近现代中国历史教科书大多采用历史分期,通过政府审定或认可颁行的教科书,体现的是国家意志,对于历史观的塑造具有重要作用。
中国历史的停滞或演进
清末中国历史教科书概分两类:一是译介的日本教科书,二是改编、自编教科书。译介日本教科书中,1899年出版的《东洋史要》有很大影响。该书把中国历史分为四期:上古——从太古到秦统一,为汉族充腓时代;中古——从秦到唐亡,为汉族全盛时期;近古——从五代到明末,为蒙古族全盛时期;近世——从清至当时,为欧人东渐时期。《东洋史要》是以民族标准来分期,背后是对中国的污名化以及妄图侵略中国的险恶用心。其对中国历史的认识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停滞,中国历史除了各族轮流统治中国外,没有变化与发展;二是无未来,近代中国在欧人统治之下,将来难以确定。译介的日本教科书是从日本立场来写中国历史,为日本侵略中国服务。
改编与自编教科书参考了日本教科书分期方式,但从中国立场来书写,注重中国历史的演进。1902年柳诒徵《历代史略》改编自那珂通世《支那通史》。《支那通史》把中国历史分为三期:上世——秦统一之前,中世——从秦至宋金之衰,近世——自元至今,从秦到清的中世与近世,中国历史是停滞的。《历代史略》认为中国历史是向前发展的:“统观历代,大抵自唐虞至秦而一变,自汉至五代而一变,宋元以来之风会,与上古划然不可复合。”中国各个时期以及每个时期内部都有很大的变化。
自编教科书也体现了中国历史发展的态势,尤其突出“当下”(晚清)历史之变化。1904年夏曾佑《中国历史》将其所处的清代称为“更化”阶段:“道光以后,与天下相见,数十年来,乃有战国之势。于是识者知其运之将转矣,又未始无无穷之望也。”汪荣宝《本朝史》把清代嘉庆以来的百余年称为“忧患时代”,沈恩膏《本朝史》把鸦片战争以来称为“改革时期”:当下(清)受到西方侵略,但中兴之机亦在此时。中国史家通过对当下所处时代的书写,打破日本教科书中停滞看法,认为中国历史是变化的,有明确的未来。
多种分期标准与多样性的历史认识
民初教科书中的历史分期有三期、四期、五期、六期等多种分法,历史分期与历史认识呈现出多样性。民初分期标准中,主要有两种。一是“共和”。民国成立,宣布共和,“共和”成为历史分期的一个标准。1912年中华书局《新制本国史教本》宣称该书要旨“在发挥吾国国民之特色,更推究其贫弱之原因,故于专制之成因及流毒,言之较详”。该书把中国历史分为五期:远古——秦统一前,中古——秦统一至南北朝,近古——隋至南宋末,近世——元至清末,现代——民国。中国在上古是发展的,但从秦至清亡的中古、近古与近世期,中国都处于停滞中,专制制度是造成中国停滞的重要原因。
二是“世界化”。近代以来,中国开始落后于西方。希望中国与西方历史发展保持一致的“世界化”成为一个重要分期标准。1913年商务印书馆《共和国本国史》宣称:“所分时期,与东西洋史时期,互相参校,翼归一律。”这种分期方式注重西方的影响。1922年《新著本国史》参考“世界方面的一切国际问题、交战问题、文明互换的问题”,分中国历史为三期:太古至周,为文化发育时代;自秦至明中叶,为文化推衍时代;自明中叶至今,为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融洽时代。
“共和”与“世界化”标准分期所显示的历史意识有根本不同。一是视角。“共和”标准注重中国历史内在的发展理路,强调的是内部力量。“世界化”标准注重世界历史对中国的影响,强调的是外部力量。二是“近代”意涵与指向。“共和”标准中,“近代”是“旧式历史之结穴”时期,指向的是过去,它与古代关系密切。“世界化”标准中,“近代”是中国融入世界的时期,指向的是未来,它与现代关系密切。三是历史意识。“共和”标准的分期,中国历史可以民国成立为界分为两大时期:此前历史,包括上古、中古与近代期都属于古代,是专制时代;此后属于近代,是共和新时代。“世界化”标准的分期,中国历史可以明清之际为界分为两大时期:此前历史,包括上古与中古期都属于古代,是封闭与停滞时代;此后历史,包括近代与现代期都属于近代,是世界化时代。
中国历史公式与历史意识的强化
1932年,南京国民政府实行新课程标准。该课标将中国历史分为四期:上古——秦统一前,中古——秦统一到清初,近世——清,现代——民国。该分期所呈现的历史意识为:上古是中国发展时期,中古是停滞时期,这一停滞由于西方的到来而被打破,中国开始进入近代,近代是中国融入世界也是反抗西方侵略的时代,现代是中华民族发展的新时期。这一分期方式成为20世纪30年代以后教科书中历史分期的基本模式,形成中国历史公式,影响深远。
南京国民政府历史分期采用“世界化”标准,这是民族危机与革命年代中国历史的一种叙述策略。20世纪30年代后,中国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中国史家试图通过历史分期把中国纳入与西方相同的时间序列中,借此说明中西历史同步发展,以提振民族信心。西方近代史开始于新航路开辟,该分期把中国近代史开端定于清初“西力东渐”,即是参考了西方分期。商务印书馆《复兴初中本国史》指出,清朝中国与西方国家发生了近代的条约关系,开始被纳入世界舞台。在取得与西方相同的发展阶段后,中国历史使命也有了“世界性”内容,即维护世界和平、建设世界大同。中华书局《高中本国史》指出,中国“不但能维持自己的生存,且能保持远东的和平,乃至全世界的和平,或者天下大同的理想,也将由此实现:这可说是我中华民族对于世界应该负担起来的使命”。
马克思主义史家也是参照世界历史来分期。太岳新华书店《初中历史课本》将远古至清末的历史分为四期:秦统一前——从原始公社到集权封建制的民族国家,汉至隋末——封建帝国及其崩溃,唐至元——封建经济的复兴及衰退,明清——专制主义及封建经济的停滞。这是根据马克思主义人类发展阶段理论来分期,表明中国社会符合马克思所发现的历史发展普遍法则。马克思主义史家的分期标准与时段划分与南京国民政府不同,但在寻求中国历史的普遍性上是一致的。“普遍历史”成为阐述中国历史的基本框架,不断塑造着人们对于历史的认知。
(作者系常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