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一八事变是中国抗战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开端。日本侵占中国东北打破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中国等国家的抗争具有捍卫民族尊严、维护世界和平、重建世界秩序的多重意义。关于二战开端的讨论不单是时间节点问题,更涉及中国抗战的世界地位,以及中国二战史研究的国际话语权。
宣告旧秩序的崩溃
与新秩序的酝酿
学者们在思考1931年至1945年的全球冲突时,多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加以区分,认为二者有不同开端。事实上,它们是一场战争的两个侧面。二战是一战后国际格局崩溃导致的全球冲突,法西斯国家侵略则是世界秩序瓦解的原因与结果:国际体系裂隙给法西斯侵略留下可乘之机,而法西斯侵略则彻底摧毁了世界秩序。
日本侵占中国东北是法西斯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首次发难。西方大国希望通过绥靖政策,保障国际格局存续。其后,日本退出国联,废止华盛顿海军裁军条约,退出第二次伦敦海军会议,都表明它彻底脱离了协调外交,正加速建立自身霸权。如果说日本侵略是对国际格局的破坏,那么西方国家作壁上观则是对世界秩序的背叛。国联与美国对侵略行径的漠视酿成恶果,其自身最终也被反噬,卷入法西斯全球战略。可以说,国联的所谓“集体安全”在九一八事变后便土崩瓦解。
九一八事变在打破旧秩序之时,也推动了新秩序重建。《大西洋宪章》明确提出,在消灭法西斯基础上建立普遍安全与和平的世界。九一八事变后,国际和平力量逐渐走向联合,殖民地国家通过反法西斯抵抗与反帝国主义运动,争取民族独立、民众自决。新的国际体系正在酝酿中——法西斯势力覆灭、帝国主义国家削弱、殖民体系瓦解、民族国家崛起,世界范围的革命与改革风起云涌。
体现侵略战争的连续性
与抵抗运动的普遍性
二战是一场法西斯国家对外侵略与反法西斯国家奋起抵抗的战争。从前者角度看,日本侵占中国东北向全世界发出法西斯威胁的预警。九一八事变加速了日本政治法西斯化,为其发动更大规模战争铺平了道路。日本侵略也为德意提供了破坏国际秩序的范式。此外,日本通过主导对德外交,奠定了法西斯侵略轴心的基础。1931年至1939年,法西斯在欧亚非挑起多次局部战争。这些军事行动下包藏着瓜分世界的祸心,它们并不是与某几国为敌,而是与全世界为敌。以九一八事变为开端,可以更清晰地看到法西斯扩大侵略的步伐。
九一八事变拉开了世界和平力量同仇敌忾共抗暴敌的序幕。英法参战前,尽管遭受法西斯侵害的国家相距遥远,但共同的民族危机使它们产生了一致诉求。它们在抵抗经验上彼此借鉴,在斗争精神上相互激励。法西斯暴行激发了国际和平力量的人道主义活动,他们通过直接参战、医疗援助、舆论声援等方式,投身于反抗侵略的伟大事业中。尽管这一阶段世界民众的反法西斯斗争是区域性、阶段性的,但其中又显现出持久性、联动性。有时虽然军事斗争被瓦解,但政治、文化、经济层面的抗争从未停止。这场战争作为世界人民共同捍卫和平与正义的抵抗运动,如果仅以英法参战为起点,便无法体现其世界意义。
反思大国
对世界和平应承担的责任
九一八事变后,国联的无能一方面是由于机制缺陷所致,另一方面更是因为英、美、苏等国各怀心思、祸水他引。英国希望通过对日妥协,换取其不向英国在华核心利益区扩张。美国为追求经济利益,持续向日本出口石油和钢铁。同时,美英也企图诱导日本进攻苏联。而苏联谋求自保,为避免陷入德日夹击,宣布“不干预”中日冲突。这种绥靖政策出自大国短视的利己思维。在其后西班牙内战,尤其是慕尼黑阴谋中,大国政府的隔岸观火、助纣为虐表现得更为淋漓尽致。
大国责任缺位为战争升级埋下隐患。如果这些国家能及时识破法西斯全球侵略野心,展现出坚定的反侵略姿态,或许能遏制战火扩散。以九一八事变为二战开端反思历史,能警示今人,面对侵略战争,任何国家都无法独善其身。当代大国面对侵略行径,绝不可姑息迁就,更不能以邻为壑或牺牲弱小国家利益,而应承担大国责任,坚守正义,对侵略国家实施有力制裁。
彰显世界各民族的
历史主体地位
九一八事变深刻改变了中国历史进程,也激发了被压迫民族的反抗意识,推动了它们在世界历史中的主体实践。从一开始,中国抗战便具有捍卫民族尊严、维护世界和平、鼓舞被压迫民族争取解放的意义。战后新独立国家发展壮大,又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基本力量。以九一八事变为二战开端回顾历史,能理解各国民众在这场浩劫中的牺牲,理解他们为维护世界和平、重建国际秩序作出的贡献。
长期以来,二战史的国际话语权掌握在英美等国手中,形成历史叙事的“西方中心论”。中国是最早抵抗法西斯侵略、抗击法西斯时间最久、付出牺牲最大的国家。中国抗战粉碎了日本全球战略,支撑了盟军“先欧后亚”战略,推动了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然而,中国作为反法西斯东方主战场,却处于西方历史书写的边缘,非洲、大洋洲更是几乎陷入失语境地。反法西斯历史由全世界为自由而战的人民共同书写,每个民族的贡献都应被铭记,每个民族的声音都应被听到。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二战期间美国观察家的中共认知及美国对华战略调整研究”(24CSS015)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