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叙事赋能中国农业文化遗产全球传播

2025-05-08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农业文化遗产属于全球文化遗产谱系,是在自然遗产、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后被认定的世界性遗产类型,在我国得到了农学、生态学、资源与环境科学等领域的关注,但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相关研究和传播科普还有待提升。目前,我国已有22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在数字文明时代,运用数字文化记忆解释手段探索农耕文明传播路径,增强农业文明遗产世界延伸阈限,对于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深化文明交流互鉴,具有重要价值。
  何以可能:
  农业遗产亟待协同创新传承
  我国幅员辽阔,农业文明历史底蕴厚重,广泛分布着全球及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涉及1000个以上遗产地乡村社区,很多遗产地位于经济欠发达乡村,还有不少位于少数民族地区的乡村,130多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分布中,四分之一的遗产地属于贫困地区。农业文明是中华民族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过程中积累的优秀文化遗产,记录了中华民族勤劳、勇敢、智慧的民族品性,农业技术改良的尝试也记录了大量农业史迹和英雄故事。农业文明史料亟待通过内容创新融合,情感共鸣、价值互通的兼容传播,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底蕴焕发全球推广传播的协同效能。
  从中华民族农业文明遗产构成来看,虽然我国农业文化具有东西南北中的地域差异,但共同的农业文化特质,是扎根于乡土的育种、耕地、播种、丰收的勤劳农耕文明智慧创造,是孕育在农耕劳作中的农谚、农事史迹、节日仪式、春节欢庆等叙事里的。对农耕文化遗产的叙事方式和话语表达,要根据农业文化遗产遗留地域农村的状况,借助数字媒介治理手段打破信息壁垒。通过连接乡村信息传播使用人群,建立农耕文化遗产代际互助的表达体系,是我国乡村文化治理中稳定“半熟人”社会关系网络的核心问题。从农业文明传播用户使用群体和场景方面看,有助于整合青年群体在兴趣媒介使用平台、动漫、短视频、电影、科普等方面的参与,有效引导青年一代形成勇于实践、敢于创新的民族文化价值认同。
  数字智能时代,虚拟文化空间是以遗产地文化资源为基础、以传播技术为支撑、以乡村文化空间为场域的形态聚合,有效实现三种介质资源的协同互动,服务于农业文化遗产的数字人文叙事,是需要学术研究和技术生成双向实践、共同努力面对的挑战。在中国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有关“三农”的学术研究议题都可以在遗产地村落实现具有多元学科交叉意义的研究。入选第七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单的吉林长白山人参栽培系统,文化遗产的核心要素包括人参物种、生产方式、节庆活动、官参文化(清政府吉林官参交易背景文化)四个方面,在人参遗产地焕发了多元价值阐释的传承实践。各级政府和人参产业经营主体,将遗产文明中采参习俗和“人参把头”精神进行数字人文“再创作”,融入孝道、信义、勇敢等农业文化遗产“元要素”为故事表达理念,转化为数字博物馆、虚拟展览、线上互动以及短视频矩阵传播模式,提升了长白山人参文化的社会公众认知和情感认同。同时,数字人文技术嵌入人参遗产文明传播,通过种植环境场景还原,不仅推动人参标准化种植体系完善,还促进了人参文化品牌输出和美丽乡村生态建设。乡村社会遗产地作为乡村农耕文化保护、传承与发展的文化汇集地带,经历了现代文明进入和城镇化建设的双重冲击,农耕文化自身合理应对社会变迁的转型压力,能够折射出我国城乡文化发展困境以及农耕智慧的调适作用。
  何以可为:
  数字叙事助益世界遗产对话
  数字叙事创作有别于传统叙事表达限定于故事本体的线性传播,更偏向于数字媒介融合中介作用,基于当前大众媒介使用习惯进行情感价值匹配,通过多模态的形式对文化遗产进行资源聚合以及符合媒介用户场景使用的创新性表达,目的是提升文化遗产“活态”表达的叙事生命力,重塑我国乡村传统文化传播话语生态体系。数字媒介的多元参与主体既包括国内关注美丽乡村建设的学术群体、传统媒介、融媒体、自媒体、农耕文化主题官方运营主体等,也包括热爱中华文化的外国媒体及友人。他们从“他者”叙述视角出发,通过亲身经历和体验增强叙事话语的可信度,带动情感共鸣和共情传播。
  在乡村振兴战略和农村共同富裕的背景下,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农耕文化,在农村社会的中国式现代化转型中可以发挥重要作用,具体表现为理解和阐释农业文化遗产系统在社会和文化方面的总体性功能。结合我国农业文化遗产传播现有经验,稻作文化遗产在考古文博讲述和数字技术云展示下,逐步带动了社会各界对遗产地乡村社会资源的关注,运用VR技术的水稻种植生产过程全方位优质体验,也带动了社会对遗产地乡村公共文化资源的探寻。公共文化空间作为文化参与和文化表达的媒介,其文化氛围的塑造深刻依赖于人们在此空间内的文化互动与表达,需要在文化表达与文化氛围等方面完善公共文化空间、提高公共文化参与率。
  从农业文化遗产参与角色角度看,要整合农耕文化表达创造者、拥有者、使用者、保护者和受益者五种角色功能于一体的主体带动实践,进而建立农耕文明日常传播的长效机制。数字人文要通过数据分析输出农业文化遗产,建立媒介协同全球传播分类体系。通过乡村地域品牌和地理标识归属建设,借助农业文明要素和现代文明生活经验,引导自主虚拟乡村传播空间的理性生产行为,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后乡土中国”的润泽涵育功能,有助于提升青年群体、国外友人对中国的政治认同。如何在农业文明遗产地的乡村社区运用数字人文调动主体参与,将中华农耕文明智慧进行全球化传播,可能是农业文化遗产给人文社会科学学术研究的新议题,也可能构成对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本土化范式的重塑。
  (作者系吉林农业大学人文(家政)学院教授)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于世华(报纸) 齐泽垚(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