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海岱地区史前考古研究

2025-08-22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海岱地区是我国考古工作开展较早、研究较充分的地区,经过一个世纪的艰辛探索,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新石器时代时空框架和文化谱系,基本厘清了聚落形态演变和文明化脉络,也大致看清了文明化进程中表现出来的区域性特点。

《何德亮考古文集》,何德亮著,文物出版社2025年3月版

  何德亮研究员长期在考古一线从事研究,其《何德亮考古文集》一书是海岱地区史前考古研究的重要成果。笔者先睹为快,写一点读后心得与大家共享。

  何德亮研究员1978年从山东大学考古学专业毕业后就投入田野考古工作,先后参与或主持了山东省30余个遗址的考古发掘工作,参加了20多个配合基建工程的考古调查、勘探项目。在辛苦的田野工作之余,他还撰写了120多篇(部)考古发掘的简报、报告和论文,由此可见他对考古学研究的投入和勤奋程度。其调查和发掘的多数是新石器时代遗址,论著也集中在新石器时代。他从中精心挑选了33篇有关海岱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的文章,编成《何德亮考古文集》上、下卷,反映了40余年来考古研究取得的成果和心路历程。

  书中收录文章重点在典型遗址分析和考古学文化、文明探源研究方面。新石器时代考古研究的出发点是对典型遗址的分析。当年,严文明先生就是从对王湾、半坡、庙底沟等典型遗址的分析出发,先依据地层关系对典型地层单位进行分组,然后作陶器、花纹、房屋等的类型学分析,归纳出演变规律和分期,最后将各遗址放在一起综合比较,从而厘清整个仰韶文化的年代分期、地方类型、发展阶段、聚落形态、埋葬制度等。何德亮研究员分析过的典型遗址,有临淄后李、兖州六里井、滕州西公桥、枣庄建新、潍坊前埠下、栖霞杨家圈、济宁程子崖等,包含一般的类型学分析、分期年代讨论、文化性质、文化关系等内容,还包括对遗址概况、文化面貌以及生业、手工业等的介绍分析。这大概与他参与或主持发掘过这些遗址有关。以他主持发掘和编写发掘报告的枣庄建新遗址为例,他将该遗址大汶口文化遗存分为早、中、晚三期,认为其相当于大汶口文化中期偏晚至晚期阶段;书中详细分析了墓葬大小和随葬品等,认为存在两极分化;还分析了这类遗存的区域性特点,以及和皖北、豫东、苏北等地的关系,并提出划分新的地方类型的建议。

  考古学文化是一定时空范围具有共同特征的考古学遗存的共同体,是对纷繁复杂的考古学遗存的高度概括,与人类的族群等有一定程度的对应关系。因此,考古学文化研究是新石器时代考古研究的基本内容。书中收录有关于后李文化、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的研究专文,对龙山文化的研究尤其重要。

  何德亮研究员是为数不多较早对龙山文化的类型和分期做系统研究的学者之一。在《山东龙山文化的类型与分期》一文中,他将龙山文化分为两城、城子崖、西吴寺、杨家圈、青堌堆等地方类型,还对资料丰富的前三个类型进行了分期,研究结果比较符合实际。不过这种先分类型后分期的做法,和严文明先生倡导的在分期基础上划分类型的方法有一定区别。书中还有讨论海岱与中原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交流的文章,也颇有见地。

  文明探源是近几十年来中国考古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书中多篇文章涉及文明探源,从农业生产、家畜饲养、手工业、文字、铜器、城市、墓葬等多个方面,对海岱地区北辛文化至龙山文化时期的社会演进和文明化进程作了比较清晰的梳理,还和中原、江浙、西辽河、甘青、长江中游等地进行比较,得出大汶口文化末期或龙山文化时期进入文明社会的结论。有的文章还涉及江淮地区的文明化进程,认为江淮地区与黄河、长江和西辽河流域一样,同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

  书中还涉及墓葬习俗、彩陶、玉器、乐器、农业、经济形态、商品交换、生态环境、祭祀、战争、古史传说等,几乎涵盖新石器时代考古相关的所有方面。从农业、经济形态、商品交换、生态环境看人地关系演进,从合葬墓中性别组合的变化看社会发展,从铜器、战争等角度看文明化进程,从特殊习俗、祭祀遗存看原始宗教的发展,从彩陶、陶塑、玉器、乐器看原始艺术的发展,此外,他还注重考古学和古史传说的结合。

  何德亮研究员几十年如一日扎根海岱、辛勤耕耘,不仅调查发掘了许多遗址,为海岱地区考古和文物保护工作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研究范围广博、学术视野宏阔,有着深厚的考古学功底,有些研究还涉及海岱以外地区。对史前考古尤其是海岱地区史前考古感兴趣的朋友,不妨读一读这本文集,相信会有不少收获。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编辑:崔园园(报纸)赛音(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