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5日,以“文明之源,融合发展”为主题的2025仰韶论坛在河南省三门峡市天鹅湖畔开幕。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分享仰韶文化考古与研究的最新成果,共同探讨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的脉络,交流大遗址保护利用的实践经验。论坛呈现出的新发现、新观点、新视野,将仰韶文化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专家们认为,仰韶文化是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核心主干文化,仰韶文化所蕴含的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的精神特质,正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
权威专家云集,共绘仰韶时代壮阔图景
自1921年渑池仰韶村遗址的发掘开始,百年来考古成果实证,仰韶文化作为中国分布范围最广、延续时间最长、内涵极为丰富的史前考古学文化,是探索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的关键所在。
河南作为仰韶文化核心分布区,境内仰韶文化遗址数量众多、类型齐全、序列完整、内涵丰富。包括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三门峡市仰韶文化研究中心在内的河南考古研究机构,始终将仰韶文化考古与研究作为重中之重,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国·中原地区文明化进程”等重大项目的推动下,仰韶文化考古与研究不断取得新的重要进展。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党委书记刘海旺介绍了河南省内仰韶考古的一系列重磅新发现。灵宝北阳平遗址最新发现的壕沟、大面积夯土基址、大型房址等遗迹,明确表明以西坡、北阳平为核心的铸鼎原遗址群在仰韶文化中晚期已率先进入“初期古国时代”。对渑池仰韶村遗址的第四次考古发掘,联合多家机构开展的古人面貌复原和古DNA研究已取得显著成果,首次让仰韶先民的容颜得以重现。此外,南阳黄山遗址呈现的“玉石文明”特征、宜阳苏羊遗址显示的史前文化交流迹象,共同为解读仰韶时代社会复杂化进程提供了鲜活的一手资料。
近年来,国内仰韶文化的考古发现不断刷新学界认知:灵宝西坡、北阳平遗址的大型半地穴式房址群和墓地的发现,以及聚落的分化,印证了仰韶中期社会复杂化的加速发展;甘肃庆阳南佐遗址的超大型聚落和大型夯土基址的发现,将黄土高原的社会复杂化进程提前至5000年前后;南阳黄山遗址的石玉器作坊与高等级大墓、巩义双槐树三重环壕和大型夯土基址等发现,更勾勒出仰韶文化从平等社会逐步迈向复杂社会的发展轨迹,也初步表现出从“多元并行”到“一体融合”的发展趋势。
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陈星灿认为,仰韶论坛是首个以“仰韶”命名的全国性考古学术论坛。仰韶论坛虽以“仰韶”为名,但所论并不局限于仰韶文化的考古新发现和研究阐释,而是要努力搭建考古学术研究的重要平台。
深化研究阐释,从文明之源汲取文化自信
论坛不仅聚焦于遥远的过去,更着眼于当代的价值转化。
三门峡市人民政府市长柳波介绍,近年来,三门峡市以高度的历史自觉和文化自信,全面推动仰韶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从成立仰韶文化研究中心、组建覆盖十三省区的保护传承联盟,到携手中国社科院共建学术高地、建设仰韶文化数据平台,再到《仰韶时代》《何以华夏》等著作的出版及“行走河南·读懂中国”研学路线的推广,一系列扎实举措正让“圣地仰韶·花开中国”的城市品牌愈发闪亮。他表示,本次论坛的智慧成果将被认真吸收,努力把厚重的文化资源转化为强劲的发展优势。
在仰韶论坛“文化遗产与文旅发展”分论坛中,与会代表介绍了各地大遗址保护利用、文旅融合发展的生动实践和思考。
三门峡市仰韶文化中心主任杨鸿星表示,将以“学术研究、创新阐释、成果转化”为抓手,奋力推进三门峡仰韶文化新高地建设。
搭建永久平台,考古百年新征程再出发
本届论坛是继2021年仰韶文化发现暨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百年纪念大会后,在三门峡举办的又一盛会。2022年、2023年,仰韶论坛已在三门峡成功举办两届。2022年,以“深化仰韶文化研究,探索中华文明起源”为主题的首届论坛,汇聚了全国专家学者,21项重要考古报告的分享,为探索中华文明起源奠定了坚实基础。2023年,论坛以“庙底沟遗址发现70周年”为主题,不仅交流了仰韶文化的新发现与新认识,更见证了三门峡市仰韶文化研究中心的揭牌,并举办了“庙底沟遗址发现七十周年”系列展览,推动了仰韶文化的研究与考古成果的转化。论坛已成为全国考古工作者探索未知、揭示本源,进行高水平学术交流的关键平台。
2025“仰韶论坛”论坛设立史前文明演进、聚落考古新方法、文化遗产活化利用等分议题,来自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围绕议题展开深入研讨。
陈星灿认为,论坛以仰韶文化为核心议题,但又不局限于仰韶文化,研讨内容涉及整个仰韶时代的文化,包括它东面的大汶口文化、东北面的红山文化、东南面的凌家滩文化、西面的马家窑文化,共同探讨了“仰韶时代”中华文化融合发展的历史脉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