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以人工智能为引领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席卷全球,推动人类社会进入智能时代。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人工智能教育。2025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推进人工智能全学段教育和全社会通识教育,源源不断培养高素质人才”,这为我们推进人工智能教育提供了科学指引、指明了前进方向。“人工智能全学段教育”指面向各个学习阶段的学生,以掌握人工智能相关知识和专门技能、培养创新型和复合型人才为目的的学校教育活动;“人工智能全社会通识教育”指以社会大众为对象,以普及人工智能知识与应用、培养全民人工智能素养为目的的社会教育活动。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中国特色人工智能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
目前,我国人工智能全学段教育正在加快推进中。2024年以来,教育部先后印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通知》《中小学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指南(2025年版)》等文件,指导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各大学也纷纷开设人工智能相关专业和人工智能通识课程体系等,培养人工智能相关高级人才。相比较而言,人工智能全社会通识教育还有待加强,存在战略规划不明、协同机制缺位、资源供给不足等挑战。加快推进人工智能全社会通识教育是一项需要社会广泛参与、久久为功的系统性工程。面对迭代更新的人工智能发展态势,要多方施策,积极探索推进人工智能全社会通识教育的有效路径。
首先,要以科学规划为引领。科学、严肃、务实的顶层规划是推动人工智能全社会通识教育的前提,对于教育实践行动具有重要的先导作用。人工智能全社会通识教育要坚持系统观念,强化统一谋划和顶层设计。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教育理念,统筹人工智能全社会通识教育和全学段教育间的关系,做到有效衔接和互为补充;要把人工智能全社会通识教育纳入社会教育体系中整体规划,科学提出人工智能全社会通识教育的总体战略框架,明确每个阶段的目标、内容、评价标准、落实措施等,形成具有可操作性的人工智能全社会通识教育实施方案和指南,为各地有序开展人工智能全社会通识教育提供指导。
其次,要以多方协同为组织保障。人工智能全社会通识教育具有涉及面广、专业性强、持续时间长、影响深远等特点,需要政府、学校、科研机构、企业、社会、媒体等多方主体协同配合,打造人工智能全社会通识教育共同体,以共同推动人工智能全社会通识教育发展。具体而言,政府发挥主导作用,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教育、科技、工业和信息化、网信办等政府部门厘清各自职责清单,形成合作机制;出台相关激励政策,比如设立专项扶持基金,采取税收减免优惠、政府购买服务、财政补贴等扶持措施,鼓励企业、社会参与人工智能全社会通识教育;建立健全考核监督等相关制度,确保各方协同工作落实到位。相关高校、科研机构、企业及社会组织具有人工智能教育、人才、技术研发与应用等优势,应在政府的引导下加强合作,比如共同组建高水平的人工智能通识教育宣讲团队,开展人工智能科普教育、学术交流、培训以及组织社会竞赛等;举办公众开放日活动,向公众开放人工智能实验室、图书馆、学习课程等资源,为公众接受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提供便利。此外,还要充分发挥媒体的宣传引导作用,营造人工智能全社会通识教育的良好氛围。
再次,要以优质资源供给为支撑。一是开发泛在可及的人工智能全社会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一方面,打造人工智能全社会通识教育的课程体系,满足不同人群的多样需求。针对青少年、职场人士、老年群体等不同需求,开发人工智能趣味启蒙、基础知识科普、职业应用、生活案例、创新发展等多样化课程,形成丰富的课程库,为全社会通识教育提供课程服务。另一方面,构建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人工智能全社会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实现资源共享。为了推动人工智能教育的普及,要借助网络的优势,构建“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课程服务网络平台,最大限度地实现人工智能通识教育课程全社会共享。二是打造人工智能全社会通识教育实践平台。人工智能全社会通识教育不仅需要公众了解理论知识,更需要公众在具体体验中深化对人工智能的认识。因此,教育实践平台发挥着重要支撑作用。政府可在科技园区、文化场馆等区域加快布局建设一批人工智能体验中心(馆)、科普基地或线上虚拟体验平台,集科普讲座、成果展示、互动体验、实践操作等综合功能于一体,为公众接受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提供便捷的实践场所和体验渠道。
最后,要以创新教育方式方法为手段。人工智能全社会通识教育面向非人工智能专业的社会各群体,教育方式方法得当与否直接影响教育活动的效果。要注重采用灵活多样的教育方式方法,不断增强人工智能全社会通识教育的实效性。一是广泛性与针对性相结合。人工智能全社会通识教育既要面向社会公众普及人工智能相关知识,又要针对不同受众的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方法,如通过开展“送课下基层”等活动为社区和偏远农村的老人等特定人群提供人工智能辅导。二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结合。人工智能全社会通识教育既要积极应用大数据、虚拟仿真、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赋能教育,又要在教育过程中融合传统特色文化,厚植人工智能教育的文化底蕴,激发社会大众的共情共鸣,增强教育的感染力。三是科学性与趣味性相结合。人工智能全社会通识教育既要向社会公众普及反映人工智能科学原理、科学精神和科学应用的“硬知识”,达到提高公众人工智能素养的目的,又要注重科学知识的趣味性表达和互动,以提高人工智能全社会通识教育的吸引力。
加快推动人工智能全社会通识教育,既是应对科技变革的“先手棋”,也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工程”。通过加强顶层设计、促进多方协同、完善资源供给以及创新教育方式方法等途径,提升全民对人工智能的认知水平和应用能力,能够为实现人工智能技术“智能向善”、国家发展、社会进步和增进人民福祉奠定坚实基础。
(作者系台州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