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中国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全球南方视角

2025-11-1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当前,全球知识生产的格局正经历深刻变革,“全球南方”作为一股新兴的理论与实践力量,为打破西方中心主义的知识垄断提供了新的可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既是全球南方的重要成员,也是新兴的全球性大国,中国教育学天然带有“南方”特性。从全球南方视角出发,积极构建中国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与话语体系,既是学术自觉的体现,更是回应全球南方国家共同发展诉求的重要行动。
  助力全球教育知识体系重构
  当前,全球教育知识生产中的“中心—边缘”结构,是殖民历史与现代性扩张的共同产物。数据显示,北方国家在教育类学术出版物总量上占据绝对主导地位。英语作为学术霸权语言,其文献数量远超位列第二的韩语,中文虽位列第四,但整体影响力仍有限。更重要的是,西方理论范式和研究方法垄断了学术评价与知识合法性的判定标准。这种知识生产的不平等,不仅导致非西方国家的教育经验被边缘化、本土知识难以进入主流视野,还深刻影响其教育发展路径的自主选择。全球南方国家共同面临的教育公平、质量提升、职业教育发展等挑战,迫切要求打破这种知识依附状态,形成真正符合南方国家发展阶段与文化背景的教育知识体系。
  随着“全球南方”这一概念在国际学术与政策话语中的升温,越来越多的学科开始有意识地摆脱对北方理论的依附,积极从全球南方的历史、社会与教育文化中汲取力量,重构全球知识体系。中国作为全球南方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育发展成就有目共睹。从大规模扫盲和教育普及,到职业教育体系创新与高等教育规模扩张,中国教育实践积累了丰富经验。这些经验既不同于西方模式,又为其他南方国家提供了重要参考。多年来,通过去殖民化、本土知识生产、跨学科对话与政策实践联动,中国教育学正从“理论依附”走向“自主创新”,从“知识消费者”转型为“知识生产者”,在去依附化、文化主体性重建和方法论创新方面,有力推动了全球教育知识生产从“西方中心”转向“多元共生”。
  目前,关于中国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的研究,尤其是在“全球南方”视角下的探讨,多停留在概念引入与价值倡导阶段,缺乏系统的理论建构与方法论支持;中国教育经验在“全球南方”国家的传播、接受与转化机制研究也较为薄弱,急需基于田野调查与比较研究的实证成果。引入全球南方视角,即从经济后发、文化多样、历史遭遇相似的南方国家共同经验出发,在中国教育知识生产进程中倡导一种“嵌入性自主”的发展路径,使中国教育学既能扎根中国大地,又能与世界尤其是其他南方国家对话互鉴,必定会为中国教育学的自主性构建注入新的动力。
  创新中国教育学知识体系内容
  全球知识格局变革的时代诉求与“全球南方”视角的兴起,不仅为中国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提供了更广阔的对话平台与重要时代机遇,也为中国教育学知识体系创新提供了基于全球南方的创新内容。
  在价值导向上,全球南方视角要求超越西方单一的“人权—民主”教育叙事,提出以“发展导向”和“民生为本”的教育发展观。中国传统思想中的“和而不同”“互学互鉴”等理念,可为全球南方教育合作提供有力的哲学基础。这意味着基于全球南方的中国教育学不仅要解释教育现代化的中国实践,还需积极参与对南方国家共性教育问题的理论回应与路径探索。
  在知识贡献上,应推动中国教育现代化经验的系统化、理论化与模式化。中国在教育减贫、职业技能教育、在线教育与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等领域形成了诸多行之有效的做法。例如,“国培计划”提升了乡村教师能力,“双高计划”推动了职业教育改革,“双减”政策优化了基础教育生态。这些实践不应仅作为政策案例存在,而应被提炼为可迁移、可适配的理论成果与知识公共产品,如政策指南、课程框架和评估工具等,使中国教育智慧成为南方国家可共享的资源。
  在构建目标上,应构建文明互鉴的南南合作新模式。加强与其他全球南方国家的合作,共同探索适合自身发展阶段和文化背景的教育发展路径,总结南方教育赋能经济增长与社会稳定的发展模式经验,推进发展中国家教育知识的平等生产,应成为全球南方促进可持续发展教育与构建发展共同体的核心内容。通过教育援助、合作办学、师生交流等形式,中国需与其他南方国家共建教育发展共同体。同时,在全球教育治理的平台上,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G20等,中国应积极融入南方国家的共同关切,推动规则制定更包容、公平,增强南方国家在全球教育议程中的话语权,携手构建和平美丽的新世界。
  完善中国教育学知识体系
  构建的路径
  作为全球南方的重要成员,未来中国教育学知识体系构建需进一步面向全球南方,关注理论、方法、实践与机制的创新,推动中国教育学成为全球教育知识生产的重要力量。
  在思想层面,应合理赋予中国本土优秀传统教育思想以南方意义。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教育与社会生产相结合等思想,在中国教育实践中得到了具体化与发展。孔子“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传统教育思想,以及“知行合一”“教学相长”等理念,被重新阐释并融入现代教育理论体系中。“生命·实践”教育学、新教育实验等本土理论流派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教育学开始形成自身的话语特色与理论标识。面向全球南方,中国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需在坚持“中华优秀传统教育思想的时代化”的同时,注重阐发中国教育传统中蕴含的“实践理性”“集体主义”等元素与全球南方社会文化的亲和性。
  在方法论层面,应突破西方实证主义主导的单一研究范式,积极采用混合研究、行动研究、案例研究等多种方法,引入跨国民族志、政策转移与知识社会学等方法,深入剖析中国教育知识在南方国家的“落地”机制与“变异”逻辑,增强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南方国家教育复杂性的解释力,从而真正实现从“中国经验”到“南方理论”的知识跃迁。在推进亚非拉国家教育现代化的研究中,只有结合量化数据与深描叙事,才能更全面反映发展中国家教育实践的真实图景。此外,以大语言模型为代表的数字技术正深刻改变知识生产与传播的方式,为全球南方学者突破语言壁垒、以母语参与学术对话提供了新的可能。为此,应加强学科交叉融合,吸收社会学、人类学、人工智能等学科最新成果,积极拥抱数字化教育。
  在实践层面,应系统提炼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实践的全球南方价值。通过深化区域国别教育研究,建立覆盖全球南方国家的教育发展合作数据库与案例库。通过比较研究识别共性需求与差异化路径,主动借鉴新兴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教育现代化进程中与霸权国互动时教育改革的历史经验和教训,从比较视野认识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程度的差异,从区域国别视角观察全球南方国家教育现代化进程及其教育对外开放战略的演进。加强全球南方教育的中国战略研究,积极探索适合全球南方国家自身教育实际的国际教育合作与共同发展道路,有助于我们加深对世界教育现代化进程的全面理解。
  在机制层面,应构建多元主体参与的知识生产与传播网络。2025年4月,“全球南方”学术研究共同体在天津成立,确立“自愿、平等、开放、包容、协作、行动”的核心理念,汇聚国内外研究资源和科研力量,加速推进“全球南方”研究的深化创新。未来,还需集合高校、智库、政府机构与社会组织的力量,与亚非拉南方国家建立联合研究网络与培训基地;运用数字技术如慕课、云端智库、多语言数据库等,降低全球知识共享门槛,促进全球南方教育资源的开放获取。金砖国家、上海合作组织等机制已成为南南教育合作的重要平台,中国可通过这些全球南方合作的重要多边机制,推动联合研究务实合作。
  构建中国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全球南方视角的引入,为这一工程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与实践路径。随着中国教育国际影响力的提升与全球南方意识的觉醒,中国有望成为连接北方与南方、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全球的重要知识枢纽。通过构建具有主体性、包容性与启发性的教育学知识体系,中国不仅能更好地服务本国教育高质量发展,还能为人类教育的进步作出更大贡献,最终推动形成一种更加平等、多元、可持续的全球教育发展生态,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坚实的教育支撑。
  (作者系福建师范大学全球南方教育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教授)
【编辑:张玲(报纸)王晏清(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