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农业品牌市场培育与创新

2025-04-22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在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农业现代化是关键环节。农业品牌作为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对提升农业竞争力、助力乡村振兴具有深远影响。当下,我国农业正处于转型升级的紧要关头,市场对优质农产品的需求持续攀升。基于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要求,如何培育与创新农业品牌市场,成为亟待深入研究和破解的重要问题。这不仅直接关系到农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更与广大农民的利益紧密相连。

  一、理论基础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身国情的中国特色。它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以及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农业发展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基础地位,具有独特且不可替代的作用。农业不仅是提供基本生活资料、保障粮食安全的关键产业,更是维系社会稳定、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根基。中国式现代化强调以人民为中心,农业的发展直接关系到广大农民的福祉,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支撑,对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农业品牌市场的构建与发展,离不开坚实的理论支撑。首先是品牌理论,品牌定位明确了农业品牌在市场中的独特位置,使产品能够精准对接目标客户群体;品牌形象则是品牌在消费者心中的综合印象,通过产品质量、包装设计、宣传推广等多方面塑造而成;品牌价值体现了品牌为企业和消费者带来的利益,包括经济价值和情感价值等。其次是市场营销理论,市场细分帮助企业发现不同消费者群体的需求差异,目标市场选择确定了企业的服务对象,市场定位进一步明确了品牌在目标市场中的竞争地位。而4P理论中的产品、价格、渠道、促销策略,更是企业实现品牌市场拓展的关键手段。最后是产业组织理论,产业结构、产业绩效以及产业政策与农业品牌市场紧密相连,影响着农业品牌的发展环境和市场竞争力。

  中国式现代化与农业品牌市场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为农业品牌市场的培育创造了绝佳契机。政策上,国家大力扶持,一系列利好政策推动农业品牌建设。经济发展带动消费升级,消费者对优质、特色农产品的需求愈发旺盛,拓宽了农业品牌的市场空间。科技不断进步,先进的农业种植技术与物联网技术等,为提升农业品牌的品质与竞争力提供了坚实保障。另一方面,农业品牌市场的创新有力推动着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它能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提高生产效益。积极助力乡村振兴战略落地,带动农村经济蓬勃发展。优质农业品牌走向国际市场,还有助于提升我国在国际农业领域的形象与影响力,增强国际话语权。

  二、市场培育策略

  (一)强化品牌意识

  强化农业品牌意识是推动农业品牌市场发展的关键所在。首先,要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借助电视、广播、网络等多种渠道,向农业生产者和消费者普及品牌知识。对于生产者,着重讲解品牌在提升产品附加值、增强市场竞争力方面的重要作用,激发他们培育品牌的积极性;对于消费者,着力提高其品牌认知度,引导其理性消费。其次,树立品牌典范必不可少。深度挖掘并大力宣传成功的农业品牌案例,尤其是那些凭借优质产品和良好口碑在市场中脱颖而出的品牌故事。通过分享这些品牌在精准定位、形象塑造、有效推广等方面的经验,充分调动农业生产者进行品牌建设的热情,进而促进农业品牌市场的繁荣发展。

  (二)优化品牌定位

  优化农业品牌定位是增强农业品牌市场竞争力的关键之举。一方面,需深度挖掘品牌特色。充分融合地域文化底蕴,如独特的民俗传统、悠久的农耕文化;借助当地优越的自然资源,像肥沃的土壤、清冽的水源;依靠产业优势,如大规模的种养殖基地、高超的加工技艺等,塑造独特且唯一的品牌定位,让品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崭露头角。另一方面,要精准契合市场需求。密切关注消费者需求的变化,依据市场反馈迅速调整品牌定位与产品策略。当消费者对绿色、有机农产品的需求上升时,及时推出相关产品,使品牌始终紧跟市场趋势,提升品牌对市场的适应能力与吸引力,在市场中站稳脚跟。

  (三)加强品牌传播

  加强农业品牌传播,是提升品牌影响力与市场竞争力的关键所在。一方面,要有机整合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借助电视的广泛覆盖面、报纸和杂志的深度权威性,对农业品牌展开全面且深入的报道,传递品牌价值与理念。同时,利用网络与社交媒体如抖音、微博等平台的便捷性和互动性,以趣味内容吸引年轻群体,拓宽品牌传播范围,紧密连接消费者。另一方面,积极开展各类品牌活动。举办农产品展销会,集中呈现农产品特色与优势,吸引采购商和消费者。精心组织品牌发布会,向市场展示品牌新动态与新产品。举办农业文化节,融合农业与文化,赋予品牌深厚内涵,多维度提升品牌知名度,助力农业品牌在市场中绽放光彩。

  (四)完善品牌保护机制

  完善农业品牌保护机制,是维护农业品牌市场秩序、促进品牌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一方面,大力加强法律法规建设。随着农业品牌市场的不断发展,及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填补法律空白,使品牌保护有法可依。加大对侵权行为的惩处力度,提高侵权成本,形成强有力的法律威慑,切实保障品牌所有者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建立健全品牌保护体系。构建由行业协会、政府部门、企业共同参与的品牌保护网络。行业协会发挥协调和自律作用,规范行业行为;政府部门履行监管职责,加强执法力度;企业自身增强保护意识,积极维权。三方协同合作,共同为农业品牌的发展保驾护航。

  三、市场创新模式

  (一)科技创新驱动品牌发展

  科技创新是驱动农业品牌发展的核心力量。在农业科技创新领域,全力培育新品种,研发出品质更优、契合市场需求的农作物与畜禽品种。不断改良种植养殖技术,如借助精准农业技术提高产量与质量。推动农产品加工技术革新,延伸产业链,提升产品附加值,增强品牌竞争力。在信息技术应用方面,积极将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融入农业品牌建设。物联网能实时监控并追溯农产品生产过程,赢得消费者信任;大数据助力精准把握消费者需求,实现精准营销;人工智能优化品牌管理,提升运营效率,从多方面提升农业品牌的管理与营销水准,推动农业品牌蓬勃发展。

  (二)产业融合创新品牌模式

  产业融合是创新农业品牌模式的重要路径。在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方面,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产业,对农产品进行深度加工,提升产品附加值,延伸品牌的价值链条。大力推动乡村旅游,以田园风光、农事体验等吸引游客,将农业资源转化为旅游资源,拓展品牌影响力。加速农村电商发展,借助互联网平台拓宽销售渠道,让农产品走向更广阔的市场。在构建产业联盟方面,促成农业企业、合作社、科研机构等主体的联合。各方发挥自身优势,农业企业提供市场渠道,合作社整合生产资源,科研机构注入技术支持,共同打造区域品牌,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提升区域农业品牌的整体竞争力。

  (三)绿色发展创新品牌内涵

  绿色发展是创新农业品牌内涵、提升其价值的关键路径。一方面,全力推行绿色生产模式。大力发展有机农业,严格摒弃化学合成农药、化肥,依循自然规律与生态学原理开展生产;积极发展生态农业,促进农业生态系统的良性运转;深入推进循环农业,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废弃物的产生。借助这些绿色生产方式,塑造生态、健康的绿色农业品牌形象。另一方面,强化品牌认证工作。积极推动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以及地理标志产品等认证进程,这些认证是对农产品品质与特色的有力证明。通过认证,既能增强品牌的公信力和市场认可度,又能赢得消费者的信任,助力绿色农业品牌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崭露头角。

  (四)文化赋能创新品牌价值

  文化赋能是创新农业品牌价值、增添品牌独特魅力的关键一招。在挖掘农业文化内涵上,深入探寻农耕文化里的勤劳智慧、民俗文化中的独特风情以及乡土文化承载的深厚情感,巧妙地将这些元素融入品牌建设。比如在农产品包装和品牌故事中展现传统农耕技艺,提升品牌文化底蕴,增强吸引力。打造文化品牌时,充分利用农业文化遗产,如古老的农田水利设施、传统种养殖技艺,赋予品牌历史厚重感。举办特色农产品文化节,展示农产品特色的同时,融入民俗表演、农事体验等活动,多维度增强品牌吸引力。让消费者感受文化魅力,提升对品牌的认同感,以文化之力助推农业品牌发展。

  基于中国式现代化推进农业品牌市场的培育与创新,是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通过强化品牌意识、优化品牌定位、加强品牌传播、完善品牌保护机制,以及借助科技创新、产业融合、绿色发展和文化赋能等手段,能有效提升农业品牌的竞争力。在中国式现代化语境下,需充分发挥政策、市场、科技和文化等多方合力,打造更多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农业品牌,推动农业品牌市场繁荣,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坚实的农业力量。

  【本文系农业电子商务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年度项目“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湖北农业品牌国内外双市场发展战略研究”(WHDHCXZXKF202401)研究成果】

  (作者系武汉轻工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张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