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消费市场活力在蛇年春节得到了显著提升。多部门数据显示,旅游、零售、餐饮、快递、出入境等多个领域均呈现出强劲增长态势。文化和旅游部数据显示,春节假期8天,全国国内出游5.01亿人次,同比增长5.9%;国内出游总花费6770.02亿元,同比增长7%。同时,在以旧换新补贴政策的刺激下,汽车、家电家居、手机等数码产品销售量8天达到860万台(套)、销售额超过310亿元,家电、手机销售收入同比大幅增长约166%、182%。
火热开局会带来怎样的消费态势?当前我国提升消费能力还需要面对哪些压力和挑战?2025年如何进一步推动消费市场提质升级?
围绕上述问题,《财经界》记者日前专访了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宏观经济研究室副主任邹蕴涵。她表示,我国消费市场目前呈现出活力增强、热度提升的特征,消费延续了温和增长态势。但同时也要看到,当前,居民就业和增收仍面临一定压力,消费外流压力进一步加大,服务消费潜力释放仍有障碍,耐用品回收报废环节存在新风险。邹蕴涵认为,“对影响消费潜力释放的压力和风险要高度重视,2025年应以夯实消费能力基础为核心,多措并举减少消费释潜障碍,推动消费和经济持续向好。”
政策效应持续扩大
《财经界》:2024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大力提振消费,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你认为消费在我国经济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邹蕴涵:消费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扩大内需特别是扩大消费具有紧迫性和重要性。2024年以来,一系列促消费政策落地显效,政策组合拳精准发力,消费市场总体呈现平稳增长态势,消费业态加速创新,消费环境不断优化,消费市场活力持续涌动,为经济回升向好、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数据显示,2024年,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44.5%,拉动GDP增长2.2个百分点,明显高于资本形成总额对经济增长25.2%的贡献率。这也进一步表明,消费已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基础性力量。
《财经界》:去年我国推出“两新”政策,市场呈现效果如何?
邹蕴涵:2024年以来,系列促消费政策举措落地见效,特别是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效果显著。3月,国务院印发行动方案,对“两新”工作进行全面系统部署,并明确提出要实施设备更新、消费品以旧换新、回收循环利用、标准提升等“四大行动”。7月,第二轮加力支持政策实施,从加大设备更新支持力度、加力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两个方面明确了10项具体举措,并提出将统筹安排3000亿元左右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加力支持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
一系列政策加力下,更多的真金白银惠及消费者,汽车、家电、家居家装等重点消费品销量实现大幅增长。以汽车消费为例,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汽车销量累计完成3143.6万辆,同比4.5%。新能源汽车销量完成1286.6万辆,同比增长35.5%。商务部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汽车以旧换新超过680万辆、置换更新超过370万辆,带动汽车销售额9200多亿元。
家电以旧换新对国内销售的提振成效也非常突出。2024年限额以上单位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商品零售额达10307亿元。据国家统计局统计,这一数据比上年增长12.3%,超过2017年9454亿元峰值并突破万亿元大关,创历史新高。商务部数据显示,2024年,中央加力支持以旧换新8大类家电产品实现销售量6200多万台,直接拉动消费近2700亿元。
挑战犹存需直面痛点
《财经界》:要进一步持续推动消费市场增长,当前还需要面对哪些挑战?
邹蕴涵:要推动消费市场增长,就要让消费主体有能力且愿意消费。
有能力就是要有收入,收入决定了消费水平。但当前就业仍然承压、增收仍有困难,特别是在消费市场中占据重要地位的青年群体就业压力依然存在,消费能力提升存在掣肘。
愿意消费则是要给消费者提供完善的消费环境。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消费基础设施的数量和质量都已得到显著提升,消费环境不断完善。但总体来看,消费基础设施还存在对消费结构升级需求的满足不够等短板,农村地区消费基础设施的短板弱项相对更多,制约着消费潜力释放和人民生活水平提升。
此外,随着消费品以旧换新规模不断扩大,汽车和家电等回收报废等相关环节面临一定潜在风险,需引起重视,加强监管。
《财经界》:面对这些挑战,你有什么建议?
邹蕴涵:要把就业优先政策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推动存量政策落实落细,推动增量政策更加聚焦聚力。同时,要进一步增强中低收入群体的消费能力和意愿,积极提升青年群体就业技能培育。
比如,重点在劳动力市场改革、技能培训、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方面出台一系列针对性举措,着力增加城市工薪阶层、外来务工人员等的人力资本投入。推动青年就业方面,各地可以加强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建设,进一步完善高校毕业生培训体系,加快形成以就业技能培训、新职业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为核心的综合培训体系,同时给予高校毕业生一定职业培训补贴。还可以为青年创业提供公共创业服务机构的创业服务,提供咨询辅导、政策落实、融资等服务。
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也是一个重要方面,农村消费市场还有很大的拓展空间,要增强农村消费扩大背后的收入动能,就要着力扩大有收入支撑的农村居民消费。
消费基础设施建设离不开政策的支持,应多措并举补齐消费基础设施短板、优化消费环境。
首先,着力解决基础设施发展不足和不均衡问题,以更优质的环境、更便利的设施促进消费者意愿释放。一是大力实施农村基础设施再提升工程。对农村电网进行适度超前改造升级,着力提升农村电网的自动化、智能化水平。有序推进农村公路改造、延伸和联网工程建设。加快推动公共充电桩下乡成网,统筹协调规划、用地、电力、运维等多个方面,合力推进,选择若干试点突破性解决目前集体用地政策暂不支持充电桩建设问题。二是加速推动县域流通商贸设施升级。加强邮政、供销、电商、快递、益农信息社等资源协作,推动村级站点设施共建、服务共享,实现“一点多能、一网多用”,提高农村商业网点便民服务水平和可持续运营能力。改造提升县级物流配送中心和乡镇快递物流站点,提高物流配送效率,增强服务能力。
其次,着力增强消费者权益保护。广泛宣传和普及保护消费者权益方面的法律、法规,提高消费者的法律、依法维护和自我保护等意识。要把打击假冒伪劣商品行为、创造安全和谐消费环境与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维护广大消费者合法权益作为一项长期的“民生工程”抓好抓实。健全完善消费者维权长效机制,加强职能部门的协调配合,齐抓共管,形成合力。要不断延伸消费者维权网络,增设消费维权网点,方便消费者就近投诉维权。进一步健全完善各级统一政务咨询投诉举报平台,畅通消费者诉求渠道。探索消费纠纷多元解决机制,促进诉讼、仲裁与调解有效对接,适当扩大公益诉讼主体范围,健全消费者维权机制。
2025消费市场会更好
《财经界》:面对内外部的压力和挑战,你如何看待我国2025年的消费走势?
邹蕴涵:尽管当前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加深,我国经济运行仍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但消费增长仍有许多有利条件。
政策支持依然是我国扩大消费最有力的支撑。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扩大国内需求摆在了突出位置,要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可以预期,2025年消费品以旧换新等一系列促消费政策将再次加力扩围,一系列具体细则会落地实施,从而大力助推政策效力的释放。
再从市场层面看,2024年以来,我国加速从实物消费主导向服务消费主导转换,服务消费新场景、新品类不断涌现,多业态联动和热点轮动明显,沉浸式服务消费日益普及。同时,数字技术也与各行业加速融合,催生出一系列的消费新场景、新业态、新模式,为消费增长注入活力。特别是人工智能技术的突破能够更好满足个性化定制需求,助推消费加快提质升级。
可以预期,2025年,随着稳就业促消费等一系列政策释放效力,居民消费能力和意愿将得到进一步恢复。而随着消费市场活力的释放,消费提质升级的动能会持续增强,从而推动消费市场增速向稳、增量向新,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