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自主理论体系阐释经济社会发展实践

2025-08-2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赵徐州 实习生 张宇鹏)8月14日,中国社会学会东亚社会研究专业委员会2025年学术年会在吉林长春举行,与会学者围绕会议主题“中国式现代化与东亚社会发展”,就中国式现代化对东亚地区发展的影响以及区域社会发展新趋势等话题展开深入研讨。

会议现场 本网记者 赵徐州/摄

  凝练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

  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不同于西方现代化的东方现代化模式,在经济增长模式与现代化文明形态方面正在重新阐释现代化的历史发展和规律,这与过去的东亚增长模式的讨论不同,不是被西方世界视为西方现代化的延伸,而是视为一种挑战和威胁。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李培林表示,中国所处的东亚经济圈,也因中国式现代化的崛起而成为新的需要阐释的命题。但迄今为止,还没有形成一套有共识的可以阐释东亚经济社会发展实践的理论体系,我们应该朝着这个方向努力。

  西方现代化理论强调经济增长论、线性发展观和道路唯一性,但存在西方中心主义倾向,将自由市场、议会民主和个人主义视为唯一标准。吉林大学东北振兴发展研究院院长邴正表示,后发展理论批判性指出发展不是简单的经济增长而是以人为本,但该理论缺乏实践过程。现代化模式具有多样性,东亚现代化也呈现多样性发展。同时,东亚地区的共性在于结合传统与现代、重视社会团结、强调精神文化、鼓励创新及坚持和平发展。

  东亚社会正经历人口结构的历史性转折与数字技术对社会权力的深度重构,这要求发展范式进行根本性创新。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社会与民族学院院长张翼表示,中日韩三国均面临人口低生育率,人口达峰后人均GDP增长动能衰减将成为区域共性挑战,其本质在于科技进步与人口老龄化速度的竞赛。中国人口的都市圈化还将继续,城市化率也会继续提高,但需防范公共服务失衡,特别要关注社会保障系统面临的压力。

  现代化的本质是古老文明基因的创造性转化,在传统与现代张力中塑造多元现代性范式。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陈光金认为,推进现代化需建立多维评估体系,从价值维度、实践维度、历史维度出发,顺应时代发展方向,抵制消极颓废因素。中国式现代化既要立足传统精神血脉,又要以科学鉴别推动社会领域系统性变革,最终在文明延续与创新突破中实现高质量发展。

  构建新型社会治理生态

  中国基层治理人口规模庞大、地域差异显著,在当前社会治理重心下移的背景下,现有研究存在局限,西方经验难以解释中国本土实践。中国社会学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谢寿光认为,国内研究多聚焦宏观或技术应用层面,缺乏对AI如何微观嵌入基层日常实践与治理主体互动及其社会影响的深入实证分析。基层治理的智慧蕴藏于具体实践,案例是理解中国之治的“活化石”,社会学视角的全方位案例研究必要且紧迫。

  中国正在探索党建引领下基层治理与专业服务的深度融合,为乡村振兴提供系统性解决方案。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院长文军表示,基层治理社会工作作为专业社会工作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和领域,要在宏观政策和微观需求之前构建起稳定的桥梁。新时代基层治理社会工作需要跳出传统的“管控思维”和专业社工的“个案思维”的局限,构建兼具政治引领力、专业支撑力和群众内生动力的新型治理生态。其核心在于通过技术创新降低治理成本,通过机制创新释放社会活力,最终实现“柔性治理”“精准服务”和“可持续发展”的统一。

  数字和通讯技术革命催生了前所未有的社会与国家的互动形式,其中社会与政府进行互动所借助的形式之一就是数字化围观。东南大学人文学院教授王宁认为,数字化围观是一种地缘政治背景下的数字进步主义(或先进主义)的国家意识形态所带来的非预料的数字社会后果。这种数字进步主义意识形态所催生的数字化围观,促成了一种新的社会与国家的互动模式,其走向如何值得跟进和关注。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刘少杰认为,人类社会已经形成了超越工业社会的信息社会新形态,人工智能是新社会形态具有代表性和融合性的信息技术,推动智能技术发展关键在于实践者对网络化、数字化和智能化技术的应用。

  会议由中国社会学会东亚社会研究专业委员会主办,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吉林大学东北振兴发展研究院承办。

【编辑:张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