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认识和把握新质生产力

2023-10-08 来源:成都日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调研期间,提到一个令人耳目一新的词汇——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作为一个新的经济学概念,引起了理论界和政策界的高度关注。如何理解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和外延,把握新质生产力的本质,以及促进新质生产力提升的政策选择,是理论和实践必须需要回答的问题。

  深刻认识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和外延

  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一个核心范畴,其基本含义为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表示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对自然界的关系,它和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认为,生产力一般包括两个方面最重要的要素:一是具有一定科学技术知识、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劳动者,二是同一定的科学技术相结合的、以生产工具为主的劳动资料。由此可见,生产力可以再进一步区分为三个更为基本的要素:劳动者、科学技术以及生产工具。尤其是科学越来越广泛运用于人类的生产,通过对生产力各个要素的作用,促进或决定生产力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正如马克思所强调的:生产力是社会生产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

  那么,何为“新质生产力”?《辞海》对“新”字的解释为初次出现的,与“旧”相对,此外还有一种含义,为“改旧”或“更新”之意。“新质”是否可以这样理解,与原来截然不同的性质。由此,我们可对“新质生产力”下一个定义,即与原来性质截然不同的改造自然的能力。

  这种能力来自于与原来截然不同的劳动者、科学技术和劳动工具。这里的劳动者是指掌握了现代科技技能,及具有高水平人力资本积累的现代生产者;这里的科学技术是指能够极大促进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新知识、新技巧、新工艺、新方法等;而劳动工具则是指能够显著提高社会生产力的新机器、新设备等等。当然,“新质生产力”这三大要素,起主导作用的是科学技术,科学技术的载体需要依赖劳动者本身,科学技术的运用必须要有劳动工具的参与。

  纵观人类历史,科学技术始终是促进生产力产生和发展的关键变量,进而不断催生新兴产业,成为世界各国经济和综合国力竞争的关键角逐点。从发展演进来看,蒸汽技术革命、电力技术革命和数字技术革命是动力源头。从底层逻辑上讲,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是一致的。因此,世界各国特别是大国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科学技术的竞争,或者说是在生产力发展方面的竞争。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新质生产力“新”在依靠与以往截然不同的科学技术,依靠具有更高人力资本积累的劳动者,依靠能够显著提高生产力的新机器、新设备。综合具备这些特征的生产力,正是包括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生命科学、航空航天、量子信息等未来产业,这些产业将会极大地解放和促进人类生产力的发展。

  把握好与科技、人才、产业的关系

  生产力作为推动社会进步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其中,科技、人才、产业是最为关键的要素。这里的产业,就是指广泛使用新机器、新设备,能够极大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行业,比如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等。

  科技进步是实现新质生产力提升的关键。科技创新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的一个关键变量,谁牵住了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谁走好了科技创新这步先手棋,谁就能占领先机、赢得优势,反之,则会造成发展动力衰减。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充分认识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对增强我国发展竞争力和持续力的决定性意义。科技自立自强不仅是发展问题更是生存问题,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强劲筋骨”支撑民族复兴伟业,这是面向未来的必然选择甚至是不二选择。

  高素质人才是实现新质生产力提升的支撑。当前,世界产业能力竞争、高科技能力竞争、市场能力竞争空前激烈,国际政治形势也更加复杂,而应对这一系列时代挑战的决定性力量就是人才的力量。在新科学、新技术革命、新型城市化、新全球格局出现的条件下,人才的竞争成为了时代的主旋律。在中国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世界瞩目的伟大成就,开始进入国际发展的前沿阵地,向高科技驱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生活水平的新标准进行冲刺的时候,要想实现新质生产力新的跃升,人才为本、人才驱动、人才引领的重要性就更加凸显出来。

  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是实现新质生产力提升的抓手。科技革命是产业革命的基础,产业革命反过来又促进科技革命的演化。科技创新的广度、深度、速度和精度不断深入,由此带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快速跃升。我们可以看到,颠覆性创新不断涌现,各国竞相布局新领域新赛道,围绕未来科技制高点的竞争空前激烈。比如,在量子信息、干细胞、脑科学、类脑芯片等未来创新和产业方向,我们必须取得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重大原创成果,才有可能实现新质生产力的全面提升。当然,这需要我们统筹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产业化、市场化全链条各环节,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注入强大活力。

  加快提升新质生产力的四个举措

  第一,加快原创性技术策源地建设。加强战略规划计划统筹,对科技发展战略目标、重大政策、重大工程、中长期和年度工作安排等作出科学部署,一张蓝图绘到底;加强科技创新资源统筹,在创新主体、创新资源、创新环境等方面持续加大统筹力度,加强科技资金、人才队伍、科研基础设施的统筹,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加强科技政策统筹,聚焦科技自立自强,把党中央关于科技工作的决策部署细化实化为具体政策举措,形成系统完整的科技政策体系;注重发挥国家实验室引领作用、国家科研机构建制化组织作用、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主力军作用和科技领军企业“出题人”“答题人”“阅卷人”作用;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支持企业更大范围参与国家重大科研攻关任务,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为提升新质生产力打下坚实科技基础。

  第二,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要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着力形成人才国际竞争的比较优势;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事业中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强化学前教育、特殊教育普惠发展,坚持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完善覆盖全学段学生资助体系。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中国发展需要世界人才的参与,中国发展也为世界人才提供机遇。必须着眼高精尖缺,坚持需求导向,用好全球创新资源,精准引进急需紧缺人才,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

  第三,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人工智能、生物制造、物联网、车联网、绿色低碳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发展,做好前沿技术研发和应用推广,不断丰富和拓展新的应用场景,培育一批新的增长引擎;实施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专项行动,在重点领域培育一批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结构合理的先进制造业集群;研究制定未来产业发展行动计划,加快谋划布局人形机器人、元宇宙、量子科技等未来产业;围绕制造业重点产业链,找准关键核心技术和零部件薄弱环节,深入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工程,完善“揭榜挂帅”等市场化机制,集中优质资源合力攻关,加快突破一批产业链短板瓶颈;扎实开展强链补链稳链行动,坚持全国一盘棋,促进产业链上下游、大中小企业协同攻关,不断丰富产业生态,促进全产业链发展。

  第四,实行新一轮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我们必须树立全球视野,全面谋划全方位对外开放大战略,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走向世界,坚持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以国际循环提升国内大循环的效率和水平,以国外先进生产力的科技和人才,助推中国更高水平的经济发展。具体而言,既要持续深化商品、服务、资金、人才等要素流动型开放,又要稳步拓展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还要利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强联动效应,使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加联通、国内外资源更优配置,提升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和国际竞争力,以更好地促进中国新质生产力提升。

  (作者系中共中央党校经济学部研究员)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闫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