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城市视域下城市空间的优化布局

2023-06-0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无论是城市规划还是城市建设,无论是新城区建设还是老城区改造,都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聚焦人民群众的需求,合理安排生产、生活、生态空间,走内涵式、集约型、绿色化的高质量发展路子。城市实质上表现为人民群众从事生产生活的空间载体,经济、社会、文化、交通等各项城市功能的发挥都离不开城市空间的有效配置。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理念,深刻回答了城市建设发展依靠谁、为了谁的根本问题,为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推动人民城市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遵循。

  一、塑造科技自立自强的创新空间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如果我们每一座城市、每一个高新技术开发区、每一家科技企业、每一位科研工作者都能围绕国家确定的发展方向扎扎实实推进科技创新,那么我们就一定能够实现既定目标。创新,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也是一座城市不断向前的强劲引擎。我国有许多城市既是科教重镇,又是产业高地。如何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集聚各方要素资源,是城市创新空间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

  科技园区,是城市最主要的创新空间。北京中关村、上海张江、合肥、深圳是我国发展最为成熟的科技园区聚集地。这里遍布有大科学装置和各类高新技术企业,拥有相对完整的创新生态,域内伴随大量高等院校或相关科研院所,具备从基础研究到商用推广的全链条优势。对比美国硅谷、日本筑波、英国剑桥园,国内的科技园区在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原始创新策源能力、风险投资、管理体制等各方面还存在诸多弱项,必须坚持“四个面向”,立足自主创新,重点推进全创新链建设和完整创新生态培育,统筹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和政府创新组织作用,形成科技创新的发展合力。

  近年来,与那些“生长在郊外、离城数十里”的科技小镇不同,“成长在市区、毗邻市中心”的无边界科创街区的新形态应运而生。伦敦“硅环”、纽约“硅巷”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其共同特征是,紧邻城市中央商务区(CBD),不似传统科技园区一样“有围栏”,而是无边界开放型的街区形态,辖区内集聚着大量新媒体、网络科技和金融科技公司,城市中央商务区所蕴含的大量金融资源,可轻易转化为投资“独角兽”“瞪羚”等专精特新中小微企业的孵化器、加速器、众创空间等科创服务机构。此类新型创新空间值得我国不少特大超大城市借鉴,而像上海、深圳等一线城市已经开始了此类探索。

  二、构建集群融合发展的产业空间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构建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现代产业新体系,形成优势突出、结构合理、创新驱动、区域协调、城乡一体的发展新格局。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与现代农业、现代物流、数字经济、现代基础设施共同组成现代化产业体系。其中,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是典型的城市产业,而其在城市空间上的分布亦有明显差别。纵观世界城市,一般而言,现代服务业集聚在城市中心、形成中央商务区,而先进制造业则以产业园区的形态散布于城市郊区。

  建设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的中央商务区。伦敦金融城、纽约曼哈顿、东京丸之内,并称世界三大中央商务区。其内发达的总部经济和先进的生产性服务业令三座城市“傲视群雄”。国内北京中央商务区(在朝阳区)、上海陆家嘴(在浦东新区)和广州珠江新城(在天河区)是金融业集聚和发展比较成熟的中央商务区。在内地城市中,重庆江北嘴建设较为成功,这得益于两江新区的前瞻性规划。而国内有相当一部分城市的中央商务区,在发展和建设的过程中有功能“走样”之嫌。有的地方只把人流量最大的“第一商圈”统称中央商务区,还有的地方以中央商务区为规划名义大肆炒作地价、房价,结果中央商务区走形为高端住宅聚集区。中央商务区的建设要回归以生产性服务业为核心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和培育的功能定位,加大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力度,加强写字楼等硬设施及营商环境、服务配套等软设施的建设。

  打造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的产业园区。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类开发区、工业园区、新城新区的规划建设总面积超出实际需要。”新时代十年,在习近平经济思想科学指引下,我国开发区的产业能级稳步提升,产业集聚效应不断显现,有力支撑了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尤其像上海张江这样的高新区,经历了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两级跳”,已成为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的发展典范。未来,我国产业园区既要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尤其是郊区新城的统筹规划建设,又要服务于扎实推进新型工业化,推动短板产业补链、优势产业延链,传统产业升链、新兴产业建链。此外,东部地区要在产业链承接创新链原创成果上先行一步,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中西部及东北地区要主动承接东部地区转移产业,培育壮大本土优势产业,优化生产力布局。

  三、打造人民安居乐业的生活空间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更好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使城市更健康、更安全、更宜居,成为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的空间。

  推进老旧小区、地下管网的城市更新。无论是大中城市,还是中小城镇,都存在或多或少、或大或小的老城区。一些历史悠久的老城区设施老化,严重制约了城市居民的高品质生活。要正确处理保护与重建的关系,对于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城市古建筑和文化遗址,要原封不动、善加保护;对于不适宜居住的城中村、自建房、棚户区,或其他危楼,要统一做好搬迁规划;对回迁安置群众,要衔接好安居和乐业,让群众住得稳、过得安、有奔头。

  建设产城融合、职住平衡的郊区新城。中国的郊区开发,一般都会以详尽的政府规划为牵引有效避免了美西方城市蔓延的过度与失序问题。与中心城区不同,郊区腹地广阔、开发强度低,属于“平地起高楼”。深圳特区、浦东新区、雄安新区,都属于新城开发的成功范例。要实现新城不再新增“城市病”,郊区规划必须统筹支柱产业的发展培育、枢纽设施的建设规划和连片住宅的选址布局,让城市与产业“同呼吸”,居民的工作与生活“两不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城市发展不能只考虑规模经济效益,必须把生态和安全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近年来,国内各大城市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致力于打造群众身边的“绿色”,江河岸线、郊野公园、中央公园、口袋公园鳞次栉比。习近平总书记尤其赞赏雄安新区“先植绿、后建城”的规划理念。要进一步优化城市公园布局,完善公园配套设施,尤其是增设公共厕所、休憩长椅、健身步道、健身设施、亲子娱乐设施、停车位等,加大园林主题设计和苗木管护,丰富公园文化主题设置,让文明道德在城市绿地蔚然成风。

  四、畅顺道路四通八达的流动空间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交通是现代城市的血脉。血脉畅通,城市才能健康发展。城市空间的本质特征是集聚,尤其在超大城市人口密集的中心城区,交通拥堵一直是老大难问题,为破解困扰群众出行的这一“大城市病”,做好交通疏导、推进重大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是必要之举。

  提升综合交通枢纽对人流、物流的集散效率。车站、机场、港口,是人们来到一座城市的第一站。广州南站、上海虹桥站、北京大兴机场、成都天府机场等都是闻名全国的重大交通枢纽。要加大火车站、机场同城市轨道交通、汽车站的无缝对接,优化公交车、网约车、私家车进出路线,大力推广电子通关、快速通关模式,提升对老幼病残孕等受照顾人群站内换乘和站内迁移的便利程度和服务水平,加强长距离廊道电梯等便捷设施建设。

  利用地上、地下空间建设立体化综合交通网络。综合交通网络是城市真正的“流动空间”,人员、货物的流量规模是一座城市繁荣与活力的显著标志。近年来,为改变单一维度的路面交通格局,不少城市挖隧道、建桥梁、修地铁、架轻轨,形成了颇具规模的立体化综合交通网络,有力改善了群众出行状况。桥梁、高架、快速路所构成的城市“环线”正成为交通出行的“大动脉”。由于城区与郊区在集聚程度上存在显著差异,拥有密集轨道交通线路和机动车道路的中心城区依然“人满为患”、车水马龙。要综合采取疏堵结合的办法,一方面对于超饱和的路段要采取必要的限流、限行措施控制人车流量,另一方面要科学规划并实施城市道路拓宽、扩容工程,疏通“断头路”,修建拥堵路的替代道路。此外,还应鼓励市民公共出行、错峰出行,加大繁忙地铁线路的发车频次,优化共享单车、共享电动车分布点位,方便群众解决“最后一公里”出行难题。

  (刘启瑞,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栾永玉,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关键词:城市建设;城市空间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闫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