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拉合作推动国际秩序更加公正合理

2025-04-22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近年来,中国与拉美国家的关系日益紧密,双方在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的合作不断深化。然而,一些西方学者仍习惯以传统的依附理论来分析中国与拉美的关系,认为拉美在全球政治经济体系中处于“外围”地位,而中国作为“新中心”,则试图对拉美施加经济控制。这种二元对立的分析框架未能准确体现中国与拉美关系的本质。中国与拉美的关系不是传统的“中心—外围”模式,而是一种建立在经济互惠、政治互信、文明互鉴基础上的新型南南合作关系。
  破除依附理论的误导与局限
  传统的依附理论认为,全球经济体系由“中心”和“外围”构成,“中心国家”对“外围国家”进行资源与劳动力的盘削,“外围国家”依赖于“中心国家”的资本、技术和市场,从而陷入“发展不平衡”的困境。然而,这种理论忽略了全球经济格局的变化,也低估了发展中国家的自主性和能动性。
  一方面,中国自身并非传统意义上的“中心国家”,中国的发展路径与国际合作模式与所谓的“中心国家”具有显著区别。在发展路径上,中国强调自主创新、技术驱动与开放合作;在合作模式上,中国注重南南合作与多边治理。因此,中国并不符合对外剥削的“中心国家”范畴。
  另一方面,拉美国家并非被动接受中国的经济影响,而是在经济合作中积极寻求自主性。近年来,巴西、阿根廷、智利等国家不仅扩大了对华出口,还在高科技、基础设施和绿色能源等领域加强与中国的合作。中国是拉美的重要出口市场,而拉美的资源、农产品及技术同样对中国的产业链发挥着关键的补充作用。中拉关系的本质并非剥削与依赖,而是互利共赢。
  中拉经贸合作:协同而非依附
  在经济层面,中国与拉美携手共进,协同发展。拉加经委会报告显示,2024年前三季度,中拉货物贸易额达到4274亿美元,同比增长7.7%,全年有望突破5000亿美元。中国稳居拉美第二大贸易伙伴国,同时也是巴西、智利、秘鲁等国第一大贸易伙伴。
  拉美地区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自然延伸,中国正以实际行动为拉美国家的现代化发展助力。在“一带一路”框架下,中拉合作涵盖了交通、电力、通信工程、能源和城市建设等诸多领域,使当地的基础设施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其中,秘鲁的钱凯港项目是“一带一路”倡议在拉美的标志性工程,在建成后将成为该地区重要的枢纽港和太平洋门户港。2005年至2020年间,中国在拉美已投入使用或在建的基础设施项目共138个,项目资金总额超过940亿美元,为当地创造了60多万个就业岗位。
  此外,中拉金融合作形式多样,稳步推进。自2009年加入美洲开发银行以来,中国依托亚投行、国家开发银行等平台,为拉美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升级提供了有力的融资支持。截至2022年,中国已与阿根廷、巴西等四国签署本币互换协议,中国五大商业银行在拉美设立分支机构。这些举措不仅便利了双边贸易投资,还提高了区域内资金流通效率,为中拉金融合作的深入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中拉政治外交:互信而非依附
  近年来,中拉政治外交互动日益深化,双方在高层互访、多边合作及国际事务协调等方面不断加强,共同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平公正的方向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与拉美国家的政治关系稳步发展,国家元首和政府高层之间保持紧密沟通,推动双方合作机制不断完善。2014年,习近平主席在中国—拉美和加勒比国家领导人会晤上提出“五位一体”新格局和“1+3+6”合作框架,标志着中拉整体合作进入一个新阶段。近年来,双方高层互动频繁,合作议题日益广泛。2023年,巴西总统卢拉访华,与中方签署多项合作协议,深化中巴全面战略伙伴关系。2024年,智利总统博里奇访华,双方就绿色技术合作展开深入交流,展现出中智合作的前瞻性和战略深度。
  在全球治理和地区事务中,中拉坚持多边外交,推动国际公平正义。近年来,中拉双方在联合国框架下就发展援助、气候变化、全球安全等议题保持高度一致。2022年,在联合国大会上,中国与阿根廷、巴西、墨西哥等国共同反对单边制裁,主张以合作取代对抗,以多边治理取代单边霸权。此外,中方提出的“全球发展倡议”(GDI)和“全球安全倡议”(GSI)也得到拉美国家的积极响应。双方在推动全球公平发展、维护国际和平稳定方面展现出高度共识。
  中拉文化交流:互鉴而非依附
  文化交流是中拉关系的重要纽带,它不仅加深了双方人民的相互理解,也为双边合作奠定了坚实的社会基础。中拉文化互动不是单向传播、依附,而是平等交流、相互借鉴。近年来,随着文化合作机制的完善以及民间交流的不断深入,中拉人文交流蓬勃开展,中拉文明互鉴日益深化。
  中国与拉美同为人类文明的重要发源地,各自孕育了独特而深厚的文化体系。中国五千年文明以儒家思想、四大发明等为标识,而拉美玛雅、阿兹特克、印加三大文明则以精准历法、金字塔建筑和玉米驯化技术闻名。这种文明底蕴的对称性,奠定了双方平等对话的基石。2024年11月,“中拉文明对话”系列活动在秘鲁开幕,活动强化了中拉人民对彼此历史和价值观的理解,也表明不同文明间的交流可以建立在平等、尊重和包容的基础上。
  中拉文化交流并非单向输出,而是多层次、全方位的互动与融合。截至2025年1月,中国已在26个拉美国家共设有57所孔子学院或孔子课堂,“中文热”在拉美持续升温。同时,中拉博物馆合作不断深化,深圳南山博物馆成功举办了印加文明专题展,秘鲁库斯科的印加博物馆也展出了古蜀国文明遗址的黄金制品和青铜雕像,形成了一场跨越太平洋的文明对话。此外,中拉航线的恢复与拓展进一步促进了文化交流和旅游业的发展,中国已开通或恢复了与巴西、墨西哥、古巴等国的多条直达航线,打造了一条连接亚马孙雨林与长城、玛雅金字塔与故宫的“中拉空中丝绸之路”。
  中拉文化交流的核心是民心相通,不是依附于权力中心。从传统技艺的分享到现代科技的合作,从中国长期向拉美国家派遣医疗队伍,到中方的农业专家在拉美地区推广竹子、菌草等“小而美”的民生项目,助力当地可持续发展,中拉民众逐渐建立起了超越地理距离的情感纽带,为中拉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注入了持续的情感动力。
  中拉关系的实践充分证明,发展中国家完全可以摆脱“中心—外围”结构的束缚,探索出一条平等互利、独立自主、持续发展的新型伙伴关系道路。这种关系不以主权让渡为代价,也不以资源掠夺为手段,而是通过产业链协同、治理经验共享与文明互鉴,推动共同繁荣。
  中国外交部长王毅指出:“中拉同属发展中国家,独立自主、发展振兴的共同愿望让‘中国梦’与‘拉美梦’紧紧相连。”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的背景下,中拉合作不仅为全球南方国家提供了可借鉴的发展模式,也为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迈进发挥着关键作用。
  (作者单位:上海大学文学院)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王晏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