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习近平主席指出:“人类文明多样性赋予这个世界姹紫嫣红的色彩,多样带来交流,交流孕育融合,融合产生进步。”在世界文明史上,文明的交流互鉴是大势所趋,人类文明发展史本质上是一部异质文明之间的交流融通史,而正是有了文明的交流互鉴,才使得人类文明变得丰富多彩。是文化的对外开放和文明的交流互鉴,有力地推动了文明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传播、吸收,使得人类文明变得丰富多样。在中国的高校中,有一些国外学者,在积极努力地推动中外文化交流。国外学者如何研究中国文化、如何看待中西方文明交流。近日,中国社会科学网对意大利汉学家、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长期外籍专家麦克雷进行了采访。
中国社会科学网:您是一位研究拉丁语的专家,在您看来,拉丁语对西方文化的影响有多大?
麦克雷:拉丁语言和文化是西方文化与文明的支柱和基石。自公元前753年罗马建立至十七世纪末期,拉丁语一直是常用语言(例如依撒格•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就是于1687年用拉丁语写就的)。如今,拉丁语并非某一国的语言,但很多国家都会用到它。在西方社会懂得拉丁语被认为是受过高等教育的标志。
世界上五种重要语言由拉丁语演变而来:西班牙语、法语、葡萄牙语、意大利语、罗马尼亚语。据估计,这五种语言一共被60多个国家的9亿人所使用(西班牙语4.5亿,法语1.8亿,葡萄牙语2亿,意大利语6100万,罗马尼亚语2400万)。英语单词有65%来自拉丁语。所以,历史上,拉丁语对西方语言的影响很大。
今天,虽然拉丁语并非会话语言,但常被用到。它是历史的一部分,现今依然活跃在法律、科学、医药、哲学、宗教学、历史、文学领域。如果一个学者想了解西方历史的话,就需要了解拉丁语。
中国社会科学网:在您看来,欧洲文化的精华在哪?欧洲文化如何影响西方文明进程?
麦克雷:欧洲文化是西方文化的根基。自古以来,西方文化的根基在古典文明,而希腊文化则是现代西方文化的滥觞。早期的西方文化是以希腊文化为源头的地中海文化。古希腊人不仅首开欧洲文化之先河,而且对以此为起点的整个西方文化史,都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前2世纪,虽然罗马人征服了希腊世界,把希腊人的地中海变成了地跨欧亚非三洲大帝国的内湖,但他们却为希腊文明所“征服”,并将旧大陆的诸多文明熔为一炉,从而成为古典文化集大成者。因此,如果离开希腊罗马来谈西方文化,那么西方文化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自15世纪文艺复兴以来,大西洋两岸的西方国家,不论在文学、艺术、史学和教育领域,还是在天文、地理、力学领域,或是在哲学、政治学、宗教学领域,都被深深地打上了古典文明的印记。
西方文化包含下列诸多因素:以人文主义和理性主义为主导思想的希腊罗马文化,以耶和华上帝和耶稣基督为信仰根基的犹太教—基督教文化,以原始风俗习惯为表现形式的日耳曼文化,以节奏快、高效流动性强为特点的资本主义文化和博大精深的东方文化,等等。因而所谓的“西方文化”,在古代是以爱琴文明为基础的希腊地中海世界文化,中古时期是以罗马基督教为主导的欧洲内陆文化,近代是以大西洋为中心、并在天主教和新教势力统治下的欧美文化,当代则是更广泛意义上的西方文化。
中国社会科学网:历史上,东西方文明有多次交流互鉴,甚至融合。东西方文明是如何交流与融合的?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与融合产生了哪些影响?
麦克雷:在历史上,东西方文明交流频繁。首先,在与东方文化的关系上,由于希腊处于欧亚大陆的交界处,就决定了希腊文明从一开始直接受到了东方文明的熏陶。古希腊人本是一个善于学习的民族,他们的许多学者游历过东方,从东方学习知识,使古希腊文明乃至西方文明更加丰富。地中海世界是古希腊人活动的中心舞台,这里既包涵着西方,又连接着东方,东方文明也就成为希腊文明产生和发展的重要源泉之一。
其次,在文化起源上,虽然希腊人弘扬和发展了来自东方的农业耕作、冶金加工等生产技术,以及文字书写方法等知识技能,但是希腊人所借用的,无论是埃及的艺术形式还是美索不达米亚的数学和天文学,都烙上了希腊人所独有的特征。中世纪时期,在文学、史学、哲学及科学等一切知识领域内,作为官方的和正统的统治思想,由于基督教和基督教神学居于支配的地位,基督教文明几乎成为了西方文明或欧洲文明的代称。
再次,在种族关系上,如果说来自地中海东岸的神话人物欧罗巴孕育了古希腊人,来自小亚细亚的特洛伊人是古罗马人的祖先,那么,希腊人和罗马人的血管中流淌着的自然有东方人的血液。
最后,在语汇源流上,虽然希腊语和拉丁语统属“印欧语系”或“雅利安语系”,后者由前者发展而来,而前者则是欧洲的母语,但它们均可溯及古代东方的腓尼基文字。从公元前3世纪后期起,随着在希腊文化熏陶下成长起来的亚历山大的东征、浸润着希腊文化素养的罗马帝国的强盛,两河流域、小亚细亚、埃及、波斯以及南亚次大陆等东方之地发生的希腊化和罗马化运动,不是西方对东方单向度的文化冲击,而是东西方间发生的互动式文化碰撞。这是东西方文明的大汇合,是古代世界全球化的典型表现。
受访者与学生合照 受访者供图
中国社会科学网:您如何看待中国与世界的文化交流?您如何评价今天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人文交流?
麦克雷:因为我来自意大利,所以我目前主要研究中意文化之间的交流,特别是利玛窦与马可•波罗。利玛窦是一个传教士,他打算用适合中国的方式进行传教,争取士大夫。因而他以学术传教,实施“合儒”,开创了一条“自上而下”的传教路线。通过结交中国学者与官员的方式,利玛窦逐渐融入到中国社会中,成为西方传教士中的佼佼者。利玛窦在进行“学术传教”的同时也给中国传入了西方的科技与文化。利玛窦在北京结交的士大夫不下50位,包括徐光启和李之藻。
1605年秋,徐光启开始与利玛窦共同翻译古希腊数学家欧几理德的《几何原本》,到1607年5月完成前6卷,这是传教士来中国翻译的第一部科学著作,也是我国科学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徐光启将一个汉语中用于设问的词汇——“几何”拿来为这本书命名。李之藻是明末较早地与西方传教士进行科技、文化交流的士大夫之一,协助传教士翻译过大量的西方科学著作,是我国古代著名的科学家、翻译家、出版家,与徐光启同被称为“西学传入我国之祖”。利玛窦与李之藻合作完成了《乾坤体义》、《浑盖通宪图说》、《经天该》、《同文算指》等科学著作的翻译工作。《浑盖通宪图说》说明平仪制作的原理,讲解了星盘座标系统的投影法,介绍西方当时的天文学理论,如日月蚀原理、七大行星与地球体积的比较等,推动了我国17世纪天文学的发展。《同文算指》介绍了西方的笔算方法,弥补了中国传统算法之不足,是最早译成中文的西方算术著作,包括笔算、计数法、四则运算、开平方、开立方等,是中国从传统数学向近代数学转变的标志。
此外,利玛窦翻译、介绍欧洲天文学的多部著作,如《山海舆地全图》,使中国人了解到地圆说、五大洲、经纬度和欧洲地理学界的新发现,扩大了中国人的世界地理概念及对外域的知识,对破除中国旧有的“天圆地方”的观念起了很大作用,使中国人获得了世界的眼光。马可•波罗向往中国的文明与繁荣,历尽千辛万苦来到中国,旅居元朝长达17年之久,并在元朝朝廷中担任官职。回国后,他口述《马可•波罗行纪》一书,传播中国与东方文化,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对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有很大的促进作用。《马可•波罗行纪》在欧洲的影响的确十分深远,马可•波罗也的确是由此书而闻名世界和载入史册,这本书的历史作用应该得到充分的肯定。马可•波罗不但是中世纪伟大的旅行家,也是中西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为中西文化交流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的历史功绩应该得到充分肯定。
中国社会科学网 李想/采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