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保障国家安全的“总体战”

2025-09-24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关系国家和民族生死存亡的总决战。在十四年漫长而艰难的抗战岁月里,中国人民抵抗日本法西斯、保障国家安全的历史实践,不仅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历史性贡献,还对当今保障国家安全具有重要的启示价值与警示作用。
  抗日战争是决定国家生存和民族危亡的战争。自九一八事变日本侵占中国东北三省到七七事变全面侵华战争的爆发,随着侵略范围的不断扩大,中华民族更是遭遇到空前的整体性危机:主权层面,中国一半国土被践踏,其中被侵占的大城市占全国80%以上,祸及人口超过2.6亿;军事层面,中国军队虽奋勇抵抗,但仍处于被动防御状态;经济层面,据不完全统计,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在1000亿美元以上,间接损失5000多亿美元。贸易、金融、能源、交通运输以及畜产等重要资源或部门被日军控制;社会层面,直接打断了近代以来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文化层面,在实行殖民思想文化的同时,还加紧摧残中华民族的传统思想文化。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全方位的抗击侵略、救亡图存,成为中国全社会的共识和中华民族的共同行动。如果以国家安全维度或论域视之,抗日战争是直接关系到国家安全和民族危亡的生死决战。
  中华民族全面抗战是保障国家安全的“总体战”。在中华民族面临空前的整体性危机时刻,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支撑起全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早在九一八事变后的1931年9月20日,中国共产党就发表宣言,号召全国人民奋起进行民族战争,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出中国。1932年4月15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宣布《对日战争宣言》。1935年中国共产党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全中国人不分阶级,不分党派,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呼吁“集中一切国力去为抗日救国的神圣事业而奋斗”。同年12月瓦窑堡会议指出,必须联合“全中国全民族一切革命力量”,组成“最广泛的反日民族统一战线”,“开展神圣的民族革命战争,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出中国”。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保障国家安全在战略上的高瞻远瞩。
  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就是最大限度地凝聚全民族力量。七七事变次日,中国共产党向全国发出通电,号召全国人民、军队和政府团结起来,筑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抵抗日本的侵略。1937年9月22日《国共合作宣言》发表,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随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从主张走向现实,中国迅速完成了战略调整,实现了全民族保障国家安全的整合与动员。这种跨党派、民族、阶级、阶层、团体的统一战线突破了维护国家安全依赖统治阶级和精英阶层的传统局限,成为全民参与的保障国家生存和民族危亡的“总体战”。
  抗日战争胜利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胜利。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根本性质与特点是全民族抗日。全民族的抗战,不仅仅是中日双方的军事对垒,同时更是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外交等各方面的总体战,中国要取得抗战胜利,必须调动起全国一切人力、物力、财力,举中华民族的全部力量进行总体抗战。“我们的总任务就是动员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实行抗日的军事、政治、财政经济、教育和外交,使现在开始的抗战成为全面全民族抗战。”“中华民族能否从持久的抗日战争中,求得自己的独立自由和解放,完全在于能否动员全国一切人力、物力,为争取抗战胜利而进行顽强的、不疲倦的斗争。”全民族的抗战,不仅仅是军事、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外交等各领域力量深度融合的总体战,更是超越了阶层、党派、性别、长幼,真正形成地不分南北、人不分长幼,同仇敌忾、共赴国难的人民战争。
  人民战争要求充分地动员和组织民众,依靠广大人民群众进行战争。作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并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把全民族抗战汇集成为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战争的胜利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只要动员了全国老百姓,就会造成陷敌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造成弥补武器等缺陷的补救条件,造成克服一切战争困难的前提。”1938年4月《抗战建国纲领》提出“发动全国民众……使有钱者出钱,有力者出力,为争取民族生存之抗战而动员”。
  国家的生存和安全最深厚的伟力,永远蕴藏于觉醒并组织起来的人民之中。“伟大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使中华民族的觉醒和团结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抗日战争唤起了中华民族意识的觉醒,凝聚起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整体认同,汇聚起全社会抗日的合力,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进程和结局。全民族抗战真正实现了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战争的胜果由人民共享。实践证明,国家安全的根基在于人民的觉醒与组织,唯有依靠人民力量,才能形成持久抵御外敌的合力。
  (作者系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
【编辑:王晏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