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科学家精神,以优良作风学风涵养学术人生

2025-11-1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当代中国正处于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关键阶段。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弘扬科学家精神、涵养优良作风学风,不仅是科技战线的时代命题,更是每一位青年科研人员必须回答的时代之问。《百位著名科学家作风学风故事》(科学出版社2025年7月版)一书,为我们提供了最生动的答案。它不仅记录了百位老一辈科学家的学术风范,更为当代科研青年树立起精神坐标和行动指南。

  书中所载的科学家们,既是共和国科技事业的奠基者,也是作风学风建设的榜样。他们的故事被分为“严谨治学”“淡泊名利”“无私奉献”“清正廉洁”“简朴励行”“修身齐家”六个专题,从不同维度生动呈现出科学家精神的丰富内涵。

  严谨治学,是科学家们崇尚求真务实的科研追求。汪猷先生在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的研究中,坚持“严肃、严格、严密”的“三严”精神,要求每一步数据都必须经得起推敲与反复验证。王承书先生为提高核计算精度,用中指压住食指,反复敲打计算机,连标点符号都不放过。陈世骧、张大煜、叶笃正等科学家同样以严谨态度面对科研细节。他们以不妥协的专业精神诠释“实事求是”的科学本质。

  淡泊名利,是科学家们坚守初心的品格力量。钱三强先生始终不愿被冠以“原子弹之父”称号,强调“两弹一星”的成功不是一个人的功劳,而是集体的胜利。杨承宗先生一生致力于为国家培养众多放射化学领域的专家,而他本人却未曾荣获院士称号,对此他总是淡淡一笑,表示“事情做出来就好”。吴文俊院士坚持“不为获奖而工作,应为工作而获奖”,将500万元的国家奖励设立为数学基金,反哺科研。王祖望院士则不争“帽子”,不建“研究组”,甘做“局外人”,只为扶持青年成长。他们以平常心态对待荣誉,以实际行动诠释“为国为民”的科研初心。

  无私奉献,是科学家们胸怀家国大义的深厚情怀。陈焕镛先生在战争年代,宁可自费运输、舍命保护,只为珍贵标本不被战火吞噬。李俨先生坚守“文物无价、文脉传承”的理念,甘愿放弃私人财物,将考古文物无偿交给国家。周立三先生节衣缩食购书研究,捐出“满架藏书”回馈国家。南仁东先生拒绝国外高薪,回国主持“中国天眼”建设,项目成功后依旧清贫自守。他们在国家需要面前,始终无问得失,甘于奉献。

  清正廉洁,是科学家们恪守道德底线的价值坚守。竺可桢先生为人极为廉洁,一生不取公家一纸一笔,哪怕生活清贫也从不以权谋私,始终将“公私分明”作为行事准则。钱宝琮先生面对亲情与原则的冲突,坚决不为女儿谋取特权,坚持公平选拔,赢得满校敬佩。钱学森先生则以“七不”原则自律数十年,从不参与评奖、从不署虚名,抵制一切不正之风。他们以廉洁自守、规矩做事的精神树立起科研人员的风骨典范。

  简朴励行,是科学家们坚持节俭自律的生活风范。“方便面院士”刘瑞玉,几十年如一日吃方便面节省时间,将节省下来的资源全部投入海洋科学研究,捐出全部藏书、捐资百万元,甘为科学燃尽自己。沈允钢先生则坚持骑自行车上下班至九十高龄,不轻易动用公车,即便远赴调研也以自行车代步,厉行节俭。“布鞋院士”李小文以粗布衣衫、朴素饮食赢得敬重,坚决拒绝特权、淡泊物欲,甘为祖国遥感事业默默奉献。他们的简朴不是清苦,而是对科研的专注,对公共资源的敬畏。他们将俭朴作为修养,把科研作为信仰,以淡泊之姿展现中国科学家的精神气质。

  修身齐家,是科学家们涵养品格风范的自觉修行。涂光炽先生以“做一块清清白白的石灰石”为志,既严于律己,也对子女提出“不靠特殊、不谋便利”的原则要求。朱光亚先生骑着打磨锃亮的老旧自行车多年不换,日常亲自修理家中物品,教育子女自食其力、崇尚劳动,传承了“俭以养德”的家风。师昌绪先生夫妇坚守公私分明的底线,面对名额有限、他人劝说,也未为妻子谋取任何特权。他淡然回应:“只能先人后己。”他们的自身修养影响家庭,以家庭风气涵养作风,把“修身”与“齐家”统一于人格、学术与时代使命之中。

  这些看似平凡的故事,正是一代代科学家以信仰和行动铸就的精神丰碑。弘扬科学家精神,不是一次宣传,而是一种长期的自我修炼。培育优良作风学风,不只是一句口号,而是青年科研人必须坚守的“生命线”。作为青年学人,我们要以科学家精神为灯塔,以优良作风学风为根基,在新时代的科研征程中笃行不怠、接续奋斗,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把青春绽放在伟大时代中。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学院) 

【编辑:胡子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