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与世界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原创性贡献
摘要:中国式现代化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最新重大成果。马克思关于“跨越卡夫丁峡谷”的理论设想为深刻把握这一重大成果提供了基本理论参照。从现代化的“道路选择”来看,中国式现代化本质上是经济文化落后国家“跨越卡夫丁峡谷”而成功开辟的一条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道路,破解了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重大难题。中国式现代化遵循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所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是21世纪的社会主义文明形态。中国式现代化在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其所开创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在社会主义文明发展史上也具有里程碑意义。
关键词:“跨越卡夫丁峡谷” 中国式现代化 人类文明新形态 科学社会主义
作者唐爱军,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北京100091)。
中国式现代化的叙事模式
摘要:从世界历史发展的大视野看,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制度长期共存的客观现实条件下,中国式现代化开创了一条面向共同未来的现代化新路,提出了涵盖主体、本质、特征、评价指标等内容的新概念范畴体系,构建了“主体—合作”“要素—协同”和“整体—有机”三位一体的叙事结构,彻底打破了西方现代化以“中心—外围”为主要特征的叙事框架,形成了包含历史方位、领导主体、本质要求、重要特征、价值追求和实践方略等为主要内容的现代化叙事逻辑。中国式现代化以“人类文明新形态”为指向展现了人类现代化的未来前景,解答了人类向何处去的根本问题,其形成的现代化的中国道路和中国逻辑成为建设一个更加美好世界的新共识和新希望。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 叙事模式 中国共产党 人类文明新形态
作者赵义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北京100191)。
学术基本理论、基本问题、基本方法再反思
在马克思哲学中重新理解感性——《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哲学主线与主题
摘要:新出版的MEGA2《德意志意识形态》把施蒂纳章作为全书核心,其实费尔巴哈与施蒂纳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并列的批判核心。与鲍威尔还拘泥于主体性哲学不同,费尔巴哈与施蒂纳已经走向从否定(思辨)哲学向肯定(实证)哲学转变的新路,但两者都是片面的肯定(实证)哲学实验。理论、理性如何吸纳、尊重感性经验、情感、欲望、利益并由此重构,从而超越传统形而上学,是正在诞生的新哲学的根本追求。费尔巴哈、施蒂纳没有真正告别贬斥感性的传统形而上学,却又构建了片面、极端理解感性的新形而上学。马克思恩格斯试图建构的“真正的实证科学”重新理解“感性”及其与理性的关系,以及哲学与“实证科学”的新型关系,使得一种立足于政治经济学批判重新理解感性及其与理性关系的新哲学得以诞生。
关键词:《德意志意识形态》 哲学主题 费尔巴哈 施蒂纳 感性
作者刘森林,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教授(济南250100)。
政治经济学批判语境中的社会认识论
摘要:在哲学史上,马克思恩格斯变革近代西方认识论的主体—客体结构,形成了唯物史观视域中特定的把握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关系问题的社会认识论。在社会认识论的话语中,对政治经济学和黑格尔的双重批判,确立了作为“认识对象”的“资产阶级社会总体”。对“资产阶级社会总体”的揭示,必须从资产阶级社会的商品流通领域进入商品生产领域,由此把握资产阶级社会关系的本质规定。从认识结果来看,科学认识是一种对现实对象予以必要的悬置、将其在纯粹形式上揭示出来的过程,由此形成了对资本主义发展模式的阐释。这种认识论的理论生产,不但为我们测绘现实资本主义的发展规律和趋势提供参照,并且预示了资本主义内部所孕育的新社会的要素。
关键词:政治经济学批判 社会认识论 思想具体 现实具体
作者袁立国,吉林大学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教授(长春130012)。
跨学科、交叉学科与新兴学科
认知的流形模式与跨学科统一
摘要:流形是一种引发现代知识革命的观念构想,以其形式性、内蕴性与拓扑性开启了一种新的思维范式,对现代科学和哲学都产生了深远影响。流形学习作为揭开人工智能算法黑箱的突破口,有望在哲学—认知科学的基础上实现对深度学习更高效、更具可解释性的建模。神经流形作为解释大脑认知行为的方案,有望推进人工智能的神经网络设计。纯粹意识展现为一种多维流形,其内时间性与先天相关性为建构人工智能和脑神经活动的意义空间提供了可能。流形不仅展现了人工智能、神经科学与意识哲学之间的贯通结构,而且展现了自身认识从意向流形的奠基性存在,到神经流形的质料存在,再到流形学习的形式存在的发生构造序列,这为认知研究的跨学科统一带来了可能。
关键词:流形 人工智能 神经科学 意识哲学
作者马迎辉,浙江大学哲学学院长聘副教授(杭州310058)。
专家知识数据化与文科智能
摘要:数智技术正在触发知识生产范式变革,文科智能是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未来方向。高质量数据是发展文科智能的前提。把人类积累的知识数据化是获取高质量数据的路径之一。其中,专家知识是一类不断迭代、浓缩、有着专门结构的知识,也是更具创新价值的知识。法学领域的专家知识在文科中具有典型性。以法学领域为例,专家知识的数据化可以采取“三步走”路径,即框定专家知识范围、重构专家知识结构以及设计专家知识转化技术路径等。“三步走”的专家知识数据化路径具有可推广性,既有助于夯实文科智能的数据基础,也可为推动文科知识生产范式变革迈出坚实的一步。
关键词:专家知识数据化 文科智能 数据标注 法学领域
作者邱泽奇,北京大学中国社会与发展研究中心教授(北京100871);李昊林,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助理教授(北京100029);张平文,武汉大学人工智能学院教授(武汉430072);乔天宇,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助理教授(北京100871)。
国家治理与全球治理
社会治理视角下刑法归责模式的现代转型
摘要:大陆法系刑法学 “支配为主、义务为辅”的归责模式,尚未摆脱自然主义的束缚,未能与当前迫切的社会治理需求之间形成应有的紧密关联,也存在理论构建表象化、碎片化的弊病。归责模式的重塑应以义务为基础。决定归责表现形式的不是事实存在,而是不同类型的义务,包括禁止输出风险的义务、要求提供照护的义务以及维持必要能力的义务。以此为基础,可以重新界定避免能力的规范内涵,找到对归责标准进行宽严分级的实质依据,并推动共犯归责模式的变革,以应对新的组织形式和技术条件带来的挑战。为契合现代社会的治理需要,一方面要将归责的重心从结果向行为转移,另一方面要使归责判断的视野向整体法秩序开放,结合社会子系统的正常运行、适当的国家干预以及变动中的社会文化观念,合理划定义务的内容和作用范围。
关键词:归责理论 阶层理论 风险分配 义务 社会治理
作者陈璇,中国人民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教授(北京100872)。
中国自主知识体系与标识性概念
从“道”“物”关系看金岳霖对道家哲学的继承与突破
摘要:金岳霖的哲学探索有着丰富的思想渊源,无论是中西方哲学、逻辑学、数学还是自然科学,都对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其中,传统道家哲学对他的哲学探索起到了重要作用,值得挖掘。“道”“物”都是道家哲学的核心概念,这两个概念也受到金岳霖的重视。与两千多年来的诠释传统不同,金岳霖的《论道》直接采用、活用、化用了包括“道”“物”在内的诸多道家常用概念,又用现代逻辑对其进行了严格界定。他为道家提出的诸多命题增加了知识论的论证,采用逻辑学的书写方式,通过一系列先天命题和先验命题演绎出“道”“物”关系的哲学体系,实现了对传统道家哲学的突破。金岳霖围绕“道”“物”关系构建哲学体系,运用严密的逻辑推理、分析论证,融汇中外哲学智慧和现代科学成就,为我们构建中国哲学自主知识体系提供了重要参考。
关键词:金岳霖 “道” “物” 逻辑
作者陈霞,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哲学院教授(北京102488)。
论合同失效——制度供给与自主知识体系
关键词:合同 失效 无效 解除 自主知识体系
作者李世刚,复旦大学法学院教授(上海200438)。
全面深化改革与高水平对外开放
外资视角下的中国产业链风险分析
摘要:外商直接投资是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要内容,研判外资企业动向对于维护本土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意义重大。通过构建区分内外资企业生产活动的产业链风险核算框架,全面评估中国产业链风险,并模拟外资企业转移可能造成的影响,研究发现:2000年以来,中国产业链风险呈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趋势,主要源于外资引致的风险下降;对于中国而言,外资引致的产业链风险集中度偏高,存在一定的外资国别结构失衡;同时,这一风险与外资企业转移呈正相关关系。中国应进一步强化以本土企业为主导的创新体系与产业体系,在推动巩固外资基本盘的同时,持续拓展多元稳定的经贸关系。
关键词:全球产业链 生产长度 产业链风险 结构失衡 反事实分析
作者倪红福,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应用经济学院教授(北京102488);钟道诚,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北京100872);彭思仪,湖南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博士研究生(长沙410006)。
文明演进与文明互鉴
重审神话分化说与帝系整合说
摘要:包山简、望山简、新蔡简、清华简《楚居》、安大简楚史等战国楚简表明,在战国时期,楚人已有较统一的先世叙述。在处理史料的过程中,《大戴礼记·帝系》《史记·楚世家》等文献对楚先祖世系有所误读,具体体现为误将多人归并为一人、误将一人分化为多人以及植入多余人物。这些认识,可为重新审视神话分化说与帝系整合说提供启示。战国楚简所记楚先祖世系表明,古史传说的确存在演变分化的现象,各族姓出自一元的帝系也确乎经过后人整合。在实际运用中,神话分化说与帝系整合说的一些观点需要修正。充分认识古史传说的分化与整合现象,有助于我们更加全面地把握古史传说材料的价值,更加深入地理解华夏认同的形成与族群融合的深化,对于探索中国早期文明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楚简 古史传说 神话分化说 帝系整合说 中国早期文明
作者陈民镇,北京语言大学首都国际文化研究基地教授(北京10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