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影响深远的全球性战争,对世界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开辟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为挽救民族危亡、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为争取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作出了彪炳史册的贡献。然而长期以来,在二战史研究领域存在着一套所谓“国际主流”的美西方二战史观,从西方意识形态出发解释二战,掩盖二战的根源和性质,夸大美西方的地位作用,刻意忽略中国作为东方主战场的地位和作用,漠视、贬低、污蔑甚至全面否定以苏联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力量。研究二战问题,必须坚持唯物史观,贯彻历史辩证法,以马克思主义战争观为指导,从历史发展的整体性、实践性和变化性出发,深刻揭示战争的发生根源,辨析二战的帝国主义战争本质及其历史演变,正确看待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力量构成及其发展变化,全面把握战争后果及其对当今世界的多重影响。激浊扬清,正本清源,以正确二战史观,批判各种具有历史虚无主义色彩的错误二战史观,构建中国自主的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史知识体系。
关键词: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战争观;第二次世界大战;东方主战场;“西方中心论”
作者王甫声,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北京 100006)。
在二战史研究领域,长期存在着一套美西方国家立足于自身立场而构建的“西方中心论”的二战史观。该史观从西方意识形态出发解释第二次世界大战,以西方战场为中心,将德国入侵波兰或日本偷袭珍珠港视为二战起点,片面强调美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决定性作用,美化其在战后的新殖民主义行径。同时,日本、德国的“历史修正主义”者延续法西斯主义战争观,歪曲侵略历史,否认战争罪行,推卸战争责任。这些带着历史虚无主义色彩的二战史观,长期流行于国际二战史研究领域,不仅混淆视听,而且对捍卫世界反法西斯胜利果实造成了极大的消极影响。
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历史警示我们,人类命运休戚与共,各个国家、各个民族只有平等相待、和睦相处、守望相助,才能维护共同安全,消弭战争根源,不让历史悲剧重演!”我们应当以此为契机,系统阐述正确二战史观,构建中国自主的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史知识体系,引导人们更加公正、客观地评价第二次世界大战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确立和坚持正确二战史观,就是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准确地把握二战爆发的根源、战争性质及其演变、战争力量消长及其原因、参与各方及其地位作用、战争后果以及对当今世界的影响。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战争观,破除“西方中心论”的二战史观
研究二战问题,必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战争理论及其中国化时代化成果为根本遵循。
(一)马克思主义战争理论是全面把握二战本质及其历史变化的科学指导
马克思主义认为,战争是阶级社会必然存在的现象,是阶级矛盾尖锐化、阶级斗争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结果;世界大战,是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后出现的一种战争形态;随着战争的发展,帝国主义战争演变为被压迫、被侵略国家的人民反侵略的战争。
恩格斯指出,“只要有利益相互对立、相互冲突和社会地位不同的阶级存在,阶级之间的战争就不会消灭”,深刻阐明了战争发生的深层次根源,在阶级社会存在的历史必然性。列宁指出,“战争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深刻阐明了战争与政治之间的内在关系。这就是说,对于战争的起源,必须从政治上看待,从阶级关系和社会形态上看待,而不能脱离阶级关系和社会形态,从抽象的所谓“正义论”“人性论”看待。
随着阶级社会的发展,战争形态也发生重大变化。当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世界大战作为人类战争的一种新形态开始出现,它的本质是帝国主义国家“通过维护和加强殖民地的依赖性、夺取世界市场上的特权、分裂和镇压工人的国际革命斗争等手段,人为地延缓资本主义的灭亡”。在谈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斯大林尖锐地指出,“战争是铁的事实,任何东西都掩盖不了。因为用任何‘轴心’、‘三角形’和‘反共产国际协定’都掩盖不了如下的事实:就是在这个时期内,日本侵占了中国的广大领土,意大利侵占了阿比西尼亚,德国侵占了奥地利和苏台德区,德国和意大利共同占领了西班牙,——这一切都是违反非侵略国的利益的。战争始终是战争,侵略者的军事同盟始终是军事同盟,而侵略者始终是侵略者。”
1939年,在谈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性质时,毛泽东明确指出,“不论是德意日,不论是英美法,一切直接间接参加战争的帝国主义国家,只有这一个反革命的目的,掠夺人民的目的,帝国主义的目的。”因此,“世界各国的共产党,世界各国的人民,都应该起来反对这种战争,都应该揭穿战争双方的帝国主义性质,即仅仅有害于世界人民而丝毫也不利于世界人民的这种性质,都应该揭穿社会民主党拥护帝国主义战争背叛无产阶级利益的罪恶的行为。”
历史发展有其客观辩证法,战争亦是如此。帝国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不平衡既引发了世界性的帝国主义侵略战争,又孕育和形成了世界性的无产阶级和被压迫被侵略民族和人民反对侵略的革命战争,这就是历史发展的辩证法。对此,列宁指出:帝国主义世界大战“必然产生和培育反对民族压迫斗争的政治和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斗争的政治”,这是“历史上所有一切战争中唯一合理的、正当的、正义的、真正伟大的战争”。也就是说,以革命战争反抗侵略战争,以民族解放抵御民族压迫,以社会主义取代帝国主义,是帝国主义战争的发展趋势和必然结果,是世界人民争取和平民主、维护公平正义、推动历史进步的必然要求。
(二)东方主战场理论对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深刻阐述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讲话中强调了东方主战场的重要地位,形成了关于东方主战场问题的一系列重要论断。
2014年7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七十七周年仪式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伟大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开辟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为挽救民族危亡、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为争取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作出了彪炳史册的贡献。”同年9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9周年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又强调:“日本军国主义的野蛮侵略,激起中国人民的奋勇抵抗。九一八事变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并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七七事变成为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端,由此开辟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2015年9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在那场战争中,中国人民以巨大民族牺牲支撑起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2020年9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重申:“九一八事变后,中国人民就在白山黑水间奋起抵抗,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同时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七七事变后,抗击侵略、救亡图存成为中国各党派、各民族、各阶级、各阶层、各团体以及海外华侨华人的共同意志和行动,中国由此进入全民族抗战阶段,并开辟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2025年5月7日,在对俄罗斯进行国事访问并出席纪念苏联伟大卫国战争胜利80周年庆典之际,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俄罗斯报》发表题为《以史为鉴共创未来》的署名文章指出:“我们要坚持正确二战史观。中国、苏联分别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亚洲和欧洲主战场,是抗击日本军国主义和德国纳粹主义的中流砥柱,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决定性贡献。”
东方主战场观点提出后,西方一些实事求是的学者逐步接受了这种正确的观点,充分肯定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和贡献,认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起点是九一八事变。如英国学者安德鲁·N.布坎南所著《全球视野下的第二次世界大战(1931—1953)》认为,日本自1931年开始对中国和东南亚发动战争,二战正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英国埃克塞特大学教授理查德·奥弗里的《鲜血与废墟:最后的帝国战争,1931—1945》(Blood and Ruins: The Last Imperial War, 1931-1945 )提出,从全球视野来看,九一八事变标志着在世界经济危机的深处,日本试图通过暴力建立新的帝国和秩序,是新的帝国时代的开端。
(三)警惕和反对“西方中心论”的二战史观
“西方中心论”构建的二战史观,从西方自由主义意识形态出发解释第二次世界大战,把二战片面地定义为所谓“自由世界”(英美法)对抗“邪恶世界”(德意日甚至苏联)的战争,忽视战争的复杂性和多元性,刻意遮蔽英美等国的帝国主义性质;严重回避战争爆发的根源是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掩盖自身的帝国主义性质及其妥协、纵容甚至支持法西斯主义发动、扩大侵略战争和绞杀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责任。西方学术界通常认为,1939年9月1日德国入侵波兰标志着二战的开端。英国著名战略学家李德·哈特所著《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伦敦经济学院教授D.C.瓦特所著《战争如何来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近因 (1938—1939)》等都是秉持这种观点的代表之作。
美西方二战史观主导下的二战历史叙事,以自身参与战争的过程为历史主线,把西欧、北非和太平洋战场作为二战的核心战场,将德国入侵波兰或日本偷袭珍珠港视为二战起点,回避了其通过牺牲弱小国家和民族利益,绥靖纵容法西斯主义的历史责任,夸大它们的所谓“正义性”,片面强调美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所谓“领导地位”和“决定性作用”,漠视、贬低、污蔑甚至全面否定以苏联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力量、中国东方主战场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受帝国主义殖民压迫的亚非拉人民的参与和贡献。
新中国成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学者立足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开展二战历史研究,逐步建立起中国特色的二战史和抗日战争史研究体系。但是,美西方为维护现实霸权,长期把持国际二战史研究主导权,纵容甚至支持日德的“历史修正主义”和“去历史化”行径,操弄二战话语,配合其所谓“遏制”战略,对俄罗斯、中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和攻击。为此,我们应当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为契机,以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遵循,坚持唯物史观,推出更多二战史和抗战史成果,以正确二战史观,构建中国自主的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史知识体系,引导人们更加全面、准确、客观地评价第二次世界大战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更加全面、准确、客观地认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意义和东方主战场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重大贡献。
二、坚持正确二战史观,全面准确把握二战的多重性质
坚持正确二战史观,必须全面把握二战的多重性质。二战的爆发是多重矛盾交织激化的结果。这些矛盾包括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帝国主义同广大被奴役被压迫国家和地区的人民之间的矛盾,帝国主义与共产主义两种意识形态和制度实践之间的矛盾,法西斯主义与全世界热爱和平、正义、自由的人民之间的矛盾。这些矛盾的复杂性决定了战争性质的多重性,我们应该从不同层次和维度上对二战性质作具体分析。
第一,二战爆发的根源首先在于帝国主义内部矛盾的不可调和,这就决定了二战首先是德意日等奉行法西斯主义的帝国主义国家同英法美等奉行自由主义的帝国主义国家之间为掠夺世界资源而重新瓜分世界的非正义战争。
实际上,二战在世界东西方的全面爆发,是与英法美等帝国主义国家实行绥靖政策密切相关的,充分暴露了上述帝国主义国家对法西斯主义的妥协性、被动性。二战的这一性质,直接导致战后资本主义格局发生重大改变,美国因其在战争中获利而成为战后资本主义的霸主,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格局在战后得以形成并长期存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战后资本主义的力量构成和发展方向。
二战的这一性质,绝不应该被掩盖和回避,否则就遮蔽了战争爆发的根源。但是,美西方国家“西方中心论”的二战史观,恰恰刻意回避这一根源和性质,从所谓抽象的“正义论”出发,否认其与法西斯主义的同源性,片面凸显二者的对立性,构建美英法的“正义”形象,掩盖其反动的一面;德国,尤其是日本的右翼政客和学者更是竭力否定其发动战争的侵略性,这种态度又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美西方国家的纵容。
第二,二战具有英美法帝国主义纵容、支持法西斯主义企图阻挡乃至绞杀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战争性质,也由此引发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略、捍卫和发展共产主义的斗争。
十月革命的胜利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不仅改变了世界格局,有力地推动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而且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法西斯主义作为极端反动的帝国主义意识形态,与共产主义的矛盾是绝对的、不可调和的,德意日法西斯主义从一开始就高举“反共”旗帜,并得到了英美法帝国主义国家一定程度上的纵容或变相支持,张伯伦的绥靖政策就是集中体现。
此外,法国、南斯拉夫、斯洛文尼亚、希腊、越南等国的共产主义力量,也始终挺立在反法西斯战线的最前沿。二战胜利后,以中国为代表的新生力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加入社会主义阵营,推动亚非拉地区的民族解放运动步入高潮,形成“第三世界”,为彻底瓦解帝国主义世界殖民体系作出了巨大贡献。
二战的这一性质,反映出英美法帝国主义同法西斯帝国主义具有相同的反动性,都力图阻挡引领人类进步的共产主义运动,同时也彰显了共产主义的强大感召力,一大批社会主义国家在战后纷纷建立,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进入繁荣发展的新阶段。
美西方的“西方中心论”的二战史观,把德国闪击波兰和日本偷袭珍珠港作为二战爆发起点和扩大的标志,把西欧—北非战场和太平洋战场作为叙事重点,就是为了掩盖他们作为帝国主义国家,在反法西斯战争初期的绥靖妥协和反动立场;他们刻意歪曲、丑化以苏联为代表的共产主义力量,甚至把共产主义同法西斯主义画等号,否定并贬低苏联和广大被压迫被侵略国家人民在二战中的重大贡献。这是历史虚无主义在二战史问题上的典型体现。
第三,二战是广大殖民地半殖民地以及其他受帝国主义压迫的弱小国家反抗帝国主义、法西斯主义侵略和压迫、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战争。
二战是法西斯主义和自由主义两大帝国主义势力强加在广大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以及其他弱小国家的民族和人民头上的,被压迫人民奋起反抗,发起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革命战争。
二战的这一性质,带来了巨大的进步成果,在很大程度上打破了帝国主义的殖民主义体系,一大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在战后摆脱殖民统治而获得独立,广大被压迫人民获得了解放。二战后,亚非拉地区涌现出一大批民族解放国家,如亚洲的印度、巴基斯坦、缅甸,非洲的突尼斯、摩洛哥、阿尔及利亚,拉丁美洲的古巴等,这些国家的独立标志着二战后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瓦解。这一重大成果,绝不能简单地理解为英美法等帝国主义国家“支持”“恩赐”的结果,而是广大亚非拉人民经过流血牺牲、付出巨大代价、经过正义战争赢得的民族独立和解放。
美西方的二战史观刻意不宣传乃至否定战争的这一性质,片面强调自身所谓“正义性”和“决定性贡献”,漠视、贬低共产主义力量以及广大受殖民压迫的国家和地区人民的贡献,一方面是为了掩盖他们的帝国主义本质和战争责任,另一方面是把自身打扮成被压迫民族和人民的“救世主”“奉献者”“解放者”,要求“被他们解放”的人民来感谢他们,甚至至今依然妄想充当这些国家和人民的“主子”,让这些国家和人民在他们面前俯首听命,为维持现实霸权和不公正国际秩序建构所谓的“历史合法性”。
第四,二战是全世界热爱和平、正义和自由的人民团结起来,共同抵抗法西斯主义侵略暴行的战争。
法西斯主义是帝国主义最反动的一翼,是全人类的共同敌人。社会主义国家的人民、被侵略被压迫国家的人民、帝国主义国家的人民、受到法西斯主义威胁的资本主义国家统治阶层都加以反对,从而形成了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1937年卢沟桥事变、1939年德国闪击波兰、1940年不列颠空战、1941年珍珠港事件、1942年中国远征军赴缅作战、1942年中途岛海战、1943年库尔斯克会战、1944年诺曼底登陆,到1945年中美英发表《波茨坦公告》、美国向日本本土投放原子弹、苏联对日宣战、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在世界各国人民经受前所未有的苦难和煎熬的同时,这些被法西斯势力戕害的被压迫民族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最终,全世界正义力量团结一致,共同战胜了最具侵略性、最反人类的帝国主义资本主义形式——法西斯主义。
二战的这一性质,揭示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进步性,即面对人类共同灾难时,全世界热爱和平、正义、自由的人们可以超越社会制度差别、搁置意识形态偏见和文明差异,基于全人类的共同价值,携起手来共渡难关。
但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统一战线中的力量构成是复杂的,各参与方的目的动机、贡献大小是不一样的,统一战线内部的矛盾始终存在,有的时候是非常尖锐的。英美法等帝国主义国家主要是为了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和他们本国的利益,对被压迫民族和人民的解放斗争并不全力支持甚至加以制约,对法西斯主义往往采取妥协绥靖甚至保护政策,对共产主义运动则加以限制甚至公开打击。苏联比较全面地支持被压迫民族和人民的独立运动和解放斗争,例如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中长期给予支持,对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和革命斗争给予重要理论指导和物质支持。广大被压迫被侵略国家人民,在反法西斯战争中最坚决、最勇敢,是反法西斯战争的根本主体。
必须指出,上述四种矛盾及其决定的四种性质不是线性发展的,而是同时存在、相互交织、此消彼长、相互转化,最终,全人类与法西斯主义的矛盾成为当时世界格局中的主要矛盾。推动这一矛盾转化的主要力量正是共产主义力量和受帝国主义奴役压迫国家和地区的人民,正因为他们与法西斯主义进行艰苦卓绝、持之以恒的斗争,团结和争取帝国主义国家民众的支持,才使得正义性成为战争的主流,并最终形成广泛的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美西方的二战史观企图把英美法等塑造成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所谓“缔造者”和“领导者”,就是为掩盖上述历史事实,争夺二战史的话语权,独霸二战胜利果实。
三、坚持坚定的中国立场,阐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意义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可以分为以中国战场为主的东方战场和以苏德战场为主的西方战场。中国人民在14年浴血抗战中始终追求国家独立、民族解放、世界和平,反对帝国主义侵略最坚定纯粹、正义性质最鲜明、付出牺牲最巨大,为战后民族解放运动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具有拯救人类文明、保卫世界和平的重大意义
近代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抗日战争既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部分,也是世界革命的一部分。抗日战争具体体现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四组矛盾,即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日本与英美之间的矛盾)、帝国主义与共产主义的矛盾(日英美及其支持下的国民党右派与苏联及其支持下的中国共产党之间的矛盾)、帝国主义与被压迫的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之间的矛盾(日英美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人民之间的矛盾)、世界反法西斯力量与法西斯之间的矛盾(中苏英美与日本之间的矛盾)。这四组矛盾的运动变化,深刻影响了世界发展趋势。九一八事变拉开了东方主战场的序幕,七七事变和八一三事变进一步激化美日矛盾,中国共产党力促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助推了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形成。
中国战场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从一开始就具有拯救人类文明、保卫世界和平的重要意义。中国战场长时间打击和牵制了日本陆军主力和海军部分兵力,制约了日本世界战略的展开;作为盟军对日作战的重要基地,提供了大量战略物资和军事情报,有力支持了苏联的卫国战争和英美的“先欧后亚”策略,策应了盟军的太平洋战场和欧洲战场。中国远征军两次入缅作战,解救被困英军,挽救了盟军在东南亚的危局。1943年下半年,中国战区在缅北、滇西和敌后战场逐步转入局部反攻,1945年8月转入全面反攻。太平洋战争期间,中国军民不仅在中国战场抗击了大多数日军,而且在国际战场极大地支援了盟军作战。中国战场是当之无愧的东方主战场,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巨大贡献,绝不是“搭便车”或“靠外援”侥幸赢得的胜利。
(二)中国战场是决定东方战场乃至整个二战最终成败的重要力量
(三)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奋斗征程上的里程碑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斗争,不仅捍卫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更重塑了民族精神与国家命运。抗战胜利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的关键转折点,深刻改变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轨迹,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政治基础、精神基石和发展基调。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是中华民族从近代以来陷入深重危机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转折点,也对世界文明进步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抗日战争彻底打败了日本侵略者,彻底洗刷了近代以后抗击外来侵略屡战屡败的民族耻辱。抗日战争彻底终结了近代中国“弱国无外交”的屈辱历史。1945年中国以战胜国身份参与联合国创建,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标志着国际地位的巨大提升。毛泽东同志曾指出:“这个战争促进中国人民的觉悟和团结的程度,是近百年来中国人民的一切伟大的斗争没有一次比得上的。”这一胜利粉碎了日本军国主义殖民中国的野心,同时加速了西方列强在华特权的消亡,为新中国主权独立扫清了障碍。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使中国人民在精神上、组织上的进步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为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彻底的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奠定了重要基础。14年艰苦卓绝的抗战并没有摧毁中华民族,而是淬炼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杨靖宇、赵一曼等英雄人物展现的铁骨铮铮气节,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等重大战役彰显的同仇敌忾力量,共同构筑起中华民族的精神高地。“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形成了伟大的抗战精神,中国人民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这种精神力量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基石。
(四)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中国共产党的共产主义立场、无产阶级属性、民族复兴使命、国际主义精神决定其与帝国主义的矛盾最尖锐、斗争最激烈,决定其必然要身处世界反帝斗争最前线,决定其必须肩负起领导抗战、团结人民的历史使命。一是率先举起抗日大旗,抗战意志最为坚定,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从1931年发表《中国共产党为日本帝国主义强暴占领东三省事件宣言》到《对日战争宣言》,再到《对日寇的最后一战》,中国共产党敢于担当,坚决站在抗战最前沿,从未妥协、动摇过。二是提出全面抗战路线,作为政治核心,中国共产党领导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凝聚全民族抗战力量。三是确立“持久战”的战略方针,为抗战指引前进方向。四是开辟敌后战场,变敌后为前线,打破日本帝国主义的战略企图,为战胜日寇付出了巨大牺牲,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抗日战争虽然形成了正面与敌后两个战场,但是历史已经证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战力量捍卫民族独立最坚定,维护民族利益最坚决,反抗外来侵略最勇敢,抗战的根基在敌后、力量在敌后、希望在敌后,中国共产党为坚持抗战、扭转战局发挥了决定性作用,是当之无愧的中流砥柱。中国共产党率先揭示战争的反帝性质,以巨大政治勇气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提出以持久战为核心的战略部署,开辟敌后战场,沉重打击日军;坚持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相统一,全面推进抗日根据地社会变革,擘画中华民族的光明前景;积极谋划和推进抗日外交,参与创建联合国,为争取我国大国地位和正当权益发挥了重要作用。毛泽东同志指出,“没有中国共产党的努力,没有中国共产党人做中国人民的中流砥柱,中国的独立和解放是不可能的,中国的工业化和农业近代化也是不可能的。”
结语
〔本文注释内容略〕
原文责任编辑:于世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