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包山简、望山简、新蔡简、清华简《楚居》、安大简楚史等战国楚简表明,在战国时期,楚人已有较统一的先世叙述。在处理史料的过程中,《大戴礼记·帝系》《史记·楚世家》等文献对楚先祖世系有所误读,具体体现为误将多人归并为一人、误将一人分化为多人以及植入多余人物。这些认识,可为重新审视神话分化说与帝系整合说提供启示。战国楚简所记楚先祖世系表明,古史传说的确存在演变分化的现象,各族姓出自一元的帝系也确乎经过后人整合。在实际运用中,神话分化说与帝系整合说的一些观点需要修正。充分认识古史传说的分化与整合现象,有助于我们更加全面地把握古史传说材料的价值,更加深入地理解华夏认同的形成与族群融合的深化,对于探索中国早期文明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楚简;古史传说;神话分化说;帝系整合说;中国早期文明
作者陈民镇,北京语言大学首都国际文化研究基地教授(北京100083)。
在21世纪以来的中国早期文明研究中,考古学扮演着重要角色,古史传说研究则由于受到材料的限制、观念歧异的制约而难有较大突破。疑古思潮动摇了旧的古史传说系统,为古史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考向度与方法,但古史辨派对古史与古书的过度怀疑,也带来了一些弊端。王国维以及罗王之学的继承者注重以出土文献“新证”古史与古书,如以甲骨卜辞验证《史记·殷本纪》世系之可靠,再如以20世纪70年代以来陆续出土的简牍帛书验证古书的年代,均为重要创获。遗憾的是,现有的出土文献,无论是商代晚期的甲骨卜辞,西周中期的豳公盨(《铭图》5677),还是战国时期的陈侯因齐敦(《集成》4649)、清华简《五纪》《参不韦》《两中》等,尽管都不同程度保存了古史传说,但因其并非殷商以前古史的“同时资料”,“五帝时代”至夏代的古史争议仍难以消弭。因此,与考古学角度的研究不断取得突破不同,古史传说角度的研究遭遇瓶颈,一个世纪前的一些争议绵延至今,这也限制了中国早期文明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结语
充分认识古史传说的分化与整合现象,对于探索中国早期文明有重要意义。一方面,根据战国楚简等出土文献的线索,我们得以更为全面地把握古史传说材料的史料价值以及既往研究的得失,从而推进古史传说的精细化研究。另一方面,通过研究古史传说的整合现象,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族群融合现象以及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与发展。帝系是时代的产物,通过考察其形成背景与演变过程,可以进一步把握其文明史意义。包括楚人在内,春秋以降各诸侯国对远祖的追溯以及对共同血缘关系的强调(具体表现为帝系的整合),反映了华夏认同与族群融合的深化。
〔本文注释内容略〕
原文责任编辑:武雪彬 责任编审:晁天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