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上海讯 (记者查建国 陈炼)6月3日,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第八次代表大会在沪举行。会议提出,社科工作者要坚决扛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固本培元,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凝智聚力、建言献策,为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潜心问道、述学立论。
凝心聚力启新程,社科发展谱华章。面对新形势下的上海市社联工作,第七届上海市社联主席王战建议,一是强化理论武装,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学习研究宣传更加深入;二是聚力汇智增效,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大局更出成果;三是坚持“两个结合”,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更显担当;四是赋能文化建设,推进社科品牌打造更见成效;五是贯彻“双百”方针,培育壮大人才队伍营造优良学术生态更固根基。
“十四五”收官和“十五五”谋篇之年,必将成为推动上海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向高质量发展迈进的重要契机。上海市社联副主席、华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梅兵表示,要持续深化党的创新理论武装,推动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在全力建设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等方面推出一系列新举措、新探索,取得一系列新成果、新成效。高校要在全市哲学社会科学“五路大军”中争当“排头兵”,在理论创新、咨政建言、文化传承繁荣等方面更加努力工作,为加快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贡献更多力量。
上海市委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王公龙认为,社联要旗帜鲜明地引导社科理论界聚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展研究,以体系化学理化引导为方向,推出研究成果;要汇聚力量,通过举办各种有规模、有影响力的活动,包括社联年会、会长论坛等大型活动,形成强大研究合力,展现研究优势,提升研究影响;要提供支持,引导各学会和研究基地集中精力研究阐释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要积极宣传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成果,让党的声音传遍浦江两岸,飞入寻常百姓家。
服务国家战略和上海发展,为此作出理论贡献是社科界同仁的崇高使命,上海社会科学事业必将迈向新高度。上海市社联副主席、上海市区域国别学会会长姜锋表示,上海市社联是社科界同仁的大家庭,每个人都深切感受到上海社科扎根中华文化的力量和胸怀世界的魄力,共同为产生更多面向实践、服务国家战略和社会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丰硕成果而努力。要继续鼓励学者关注国际形势,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展开深入研究,为我们了解世界和世界了解中国打开多扇窗口,让研究成果为政府决策、企业“走出去”等提供有力支撑。
“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是一项久久为功的事业。”第八届上海市社联主席徐炯提出,要努力把“桥梁和纽带”作用发挥好,继续深化学术公共服务“五大平台”建设,着力凝聚全市哲学社会科学“五路大军”。要研究阐释好习近平文化思想,梳理总结好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建设的丰富实践。我们要统筹力量资源,努力推出一批能够代表最佳实践地建设水平的研究成果。要接续奋斗,汇聚各学科力量,对中国式现代化伟大实践中取得的重大成就、形成的重要经验、提出的重要观点、凝结的重要思想,进行学科化整合、学理化阐释,努力提出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理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