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日,上海交通大学研究生院官网发布的《上海交通大学关于申请授予博士学位的规定》(沪交研〔2021〕80号)显示,发表学术论文已不再被列为该校毕业生申请博士学位的硬性指标。随后,9月8日,贵州大学发布的《贵州大学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工作实施办法》(2021修订版),也取消了对博士学位申请中发表学术论文的相关要求。记者了解到,除了这两所高校以外,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中国政法大学等高校也已明确发表论文数量不再作为申请博士学位的限制性条件。
一石激起千层浪,放宽博士学位申请对学术论文发表要求的规定一经发布,就引发了高教界、学术界的热议。有人高声叫好,也有人担心博士生的培养质量会因此受到影响。近日,记者采访了广州几所“双一流”高校的在读博士生和博士生导师,他们对此也纷纷表达了不同观点。
取消规定或是“双刃剑”
2020年6月,教育部、科技部等联合印发的《关于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意见》中明确提出:本科生、研究生申请学位和毕业考核不与在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情况简单挂钩。特别是自破“五唯”以来,已有多个重磅文件明确规定发表论文数量不再作为申请博士学位的限制性条件。
穆林是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在读博士研究生,她认为,取消论文发表应该说是一种大势所趋,在破“五唯”的大环境下,将论文和学位脱钩是顺理成章的事情,长远来看这也有利于博士生用更加多元化的学术创新成果去证明自己的科研实力,开展更具原创性、前沿性及跨学科的研究,推动他们回归学术的本真,找回科研的初心。
“我认为取消发表论文的硬性规定,会减轻在读博士生的毕业压力,但另一方面我们也会担心,如果真的不发表C刊论文会影响就业。”暨南大学文艺学专业2020级博士研究生翟峰告诉记者,目前博士生的就业状况并不乐观,如果要走学术道路,不发表一定数量的学术论文,就不具备竞争力。
中山大学中文系在读博士生杨洋直言取消论文发表规定是一把“双刃剑”。她说:“取消有好有坏,好的一方面是使得毕业较以前容易,但从就业角度看,没有论文的博士生出去找工作是没有底气的。事实上,很多单位招人对论文发表是有要求的。”因此,她认为在学校练好学术基本功,学好专业知识,争取发表一至两篇高质量的论文,更利于就业。
论文发表难 毕业压力大
受访同学普遍表示自己所在的高校还没有正式发文取消发表论文的硬性要求。不过,翟峰认为,暨南大学目前已经放宽要求,由毕业前发表两篇C刊论文的要求降为一篇,另一篇附加需通过外审评估的条件。此外,杨洋向记者透露,中山大学中文系也在准备和该校研究生院商议尝试放宽毕业要求。
论文发表难是否与近年来博士毕业难有关呢?在穆林看来,二者是有一定关系的。“博士毕业难是难在小论文(博士生一般把毕业论文称为‘大论文’,在读期间需发表的论文称为‘小论文’)发表,因为符合博士毕业要求的期刊本就不多,而这些期刊还要同时兼顾各类约稿、教师投稿等,博士生稿件往往被排在后面。”她告诉记者,写文章两个月,投稿三到五个月,论文排期可能要半年起,这样自然给博士生按时毕业带来更大压力。“我也听说有本来可以六月毕业,但是论文八月才能见刊,所以无奈只能推迟到冬季毕业的情况。身边也有很多因为论文发表太难而延迟毕业、主动退学甚至是被清退的师兄师姐,实在是令人惋惜。”她说。
对于穆林提到的“难”,杨洋也有同感。包括她自己在内的很多人都因论文发表难导致毕业延期。她告诉记者,在学校指定的期刊目录里,符合自己专业的比较少,“教授、博士生导师们都在这些期刊发文,很多期刊都明确表示不接受博士研究生的论文”。但在杨洋看来,博士毕业难不仅仅是因为发文章,还难在大论文。“因为教育部每年的抽检,现在学校对大论文的要求比以前严格很多,据说有很多学校都会自查出很多不合格的论文。”她说。
“发表论文的压力真的很大。” 穆林表示,她目前只有一篇论文能够发表,另外一篇审稿两个月之后卡在了终审环节,尚未达到发表标准。“发表学术论文的压力还是比较大的,毕业难与发表难有直接关系,一方面是由于自身的学术能力还不够,另一方面许多C刊推行约稿制,给在读博士生的机会较少。”翟峰说。
受访博士生都坦言希望学校能够变“论文挂钩”为更能激发学生创新能力、更符合时代要求的标准。杨洋表示,人文类的学术研究不能急功近利,需要“慢工出细活”,甚至要坐很多年的“冷板凳”,所以发表论文的硬性规定的确有不合理的地方。“不过,我也担心取消之后会有其他负面影响,比如加速博士学历的贬值。”她表示,“论文脱钩”同样也不应该一刀切,关键在于要找到一个科学、合理、完善的综合评估办法,发表C刊论文至少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准入门槛。“但除此之外,还是应该以学位论文的严格把关为重。”
破除“唯论文论”
近年来,多所“双一流”高校相继出台政策,放宽了申请博士学位对发表学术论文的要求。“出现这种现象是合理的,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长远来看,有利于博士生培养的健康发展。”广州某“211”高校的文科博导王长山表示,长期以来,我们高校的博士生培养,都要求博士生必须在重要的学术期刊上发表一定数量的论文才能申请学位论文答辩,这种要求的初衷是为了保证博士生培养的质量,但产生了许多不良后果。
“以我所从事的历史学专业为例,历史学专业类学术期刊全国只有区区20余种,加上各高校文科学报、各省社会科学院、社科联主办的学术刊物,能发表历史学学术论文的期刊和版面数量非常有限,远远不能满足博士生发表论文的要求,供需矛盾十分尖锐。”这就导致大量博士生因为无法完成发表论文的要求而延期毕业甚至辍学、退学。近年来,博士生因无法按期毕业而引发的悲剧时有发生。而论文发表受挫,应该是导致这些悲剧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王长山看来,本来对博士论文的要求是有原创性的学术成果,现在本末倒置,变成必须是在重要期刊上发表出来的学术成果,发表出来才是关键,原创性反而不重要了。“这在某种程度上为一些不良期刊出售版面提供了滋生腐败的土壤,前几年就有知名期刊主编因贪污受贿而锒铛入狱。”
广州某重点高校新闻专业博士生导师罗尚平表示,取消博士生毕业的必要条件“发表两篇CSSCI期刊论文”既是回归博士人才培养的本质,也是对当前我国学术体制大环境的一次彻底革新。
“唯论文”取向是以量级学术成果冲击世界一流大学排名的基础,在国家快速发展的进程中不可或缺。“经过几十年的积淀,中国高校在科研成果的体量上已经比肩甚至超过世界某些一流大学了,但世界顶尖科技、核心技术我们还未真正掌握在手。”罗尚平表示,这就是“唯论文”的恶果,追求数量上的绝对优势而缺乏真正可以落地的科研成果,缺乏高精尖的科研技术,导致我们受制于人,是时候革新高校人才培养制度了。
博士研究生是我国高科技人才的储备军,是具有创新活力的生力军,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这类人群需要在宽松的环境里进行科学研究,保障博士论文的创新性和前沿性。罗尚平表示,“唯论文论”催生大量平庸之作、急功近利之作。“博士毕业必须发两篇C刊,好似千军万马挤独木桥,能不能发表取决于博导之间的恶性竞争。一些人急功近利,专挑容易出论文的短平快课题,或搞论文造假、抄袭,或找人代写,供需不平衡必然催生学术不端,摧残中国的学术尊严。”
“破五唯”中提出的“不唯论文”,并非简单等于不要论文。也有学者表示,写文章的过程其实也是科研训练的过程。博士生在写毕业论文的过程中有了高质量的成果,发表在期刊上和同行分享,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值得支持和鼓励。这与受访博士生所想的不谋而合——做好学术训练,争取有高质量的学术成果能公开发表,不仅可以增强学术信心,还可以增强就业信心。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均用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