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明海英 通讯员高鑫)7月15日,中央编译出版社与华中师范大学联合主办的“华中师范大学中共党史党建学学科建设研讨会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人物辞典》(以下简称《辞典》)出版座谈会”在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举行。
深化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研究
华中师范大学副校长刘宏达在致辞中表示,华中师范大学前身是中华大学,与陈独秀、恽代英、陈潭秋等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人物渊源深厚。《辞典》的出版是华中师范大学接续历史、观照当代的重要社科研究成果。要以此为契机,深化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领域研究,以史为鉴,坚定“四个自信”、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具有重要意义。
中央编译出版社董事长兼总编辑郗卫东在致辞中表示,《辞典》的出版进一步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成果的品类,是出版社服务党的理论建设、深耕马克思主义文献出版的重要职责体现。
会上,中央编译出版社与华中师范大学在会上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中央编译出版社副社长张远航主持新书出版发布会。
为新时代传播马克思主义创新理论提供文献支撑
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原副院长魏海生表示,《辞典》的出版为新时代传播马克思主义创新理论提供文献支撑;辞典表现出的全面性、客观性、严谨性和实用性特点,生动展现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历史图景和人物群像,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史料价值和收藏价值。
中国档案学会理事长、中央档案馆原馆长杨冬权表示,《辞典》的出版“有必要”,内容“有特色”,读来“有营养”。他强调,《辞典》是一本当代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新著、巨著。
教育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顾海良指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史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的重要组成部分。《辞典》的出版,为深入研究这一历史进程提供了坚实的人物史料基础,具有重要的基础性支撑作用。
原中央编译局秘书长杨金海认为,《辞典》的出版一方面填补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研究的空白,另一方面开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研究新阶段——人物专题研究。
福建农林大学党委书记赖海榕表示,《辞典》拓展了学术前沿,在党史研究上填补了“空白”,彰显出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学术地位,并就此项成果发布所带来的启示谈到如何进一步挖掘本校、本地红色资料,彰显特色。
光明日报社教育部主任、高级编辑田延辉表示,《辞典》10年谋划、5年修订出版,是编研团队的心血成果,是一部值得称赞的、过硬的学术成果,为该领域的未来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湖北省社科联主席赵凌云表示,《辞典》的出版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研究由文本研究转向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人物研究,意义重大,是拓展中共党史党建学研究的重要载体。《辞典》是传播史的“掘进式”研究,通过拓展人物研究来拓展党史研究。
清晰勾勒出马克思主义思想链条的接续传递
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孙永祥主持第二阶段专家研讨主题发言环节。
《辞典》策划、湖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田子渝在发言中介绍了其策划初衷:“人物是传播的主体。在‘早期传播’的著述中,出现了成百上千的各种各样的人物。如果不把这些人物搞清楚,将无法展示‘早期传播’的全貌。”他认为,《辞典》通过聚焦人物在1899—1927年这一关键时期与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具体交集,精准地把握了传播史研究的核心,清晰地勾勒出马克思主义思想链条如何通过一个个具体的人在中国得以接续和传递。
《中共党史研究》期刊主编沈传宝对《辞典》人物全面刻画、主题鲜明、体例规范等特点给予了充分肯定。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期刊执行主编彭萍萍肯定了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传承,围绕成果运用、传播提出了思路。
与会专家学者一致认为,《辞典》以宏阔的视野和严谨的态度还原了历史的复杂性与多元性,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史研究领域的又一重大标志性成果。
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毛华兵作总结发言。他表示,党史研究需要平台协同和人才协同的共同发力。华中师范大学将以《辞典》出版和此次研讨会为契机,进一步加强中共党史党建学学科建设,深化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史研究及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产出更多高质量学术成果。
《辞典》主编、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曾银慧介绍,该书的特点在于:一是收录范围广泛、系统全面,生动展现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历史图景和人物群像;二是介绍实事求是,评价客观公正,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正确的历史观;三是严谨细致、考证深入,确保了辞典的严肃性和科学性;四是重点突出、详略得当,重点介绍和评价对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的起源和传播产生影响的历史人物以及他们的地位和作用,而且绝大部分的人物词条都附有照片或图片,体现了很强的学术性、实用性。
来自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研究机构和高校的4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