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AI+文化遗产保护新范式

2025-07-2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陆航 实习记者 白玺)人工智能技术大幅提升了文化遗产数字化的效率,推动了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利用。7月19日,AI+文化遗产保护学术研讨会在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河套学院举行。与会学者围绕文化遗产数字化信息采集、文化遗产田野调查、文化遗产开发利用及人工智能技术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应用等主题展开探讨与交流。西北大学科学史高等研究院教授束锡红主持论坛,河套学院科技处处长于新海出席会议并致辞。

  陕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张琳的发言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工智能重要论述的思想内涵及双重意义展开。她表示,人工智能是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的必然选择;是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的内在要求;是助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现实需要。AI+文化遗产保护是科技与人文的深度融合,是守护文明根脉的创新探索。

  西北大学科学史高等研究院副院长袁敏分享了研究实例,从考古发掘、文献考证、墓室结构三方面论证了定陶大墓M2是帝王级的西汉黄肠题凑墓,为研究西汉帝陵的墓葬形制提供了一个真实的样本。西北大学科学史高等研究院讲师李威分享了盛唐前期洛阳定鼎门遗址结构探析与设计蓝图复原,得出定鼎门是遵循“九轨”之制的,既与隋唐洛阳城作为隋朝东都的王城地位相契合,又体现了数字“九”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西北大学科学史高等研究院张志恒分享了唐代敦煌壁画中筚篥图像的演变,并深入分析初唐、盛唐、中唐、晚唐筚篥图像的文化意涵。

  在数字化浪潮奔涌的今天,人工智能技术正为文化遗产的抢救、研究和传播开启全新可能。陕西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李颖分享了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困境,同时详细阐释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困境的具体成因,并提出解决路径。河套学院汉语言文学系专任教师张敏分享了阴山岩画的文学叙事类型,期望未来通过AI技术在考古学领域的潜力与实践,尤其是在数据分析、图像识别等方面的突破,将“叙事解读”纳入岩画保护体系,利用数字技术、人工智能等复原岩画叙事场景。

  会议由西北大学科学史高等研究院、全国高校思政课名师工作室(陕西师范大学)和河套学院汉语言文学系主办,国家民委西北少数民族社会发展研究基地、北方民族大学中华民族共同体学院协办。

【编辑:常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