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上海讯(记者 查建国 陈炼 通讯员 董倩倩)7月14日,“打造彰显贤美文化特质的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研讨会召开。中共上海市奉贤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吕将出席并致辞,中共上海市奉贤区委党校常务副校长陈颖婕主持开幕式和主旨报告。

“打造彰显贤美文化特质的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研讨会现场 本网记者 查建国/摄
中共上海市奉贤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吕将致辞,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成员、副局长,上海市文物局副局长向义海和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党委书记郭庆松教授做主旨发言,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副校长王永杰教授作总结发言 本网记者 查建国/摄
携手打造理论研究高地、实践创新平台
吕将表示,对上海市奉贤区来说肩负新的文化使命,目标定位就是奋力打造彰显贤美文化特质的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形成具有奉贤特色、体现精神高度的品牌亮点,着力构建“可感、可触、可参与”的文化生态。建设最佳实践地,关键要以“人民性”为底色。我们要以此次研讨会为新起点,携手打造理论研究高地、实践创新平台和人才孵化摇篮。
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成员、副局长,上海市文物局副局长向义海重点结合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之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篇,联系上海文物工作实际,以“如何把握文化自信自强的底层逻辑,推动文物工作助力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建设”为主题,围绕“从大哲学观思维出发,深刻理解文化自信自强的底层逻辑”“从大历史观视角审视,深刻认识新时代文物工作肩负的历史责任”“从大文化观维度领向,切实把握新时代文物工作承载的时代使命”“从大文明观格局站位,着力谋划新时代文物工作熔铸的交流任务”等四个方面分享了认识和想法。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党委书记郭庆松教授从中心任务、知识生产和知识呈现三个角度,提出“在守正创新中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的几点思考,认为构建自主知识体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支撑;构建自主知识体系必须坚守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同时要从其他文化中吸取有益的营养;此外,构建自主知识体系要重视学科建设和传播能力提升。
彰明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实践导引
研讨交流环节由上海应用技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向前教授主持,《文汇报》理评部主任杨逸淇点评,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副校长王永杰教授总结。
中共上海市奉贤区委党校常务副校长陈颖婕主持开幕式和主旨报告,上海应用技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向前教授主持专题发言;《文汇报》理评部主任杨逸淇对专题发言进行点评 本网记者 查建国/摄
中共上海市奉贤区委党校潘勇围绕“深入践行‘第二个结合’,推动奉贤文化建设高质量发展”,探讨了“第二个结合”的提出的重要意义。他认为从实践的层面(从术的层面)看,特别是从每个地方的文化建设工作来看,践行好“第二个结合”需要有入手处,需要根据地方的历史文化资源、文化禀赋找到具体的结合点,对奉贤来说,言子文化以及由此而逐步形成的“贤美文化”就是我们赓续文脉的一个很好的结合点,具体可从实体化、效能化、生活化三方面入手。
中共上海市委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员汤荣光从四个方面论证了“高擎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思想旗帜”: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彰明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实践导引、回应新时代文化建设的重大课题、绽放新时代文化建设的现实图景。
国际(中国澳门)学术研究院院长高胜文分享了“为社会建言献策、贡献力量,以实际行动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从自我介绍、澳门历史、实践经验等方面,重点分析了未来如何规避文化思想教育与专业知识教育之间的“二元”格局,打破文化思想教育与专业知识教育之间的“分离”状态,形成立体式、全方位、具特色的习近平文化思想课程体系。
中共上海市奉贤区委党校潘勇,中共上海市委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员汤荣光,国际(中国澳门)学术研究院院长高胜文作专题发言 本网记者 查建国/摄
王永杰总结认为,研讨交流具有理论阐释有深度、实践分享有广度、协同联动有效度的特点,他表示,今后一是要深耕“理论田”,加大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研究;二是要激活“实践源”,强化党校为党献策的职能;三是要筑牢“协同网”,推动教研咨一体化发展。
开幕式上,张向前与陈颖婕签署共建协议,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党委副书记陈海瑾与上海市奉贤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区委党校校长胡煜昂举行揭牌仪式。
本次研讨会围绕打造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研讨与交流,会议认为,要以此为契机,搭建资源共享平台,凝聚创新合力,共谋新时代文化建设新路径,为推动奉贤区文化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实践指导。
本次研讨会由中共上海市奉贤区委党校、上海应用技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市奉贤区文化和旅游局、上海市奉贤区党的建设研究会联合举办。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向前与中共上海市奉贤区委党校常务副校长陈颖婕签署共建协议。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党委副书记陈海瑾与上海市奉贤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区委党校校长胡煜昂举行揭牌仪式 本网记者 查建国/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