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王广禄)9月19日至20日,2025年江苏省研究生“智艺未来:人工智能时代的艺术生产”学术创新论坛在南京艺术学院举行。来自60余所知名高校的专家学者、获奖研究生代表和行业企业专家200余人参加论坛。
江苏省教育厅副厅长杨树兵、南京艺术学院党委书记俞锋出席开幕式并讲话,南京艺术学院校长张凌浩发表论坛主旨演讲。
杨树兵表示,江苏省把研究生教育摆在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突出位置,持续深化培养模式改革,不断提升教育质量,在高层次人才培养、学术创新能力提升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特别是在艺术学科领域,推动高校大力加强艺术与科技、文化与创新的融合研究,与国家文化战略、地方文化发展紧密结合,培养了一大批具备扎实专业基础、开阔学术视野和较强创新能力的高素质艺术人才。要整合省内外艺术类学科高水平学术力量和研究生教育教学优质资源,助力人工智能时代艺术生产的理论创新、实践探索和人才培养,推动形成一批高质量的研究成果。
俞锋表示,南京艺术学院始终秉承“闳约深美,不息变动”的办学精神,致力于培养具有民族魂魄、社会责任之艺术人才,在学科建设和研究生教育教学方面取得显著成效。近年来学校主动对接国家战略,强化艺科融合,积极构建艺术类研究生“三融”育人新模式,大力深化学术型与应用型研究生分类培养机制改革,推进数字化、智能化与艺术教育的深度融合,推动跨学科科研与创作实践,全面提升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本次论坛聚焦科技与艺术融合的前沿议题,能够有力推动人工智能时代艺术理论与创作的创新发展。
张凌浩提出,当前人工智能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渗透到艺术创作、传播和教育的各个环节,为艺术教育带来革命性的变革机遇。面对这一时代浪潮,艺术院校必须主动拥抱变革,既要保持艺术教育的人文底蕴和创造精神,又要充分运用科技力量提升教育质量和创新能力。近年来,南京艺术学院首创提出并系统实践“融合创新”的新型艺术类研究生培养新模式,构建“艺科交叉”、多维协同的人才培养体系,通过深化教学改革进一步创新研究生培养,为人工智能时代艺术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南艺方案”。
南京艺术学院副校长张捷在主持会议时表示,此次论坛旨在聚焦人工智能时代高等教育发展,搭建研究生教育教学高层次学术平台,探索人工智能赋能艺术生产路径方法,引领产业变革。要携手省内外高校院所和行业企业优质资源,推动人工智能与艺术的深度融合,合力培养更多面向未来的创新型艺术人才。
在会议主旨演讲中,同济大学特聘研究员、设计与人工智能实验室主任范凌,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研究员陈晓皎,江苏原力数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董自亭,南京炫佳网络科技有限公司CEO秦林,南京艺术学院工业设计学院院长张明分别围绕“理解消费者的AI智能体”“艺术生产范式的解构、重塑与再思考”“当AI遇见动漫,我们重写创作的“原力’”“KinoxAI赋能视听的造梦新纪元”“人工智能下的艺术智性结构”等主题发表主旨演讲。
论坛由江苏省艺术学类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主办,南京艺术学院承办,中国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委员会和南京艺术学院研究生处、文化产业学院等协办,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人工智能背景下艺术生产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提供学术支持。论坛期间,主办方正式公布论坛优秀论文评选结果和教学改革案例。本次论坛共收到学术论文、教学案例和创意作品200余篇(项),经严格评审,遴选“人工智能+艺术”教学改革案例18项、实践类“入选作品”43项,评选“学术论文奖”特别优秀奖3名、一等奖8名、二等奖12名、三等奖15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