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明海英)10月20日,“2025年湖北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管理座谈会暨铜绿山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研讨活动”在湖北省大冶市举行。
开幕式上,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方勤发布了历时多年编撰的《大冶铜绿山——2011-2018年考古调查勘探发掘报告》。报告系统梳理了近年来铜绿山考古工作的成果,为深化铜绿山研究提供了坚实支撑。随后,方勤与报告第一主编陈树祥共同向湖北省图书馆、黄石市图书馆及大冶市图书馆赠书。
在全体与会代表的见证下,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省文物事业发展中心党委书记陈飞为“铜绿山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授牌。这不仅是对铜绿山遗址突出普遍价值的国家级认定,更是对其未来在保护、展示与活化利用上持续探索的期许。
武汉大学长江文明考古研究院院长刘礼堂表示,铜绿山古铜矿遗址是我国迄今发现的年代最早、规模最大、采冶技术水平最高、连续采冶时间最长、产业链最完整且保存状况最为完好的矿冶遗址。该遗址承载了丰富的考古学文化内涵,包括后石家河文化、大路铺文化、扬越文化、楚文化等历史层次。基于对铜绿山古铜矿遗址的考古资料与历史研究,他提炼出三种具有现实意义的精神遗产:一是先民们筚路蓝缕的奋斗精神,二是坚韧不拔的开拓精神,三是独具匠心的创新精神。这些精神特质,至今仍具有重要的培育与弘扬价值。关于未来研究方向,刘礼堂表示,长江青铜文明在中华文明早期发展进程及多元一体民族格局构建中的历史意义,以及“金道锡行”等关键学术问题的深入探讨,将是学界亟待推进的重要课题。
本次活动在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文物局)指导下,由湖北考古遗址公园联盟和大冶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汇聚了全省文物主管部门、考古机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及创建单位代表、知名专家学者等,共商遗址公园建设大计,见证铜绿山遗址保护利用的重要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