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报青岛讯 (记者张清俐)10月25—26日,中国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学会2025年年会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学术研讨会在山东青岛举行。会议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探讨中国式现代化与社会主义实践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
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关键时期,“十四五”规划即将收官,“十五五”规划即将启航。山东大学青岛校区党工委书记邢占军表示,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中汲取智慧、增强历史主动,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中国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学会副会长、北京化工大学党委书记刘贵芹认为,“十四五”期间,我国在经济、科技与综合国力等方面取得显著成就,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奠定了坚实基础,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为未来五年发展擘画了清晰蓝图。
科学制定与接续实施五年规划,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重要经验,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第四研究部副主任胡长栓认为,学术界应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凝聚未来五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发展共识,深入研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论,研究中国共产党与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未来,探悉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的世界社会主义及政党等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
在中国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学会副会长张志坤看来,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作出“十五五”规划战略部署,凸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特别是在科技自立自强与经济长期向好等方面的战略定力,彰显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磅礴伟力。
实践的推进离不开精神的引领。上海交通大学校务委员会专职副主任顾锋系统阐述了伟大建党精神与“十五五”规划的内在联系。他表示,伟大建党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从政治方向、人民立场、斗争精神和组织保障四个维度,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根本价值指引。要强化学理研究与理论武装,推动精神力量更好转化为民族复兴的生动实践。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陈培永提出,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不仅统一了社会主义理想与现实路径,还推动了从“中国特色”叙事向“中国式现代化”话语的跃升。
从历史维度来看,中国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学会会长吴德刚系统阐述了抗日战争与中国共产党国际地位提升的内在联系,通过《复兴文库》文献梳理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贡献,总结了抗日战争对重塑中国国际地位的决定性作用,并揭示了这段历史对当代中国发展的深远启示。山东大学特聘教授郭春生回顾了反法西斯战争与社会主义运动的深刻联系。他认为,社会主义力量为战争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而战争胜利也推动了世界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发展浪潮,新中国的成立增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这一历史进程充分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生命力与中国共产党的重大作用。
从国际比较视角出发,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林德山剖析了当代西方民主政治面临的“失序—失灵—失信”三重危机。他认为,西方政治困境本质上是其制度范式难以适应数字时代社会结构变迁的系统性危机,导致政党功能萎缩与治理能力衰退。在此背景下,中国道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稳健表现,为世界提供了重要参照。
会议由中国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学会、山东大学共同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