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朱羿 实习记者郭悦悦)7月17日,第十一届西北方言与民俗学术研讨会在甘肃政法大学举行。甘肃政法大学副校长史玉成、全国汉语方言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刘祥柏、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语言资源开发研究中心主任邢向东出席会议开幕式并致辞。来自全国90余位语言学专家学者参加会议。会议开幕式由甘肃政法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康建伟主持。
会议聚焦西北汉语方言文化与中华民族交流交往交融史的各种具体现象及其规律,关注西北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各地的推广普及情况,以及历代国家通用语与黄河文明发展的关系。会议通过西北方言的语音、词汇、语法与西北民俗文化等视角,分析汉语方言与各民族语言交往交流交融史的具体现象,研究中华语言文字共同体在形成过程中的共性规律。
西北地区的方言和民俗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承载着独特的历史记忆。史玉成表示,西北方言蕴含地方集体记忆与文化基因,呈现出地方生活影像。要充分认识方言及方言文化对挖掘地域文化不可替代的作用,大力推广和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保护传承好方言文化。刘祥柏提出,西北方言作为方言研究的重要资源,不仅体现了西北地区独特的语言特征,还反映了少数民族语言的流变及其对国家通用语言发展的影响。未来,学者应着眼于西北方言在国家通用语言发展中产生的作用、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构过程中扮演的角色、对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成效的影响等方面,多维度挖掘西北方言与民俗文化的深层价值。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研究员张振兴分析了黄河文明与中原语言的历史与文化传承,提出了中原官话是官话基础的观点。他认为,语言学对于理解华夏文明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中华文明呈现出多元一体的格局,这同中国语言的“多元一体论”相印证。邢向东探讨了西北方言与民俗文化研究的重要性及其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中的作用。他表示,随着语言保护工程、社会主义新文化建设和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设的推进,西北方言与民俗文化研究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呈现出崭新的局面,应进一步加强西北方言与民俗文化研究,为国家战略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服务。
兰州大学汉语言文字学研究所所长敏春芳探讨了语言接触在促进民族间交往交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的成因,分析了语言传播与语言接触现象之间的关系,揭示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在维护语言多样性与促进文化认同中的作用。她表示,通过深入研究语言接触融合的历史与现状,以科学规律指导语言文化的整理与挖掘,能够促进语言文化的多元发展与和谐共存,更好地保护、传承和发展地域文化,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学术支撑。
会议由全国汉语方言学会、《方言》编辑部、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语言资源开发研究中心、甘肃政法大学联合主办,甘肃政法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承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