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青年说·二十大精神笔谈64】

龙国贻:充分发挥教育、科技、人才在中国式现代化中的重大作用

2023-01-18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编者按:为深入学习贯彻、阐释解读党的二十大精神,中国社会科学院团委、中国社会科学网联合开设【社科青年说·二十大精神笔谈】栏目,邀请青年专家学者,结合自身理论和学术优势,聚焦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新观点、新论断、新思想,聚焦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进行系统化、学理化阐释。

 

 

  龙国贻,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副研究员。担任所工会副主席、中央和国家机关第一届青联委员。主要从事民族语言和民族文化研究。在《中国语文》《人民日报》等权威报刊发表学术理论文章数十篇,代表专著为《藻敏瑶语语音研究》,曾获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对策信息奖、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妇女工作干部”等奖励或称号。

 

  党的二十大报告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的战略高度,首次将教育、科技、人才作为一个整体单列专门阐述,对教育、科技、人才等方面工作作出统一部署。这是一个重大创新,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教育、科技、人才的高度重视以及对三者之间关系的把握已经形成规律性认识。我们要提升站位、统一认识,深刻领会、全面理解,坚决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

新时代十年的伟大成就离不开教育、科技、人才事业的卓越贡献

  新时代十年是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十年,教育、科技、人才事业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发挥了不可或缺、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十年来,我国教育普及水平实现历史性跨越,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现有各级各类学校52.9万所,在校生2.9亿人。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88.1%,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5.4%,历史性解决了长期存在的失学辍学问题。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91.4%,如期实现普及目标。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2012年的30%提高至2021年的57.8%,进入普及化阶段。十年来,我国大中专院校向经济社会主战场输送上亿名毕业生,继续教育每年为各行各业培训上亿人次。教育发展实力和服务能力有效增强,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均不低于4%,是财政一般公共预算第一大支出。在全国基础研究和重大科研任务、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国家级三大科技奖励项目中,高校参与比重和贡献份额超过60%,80%以上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90%以上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由高校承担。

  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处于核心地位。十年来,我国加快推进科技自立自强,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从1万亿元增加到2.8万亿元,居世界第二位。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不断加强,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实现突破,科技实力正在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迈向系统能力提升。在中微子振荡、铁基超导、脑科学等前沿方向上取得一批重大原创成果,“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着陆火星,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奋斗者”号全海深载人潜水器成功完成万米海试,北斗导航全球组网,超导量子计算原型机“祖冲之号”成功问世,自主第三代核电机组“华龙一号”投入商业运行,“深海一号”超深水大气田成功投产。十年来,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跻身全球科技集群前10位,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高端装备、绿色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

  人才是富国之本、兴邦大计。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是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大计。十年来,一个又一个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的取得,靠的是人才队伍的不断发展壮大和创新创造能力的有效发挥。我国已成为全球规模最宏大、门类最齐全的人才资源大国。2021年研发人员的总量是2012年的1.7倍,居世界首位,PCT国际专利申请量连续三年稳居世界首位。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显示,我国从2012年的第34位快速上升到2022年的第11位。在实现中国梦“关键一程”上,从脱贫攻坚一线到新冠病毒感染防控现场,从科技创新前沿到区域协调发展实践,处处闪耀着人才的身影,凝结着人才的智慧和汗水。十年来,人才队伍快速壮大,人才效能持续增强,人才比较优势稳步增强,一支规模宏大、素质优良、梯次合理、作用突出的人才队伍加速集结,呈现出百舸争流、千帆竞发、万马奔腾的生动景象。

新征程上必须紧紧依靠教育、科技、人才整体作用的全面发挥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落实党中央这一重大部署,必须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上把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有机结合起来,统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勇于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锚定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加强顶层设计和战略运筹。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对教育、科技、人才发展作出新部署新安排,并将“建成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列入2035年我国发展总体目标,恰逢其时,意义重大,影响深远。这是在深刻总结党的百年奋斗特别是新时代十年伟大成就基础上作出的科学谋划,是对统筹“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丰富发展,是对新征程上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崭新部署。蓝图已经绘就,号角已经吹响,必须站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把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内在贯通,将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统一起来,坚持三者协调推进、一体推进、深入推进,使教育、科技、人才更好发挥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确保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面对世界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复杂交织,要在发挥教育、科技、人才事业整体作用上赢得主动。纵观人类发展史特别是世界各国现代化史,创新始终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进步的不竭动力,教育、科技、人才构成了促进创造和激发创新的战略支点。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变之深、变之巨、变之烈,教育、科技、人才愈发成为大变局中决胜制胜的关键变量,各主要国家纷纷将其视为战略博弈的主战场,围绕创新制高点的竞争空前激烈。谁牵住了创新这个“牛鼻子”,谁下好了高质量发展的“先手棋”,谁掌握了科教人才的“主战场”,谁就能赢得先机、赢得主动、赢得优势。反之,则会造成被动,造成发展动力衰减,形成能力天花板。特别是当前国际环境愈发严峻复杂,世界经济持续低迷,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面临重塑,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世纪疫情、中美博弈等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一次次警示我们:教育、科技、人才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具有长远和全局意义。要想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挑战,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必须紧紧依靠教育、科技、人才整体作用的全面发挥,夯实筑牢民族和国家强盛之基、安全之要,不断提高发展的自主性、安全性、持续性,把发展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

  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实现教育、科技、人才事业的全方位跨越式发展。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刻演变,世界发展进入大教育、大科学、大人才联动时代。一方面,人民群众对高质量教育的需求日益增长,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愈发深入,学科交叉渗透,技术汇聚融合,科技创新复杂性愈来愈高,重大科学发现和技术创新更加亟需高水平人才;另一方面,学习教育模式不断迭代,科研范式面临变革,产学研用深度融通,从学习到教育、从创新到转化、从物到人的连接更加紧密,创新对生产生活方式的重塑更加迫切,创新活动的组织方式、政策安排、制度文化等系统性重构。唯有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才能为建设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涵养源头活水;唯有加快建设科技强国,才能充分释放科技这个“第一生产力”、激活创新这个“第一动力”;唯有加快建设人才强国,才能为科技创新提供人力资源保障。这就需要把教育、科技、人才之间壁垒拆解、链条打通,围绕布局调整、结构重塑、机制创新、能力提升、模式变革等各方面聚焦发力,进行前瞻性谋划、整体性部署、一体式推进,有效提升整体效能,努力塑造创新发展的引领态势和竞争新优势,实现教育、科技、人才事业的全方位跃升和跨越式发展。

      

  推荐阅读

  【社科青年说·二十大精神笔谈63】李凯旋:科学把握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内涵要义

  【社科青年说·二十大精神笔谈62】程远: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社科青年说·二十大精神笔谈61】贺之杲:以真正的多边主义彰显大国担当

  【社科青年说·二十大精神笔谈60】闫冰倩:一切为了人民 一切依靠人民

  【社科青年说·二十大精神笔谈59】王天玉: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 奋力开创劳动法治新格局

  【社科青年说·二十大精神笔谈58】梁亚伦:新时代新征程高校青年工作的创新进路

  【社科青年说·二十大精神笔谈57】芦千文:加快建设农业强国

  【社科青年说·二十大精神笔谈56】杨子荣:构建高质量国家金融安全体系

  【社科青年说·二十大精神笔谈55】郑联盛:以金融高质量发展服务中国式现代化

  【社科青年说·二十大精神笔谈54】李莹:完善收入分配制度 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

  【社科青年说·二十大精神笔谈53】范文杰:打造辞书传世精品 助力文化强国建设

关键词:教育;科技;人才;新时代十年;新征程;重要作用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责编:赛音)

扫码在手机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