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师范大学第十届“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国政治学”高端学术论坛在南京举行

2025-04-29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吴楠 通讯员王翼)4月26日,南京师范大学第十届“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国政治学”高端学术论坛在南京举行。来自政治学研究领域的30余位专家学者重点关注了构建中国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的路径和方向,为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贡献政治学的智慧与力量。

南京师范大学第十届“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国政治学”高端学术论坛现场 本网记者吴楠/摄

  南京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岳嵩在致辞中表示,中国式现代化作为党在新时代新征程下探索出的新道路,是在全面深刻总结贯穿百年党史主题主线时提出的重大新论断、新概括和新命题。政治学要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中肩负起全新的责任,通过构建中国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为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贡献力量。

南京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岳嵩致辞 本网记者吴楠/摄

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许开轶 本网记者吴楠/摄

  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许开轶主持开幕式。

  构建中国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 

  天津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教授高建提出,构建中国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的路径:一是从中国实践出发,通过经验总结和学理化阐述,把它上升到具有普遍性意义的知识体系。二是理论的研究创新,在这方面还需要作出更多努力。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部部长徐勇提出,从功能视角理解政治的概念,有助于从动态、多样、联系、成效、解释的角度理解政治。如通过政治功能分析,有助于人们认识“为什么”需要政治、认识政治现象和政治活动的内在机理,从而对政治作出解释。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桑玉成提出,要关注政治学研究的本源性问题、基础性问题、前瞻性问题。中国政法大学原副校长张桂林提出,建构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当务之急是集中力量建构一个具有普遍解释力的政治学原理的知识体系。安徽师范大学法学院教授金太军认为,要科学地、中国化、智能化、开放性地研究政治学。云南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常轶军分析了政治学知识的政治认同意涵级差,阐释建构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基本路径与理论意义。天津师范大学副校长佟德志介绍了自主知识智能计算的实验室结构以及未来发展状况。

  吉林大学行政学院教授周光辉谈到如何构建秩序阐释的新范式:文明秩序。他提出,把文明纳入秩序的阐释中是消解秩序悖论的新的研究路径。南开大学原副校长朱光磊认为,中国的社会成员结构总体上是健康的,发展与变化总体上是积极的,目标指向共同富裕社会。云南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周平以“边疆治理:一种中国式的治理类型”为题提出,边疆治理在今天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期待学界可以进一步加强边疆研究。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钱再见阐述了深刻认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四个共同”与“四个与共”、统一战线强大法宝的职责等。

第一阶段发言专家

第二阶段发言专家

  多视角开展政治学研究

  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程竹汝围绕“使命的伦理叙事与政党责任”分析了伦理叙事的独特意义、执政伦理的系统构成、使命的伦理意义、主体伦理等。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张凤阳介绍了“自反性现代化”的概念、作为“硬道理”的“发展”,以及现代化进程衍生的结构性问题。他提出,发展中出现的问题,要在发展中解决;粗放式发展衍生的问题,要通过高质量发展来解决。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戴长征以“民族主义国家政党”为研究对象,阐述其基本特征与发展困境,提出国家政党对于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性以及民族主义国家政党的可能出路。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陈周旺以“国家转型、国家建设与国家发展:议题的转换”为题,阐述议题发展阶段的不同特点及其内涵,指出“国家发展”新议题的产生更强调国家与社会的双向互动与国家理论的多层次化。贵州师范大学历史与政治学院教授陈华森以“国家治理体系的空间政治学分析”为题,从空间政治子系统与空间政治领域两方面对空间政治进行分类,提出民族政治主体是国家治理的空间政治运行机制的纽带。中国矿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亓光提出“第二个结合”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中国发展实践的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国防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葛腾飞以“国际信任”为关键词,构建信任体系的结构、功能和进程三维框架,阐释体系视角下国际信任建设的基本路径与维护机理。中共浙江省委党校(浙江行政学院)教授刘力锐提出政治的活力在实践,从权力的利益关系、国家共同体的群体关系和历史过程中的时间关系阐述政治实践,主张实践的政治是回归人的政治。

  集美大学副校长黄新华以“消长各异:政务服务数字化影响公众数字负担的体验式评价”为题提出,从供给角度出发,加强技术革新和数字行政能力以降低公众数字负担。从需求角度出发,基于用户视角和体验逻辑减轻公众数字负担。暨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戴胜利以“生态环境治理全民行动体系研究”为题,聚焦生态治理中的认知、行动和制度问题,提出三维突破框架,通过“认知重塑—行为激励—社群裂变”内循环与“政府—企业—平台—社区协同”外循环提高生态治理。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孙柏瑛基于街道回应12345接诉即办的案例观察,探讨技术工具应用对于超大城市基层治理的影响,阐述城市基层治理的四个基本关系问题与基础驱动下基层治理能力拓展及制度改进路径。中国矿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王义保以“多模态应急管理”为研究对象,构建“空间、主体、过程”多模态一体化研究的分析框架理论,阐述该理论生成逻辑与实践价值。安徽大学管理学院教授杨剑聚焦公共服务均等化供给问题,分析浙江省积分制梯度供给公共服务的成功经验,提出可行性优质公共服务梯度供给制度的探索路径。

  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副所长杨海蛟作会议总结。他提出本次论坛的议题具备时代性与多元性。数字化发展带来了观念的变革与极大的影响,政治学界应当携手合作、积极研讨,共同推进政治学学科的进步与发展。

  论坛由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主办。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赛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