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变革中的哲学

——中华全国外国哲学史与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2025年年会综述(二)

2025-11-28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2025年11月1日至2日,“知识变革中的哲学”暨中华全国外国哲学史与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2025年年会在山东省济南市召开。与会学者围绕哲学与人类历史上的观念变革、哲学与跨学科知识建构、纪念谢林诞辰250周年等专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

  哲学教育与哲学的当代使命
  哲学教育研究的关注点正在从学科自身的定义转向其如何在当代社会中重建主体性、公共正义与共同生活的意义框架。相关讨论既牵涉政治平等的制度结构,也涉及人性—教化、文明危机以及数字社会中的理性形塑。
  浙江大学庄玄朴指出,形式上的平等对待往往遮蔽制度过程中的结构性压迫,真正的平等需从互动结构与程序正义入手,消解系统性不尊重。在哲学与人性的关系上,西北大学张学广循着马克思到近现代哲学史的脉络强调哲学的人文本质,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彭劲松认为,哲学应作为主体反思与自我形成的实践,以克服当代社会的异化经验。安徽师范大学胡万年则借康德与孟子、荀子关于“向善”与“改过”的差异性,探讨以教化促成人性展开的可能性,并以此重新审视黑格尔“Bildung”在主体生成中的地位。
  此外,学者还围绕政治正义与世界秩序进行了探讨,如借“公民友谊”、康德的永久和平构想及“魔鬼国度亦可建国”的悖论性设问,探讨合法性、道德性与全球正义的张力;在教育实践层面,也有关于数字时代“心智训练”、启蒙模式重构与哲学教育下沉的观点。
  哲学与跨学科知识建构
  哲学在跨学科知识建构中的角色正从外部反思转向内部方法论参与,尤其在阐释学、心灵哲学、科学解释与公共治理等领域不断重塑问题框架。研究普遍关注哲学如何介入当代科学实践,为和平理念、临床经验与数据驱动研究提供理解结构与概念支架。
  山东大学李章印在施莱尔马赫的心理—语言双重循环与海德格尔本真—非本真循环之外,提出以生存体验为中介、以重演与共在训练为动力的“第三种循环”,从而使理解呈螺旋式展开,并与日常生活的非本真情境形成动态联动。在心灵与语言的讨论中,中山大学蔡祥元主张维特根斯坦的他心观是基于“判据”的直接知识理论,认为通过他人外在表达可直接认知其心灵状态,并以此辩驳了行为主义与自然主义的解释路径。中国社会科学院黄威则关切现实政治,批判传统和平观对战争与政治框架的依附,提出以列维纳斯他者伦理与巴特勒脆弱性理论为基础,构建“经济社会文化—和平”新范式,强调通过经济共荣、社会互信与文化共兴实现可持续的共生秩序。
  除上述方向外,讨论也涉及形而上学与科学解释的新路径,如借《耶拿体系草稿》与莱布尼茨灵魂层级讨论实体谱系,以数据密集型科研揭示模型、因果与世界间关系的重构方式,作为进一步拓展哲学与科学对话空间的补充性视角。
  哲学基础问题研究
  当代哲学基础问题研究越来越重视辩证法在语言、知识、伦理与社会实践中的规范性功能,既重新检视否定性、同一性与规则等基础范畴的生成逻辑,也关注它们在现代社会经验与精神危机中的现实表现。总体趋势显示,辩证法不再被理解为纯理论结构,而被视为理解世界与行动条件的一种动态方法论。
  同济大学荆晶通过并置阿多尔诺的“非同一性”辩证法与黑格尔的“同一性—差异”结构,展示否定性如何成为概念生成与社会批判的共同动力。武汉理工大学潘卫红聚焦康德哲学中Wille与Willkür的概念区分问题。针对学界关于康德是否严谨使用这两个概念的争议,通过文本分析指出,康德始终在双重意义上进行区分:既继承日常用法中意愿与实现的关系,又独创性地将Wille定义为立法的自律意志,Willkür则涵盖更宽泛的选择意志。
  同时,讨论也涉及对否定性在社会实践中的作用、对莱布尼茨同一性理论与洛克政治转折的再阐释,以及以斯密与卢梭“自知”差异为线索的多维考察,为辩证法在当代语境中的重新理解提供更广阔的背景。
  谢林与当代哲学
  如何把握谢林哲学与当代哲学思想的复杂关联,是当前学术研究的一个重要专题。鉴于其诞辰250周年的特殊时间节点,学界正全面梳理谢林哲学在德国古典哲学之后的复杂遗产和持续性影响。当前的研究围绕“自然—精神—历史”三者生成性关系的宏大主题展开多向探究,多个文本线索汇集,共同构成对谢林思想在当代语境中的重新书写与激活。
  在核心论域方面,研究持续聚焦其与黑格尔传统之间的张力。北京大学先刚通过重构谢林与黑格尔关于“Potenz(潜能阶次)”的争论,讨论其原初含义、数字在规定最高事物时的合法性,以及这些问题在二者哲学旨趣上的分歧。他指出,黑格尔在《逻辑学》中批评谢林将“潜能阶次”作为数学性框架应用于哲学思考,认为这是思维无力的表现;谢林则在其《神话哲学》中反驳,强调该概念在哲学与数学中具有同等原初性。这一分歧不仅关乎概念翻译,更深刻反映出二者在体系建构方法与绝对者界定问题上的根本立场差异。在思想史与文本细读方向,吉林大学陈永亮从《世界时代》中“实存/根据”与“对象a”入手分析自由与必然的结构关系,同济大学夏誉从自然哲学的相关文本探讨“肯定性”开端与同一哲学内在张力的尝试。另一些讨论置于黑格尔传统框架之内,通过生命理论、力量辩证法、空间概念的重释,以及知识能力论的再论述,分析辩证逻辑与经验世界之间的关系。
  当前研究的视野进一步延伸,将谢林思想置于更为宏大的资源网络中。包括对马克思、库萨、斯宾诺莎、施蒂纳等思想资源的激活,并从文学与哲学的界面重新思考“原初言说者”等问题。这种整体展开呈现出谢林思想在当代语境中被多元重构的面貌。
  东方哲学与汉语哲学Ⅱ
  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汉语哲学”在世界哲学中的话语体系问题是学界的热点。学者聚焦如何在世界哲学视野中形成自觉的概念结构,汉语哲学研究在语言形态、经典经验以及跨文化理论资源等多个层面展开探讨,一方面从汉语与经典的生活语境探索思想生成的方式,另一方面通过与解释学、现象学及分析哲学的对话,尝试为汉语进入全球哲学版图提供新的路径。
  安徽大学张能为从伽达默尔解释学出发,提出汉语哲学的可能性并不依赖于单纯的语言或地域特征,而应从理解的结构、经验的生成与自我阐释的能力来确立其哲学地位。在文本与观念的跨文化展开中,有观点侧重借生命诠释学或现代性批判反思中国哲学如何超越传统思辨框架并进入新的解释视野,中国社会科学院雷林山则以儒家共同体观念、元气论与天人合一的知识论模式重思东方思想的生命性与实践结构。在世界哲学图谱层面,亦出现以东亚文本的跨文化阅读、维特根斯坦“面相观看”的比较分析等方式探讨汉语哲学的理论定位及其外延。
  同时,技术时代语言—存在关系的议题也受到学者关注,例如以“气发理乘”的理气结构重新理解人机交互、算法偏差与责任失衡,从而思考技术治理中保持主体理性的方式。整体上,这些讨论共同呈现了汉语哲学在当代思想中的开放性与生成力量。
  在中西古今之间——纪念余纪元
  以余纪元教授的古希腊哲学讲演与伦理学研究为中心,学者围绕苏格拉底式对话的汉语化表达、德性伦理学的当代重释到形而上学在中文语境中的重新阐明等多个方面展开,呈现其贯通中西、古今的思想脉络。在对《〈理想国〉讲演录》《亚里士多德伦理学》《〈形而上学〉讲演录》等文本的延续性研究中,“活得好”与“做得好”的统一成为理解其哲学取向的重要线索。
  山东大学陈治国以《劝勉篇》为切入点重审亚里士多德在柏拉图学园时期的思想走向,从哲学是否可能成为知识、理论性知识的地位以及其与理念论的关联等方面分析这一阶段的内在张力。天津理工大学孔祥润从苏格拉底诘问法出发追索哲学作为生活方式的范式意义;山东科技大学金小燕、中共山东省委党校韩燕丽等以儒家美德伦理学的规范性、自主知识体系建构与美德伦理学中文化表达等路径,探讨中西伦理传统之间的概念可通约性,以及在伦理学的跨文化问题。
  同时,部分研究延伸至犹太文明、普罗克洛与布伯等理论资源,思考现代人性论、社会哲学任务及恶的问题,也有以健康概念为桥接点展开的哲学与伦理学跨界分析。整体而言,这些成果共同呈现了余纪元教授思想传统的延展方式:在跨文化语境中持续推进古典哲学的再发现与概念的再生产。
  数智时代的哲学回应
  人工智能时代,哲学面临的危机与挑战日益突出。知识表征与可理解性、哲学史与当代哲学自我定位、近代佛学知识谱系以及数智时代精神危机的思想根源等问题成为与会学者关注的焦点。
  山西大学江怡教授主张AI内容须置于社会与环境语境中理解,并在改造威廉姆森“同情原则”的基础上提出“使解释者知识最多化”的元—元语义学方案,以拓展人类知识边界;中国社会科学院王齐研究员以“哲学就是哲学史”为线索,强调在AI时代重申哲学的历史性与智慧传统,是人对技术时代的最后抵抗;中山大学龚隽教授梳理“以史化经”、哲学解义与欧阳竟无经学三种佛学研究典范形态,揭示传统义学、现代学术与宗教经验的复杂互动;中山大学方向红教授追溯莱布尼茨二进制思想及其“盒子”模型,指出数智时代算法理性的兴起与精神危机之间的内在关联。
  (山东大学宋陆、蓝霜林、耿旭东/供稿) 
【编辑:李秀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