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讯 11月1日至2日,清华大学-阿姆斯特丹大学逻辑学联合研究中心、清华大学哲学系和山西大学哲学学院联合主办的“第四届逻辑与哲学国际会议”在清华大学蒙民伟人文楼举行。本届会议聚焦“社会规范的逻辑结构与哲学基础”主题。来自美国、英国、德国等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以及国内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师生40余人参会。
图:“第四届逻辑与哲学国际会议”会场
社会规范(social norms)问题贯穿社会哲学、政治哲学与伦理学等领域,传统上多在道义逻辑中研究,而近年来也吸收了博弈论等形式方法,并与经济学、社会心理学、人类学等经验科学互动。关于这一问题的哲学与逻辑研究在概念源头上相互契合,但在研究问题与方法论上又存在差异。此外,这种讨论还涉及个体与群体的关系、社会规范的本体与认识基础、以及规范的惯例性与自然性问题。本届会议正召开于这一交叉研究的背景之下。
图:刘奋荣、司马亭、陈壁生、王奕岩致开幕词
会议开幕式由清华大学逻辑学中心主任刘奋荣主持。清华大学金岳霖讲席教授司马亭(Martin Stokhof)首先致辞,他介绍了本届会议的投稿与录用情况,并感谢程序委员会成员在评审阶段严格把关。清华大学哲学系副主任陈璧生在致辞中回顾了清华大学逻辑学学科的发展历程,并介绍了逻辑学中心在科研、教学与学术传播方面的突出成绩。山西大学哲学学院王奕岩致辞时回顾了山西大学哲学学院与逻辑学中心近年来的合作成果,并表示期待双方今后在逻辑学交叉研究领域继续深化合作。
11月1日上午的报告环节由司马亭主持。中山大学唐丽萍作题为“How Social Connections Shape Linguistic Politeness:Combining Games, ABMs, and LLMs(社会关系如何塑造语言礼貌:结合博弈论、智能体模型与大语言模型)”的特邀报告。她将语言礼貌视为一种有成本的“信息交易”,并通过刻画不同社会网络结构的博弈论模型,考察礼貌策略在星型、环型、全通等结构下的表现。该研究进一步融合智能体模型与大语言模型进行模拟实验,为语言规范的形成提供了跨学科的研究范式。随后,布达佩斯科技经济大学Zsolt Ziegler作题为“Universalizability as Strategy: Towards a Categorical Nash Equilibrium for Social Norms(普遍化即策略:迈向社会规范的纳什均衡)”的报告,他提出“约束纳什均衡(CNE)”的概念,主张在寻找博弈均衡前先通过“普遍化测试”作为筛选原则。都柏林三一学院的钟佳妮作题为“Free Will as A Fundamentally Contested Concept(自由意志,一个根本上存在争议的概念)”的报告,她批判了自由意志怀疑论者仅基于哲学概念就主张进行刑法革命的观点,并论证说明自由意志对于指导人类生活具有重要价值。
11月1日下午的论文报告环节由王奕岩主持。剑桥大学刘洋作题为“Transductive Decision Theory: Rethinking Intelligence from the Ground Up(传导式决策理论:从基础重新审视智能)”的报告。他对经典决策理论进行了内在的形而上学批判,转而将行动者和决策本身都视为“个体化过程”的产物,为理解人工智能、生物有机体等涌现系统中的理性提供了全新框架。山东大学的胡叶涛报告的题目为“From Recombination Paradox to a Minimal Logic Core: A Paraconsistent, Non-Foundationalist Metaphysics of Modality(从重组悖论到最小逻辑核心:模态的弗协调、非基础主义形而上学)”。他分析了双面真理论所隐藏的形而上学代价,重申封闭型悖论带来的深层挑战。布里斯托大学的刘显睿作题为“Logic, Thought, and Normativity: A Critique of the Constitutive-Normative Account(逻辑、思想与规范性:对构成性-规范性理论的批判)”的报告。他审视了逻辑与思维之间的构成性、规范性与构成-规范性三种主流理论,并最终辩护:逻辑是真的构成性要素,而真本身才是思维应该追求的规范性目标。华南师范大学的胡扬报告题目为“The Norm for Logical Proof: Speech Act, Natural Deduction, and the Connecting Force(逻辑证明的规范:言语行为、自然演绎与连接力)”。他提出“证明者意义”概念,并由此阐明了在自然演绎证明中,证明者与校对者之间共同预设的“会话性言语行为力量”催生了证明的规范。
图:特邀报告人:唐丽萍、刘晓飞、Olivier Roy、Frank Veltman
随后的特邀报告环节由中国政法大学闫佳亮主持。德国拜罗伊特大学Olivier Roy作题为“Perfect Recall, Knowledge Memory, and Action Memory: Individual and Collective(完美回忆、知识记忆与行动记忆:个体与集体)”的报告。他从历史视角梳理了“完美回忆”这一概念的演变,并借助现代认知逻辑将其分解为“知识记忆”和“行动记忆”的框架,并提出新的刻画。他还探讨了如何将个体记忆提升到群体层面,探讨集体完美回忆如何伴随成员身份的改变而演变。
11月2日上午的特邀报告环节由清华大学唐浩主持。武汉大学教授刘晓飞作题为“Temporal Neutrality and Future Bias(时间中立性与未来偏见)”的报告。他指出尽管通常将时间中立性视为一种理性基本原则,“未来偏见”常对其产生挑战,且此前的研究未能证明违反时间中立性本身即构成非理性。为此,他提出一种新的时间中立性概念,并明确未来偏见因违反这种时间中立性导致非理性。
随后的论文报告环节由清华大学肖汉主持。山西大学李楷报告了他与王奕岩的合作研究“Implementing Social Norms to Enhance Agency(通过实施社会规范以提升主体性)”。他们提出了一种刻画规范的形式框架,进而描述规则制定者如何通过“实施成本”与“收益公平”等标准来评估规范,并揭示社会群体如何通过规范的迭代调整成为更强的集体主体。马里兰大学的于泊宁带来了题为“Agents’ Priors and Dynamic Networks: Two Novel Approaches to Enhancing Group Learning(主体先验信念与动态网络:增强群体学习的两种新方法)”的报告。他的研究表明,先限制交流再开放信息交换的布局方式,能显著提升群体学习效率。博洛尼亚大学的陈杰作题为“Regulatory Sandboxes as Epistemic Devices: A Logical Perspective on Institutional Experimentation(监管沙盒作为认知工具:从逻辑视角探讨制度性实验)”的报告。他指出不应将监管沙盒仅仅视为鼓励创新的政策工具,而应重新界定为一种应对认知不透明和价值多元化的结构化实验的“认知装置”。
最后一场特邀报告环节由清华大学范丙申(Johan van Benthem)主持,阿姆斯特丹大学韦尔特曼(Frank Veltman)带来题为“How ‘Normal’ Becomes the Norm(‘正常’如何成为规范)”的报告。他以“熊会冬眠”这一看似描述性的句子为例,生动展现了其在特定语境中具有的规范性含义,并利用更新语义学框架剖析了哪些句子在何种语境中可以实现从描述常态到规定行为规范的转变。该框架关注语言的意义不仅在于其真值条件,还在于其对听者意图状态的潜在影响。
最后,司马亭与王奕岩作总结陈词。
据悉,“逻辑与哲学国际研讨会”是清华大学-阿姆斯特丹大学逻辑学联合研究中心发起的系列学术活动,旨在促进逻辑学家与哲学家围绕共同关心的前沿问题展开跨学科交流,推动思想创新。
图:会议合影
(山西大学王奕岩 武嘉璐/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