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大学哲学学院教师节开展专题读书活动

2025-09-15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 9月9日,正值教师节来临之际,山西大学哲学学院组织开展了读书会特别活动。本次活动由江怡教授主持,学院院长尤洋教授和学院宋尚玮副教授参与交流,学院哲学学科十余位博士生和博士后参加了读书会活动。

  本次活动以麦克斯韦•贝内特(Maxwell Bennett),丹尼尔•丹尼特(Daniel Dennett),彼得•哈克(Peter Hacker)和约翰•塞尔(John Searle)所著的“Neuroscience and Philosophy: Brain, Mind, and Language”( 《大脑、思维和语言》)一书为讨论书目。本书的中译本由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收录于《神经科学哲学译丛》中。作为该译丛的主编和该书的中译者之一,尤洋首先指出,新一轮的人工智能由于大语言模型的推出,靠暴力算法的堆叠,通过算力呈现。如若将人类拥有的知识全部录入到所谓的大模型中之后,必然带来一个问题,即人工智能仍依靠算力堆叠,这是低水平地重复我们现有的知识,难以产生新的知识。未来的人工智能的发展的路将走向何方?神经科学作为探索人类的一种手段,与人工智能紧密结合,因此,围绕神经科学的哲学研究也尤为重要。尤洋还指出,本书最大的特点在于不需要阅读者有太多的神经科学基础,然而阅读者需要有较好的哲学功底。本书是一本开放性的书籍,没有最后的结论。该书首先提供了贝内特和哈克的《神经科学的哲学基础》节选和贝内特的关于神经科学和哲学的观点,接着是丹尼特和塞尔提出的反驳,最后贝内特和哈克答复了反驳,该书的编者罗宾逊则做了开放式的结尾——“仍在寻找:追求理性王子的科学与哲学”。
  作为丹尼特思想的研究专家,宋尚玮以《神经科学的哲学基础》为视角导读了丹尼特的思想。第一,原书中的核心观点有两个。其一是分体论谬误。大脑在逻辑上不适合作为心理谓词的主语,只有人和表现得像人的东西,才可以被归属心理能力,将心理谓词归属于大脑只是隐喻。其二是感质不存在。经验的特性取决于经验的对象,使经验个性化的是经验的对象的质性特征,并不是每种经验都有不同的质性特征,大多数经验没有质性特征。第二,丹尼特相对应的立场有三个。一是小人功能主义。大脑在逻辑上不适合作为心理谓词的主语,但是将心理谓词归属于大脑并非无意义的,不能将完全成熟的心理谓词归属于大脑。二是意向立场理论。我们对某一系统之行为的解释可以采取三种不同的立场或策略,即物理立场(physical stance)、设计立场(design stance)和意向立场(intentional stance)。三是认为感受质不存在,坚持反本质主义。
  在读书会上,江怡强调,一方面,做哲学的基本工作在于作区分。首先是确定在什么领域中或者在什么问题中来讨论一些概念,当我们谈到心理主义的时候,我们不是把心理主义完全看作物理的呈现方式,而是不能在两个层次之间发生混淆,要加以区分。其次,除了区分物理和心理之外,还要区分哲学讨论的方式。哲学的讨论方式不涉及到具体的物理对象,哲学讨论的仅仅是概念。另一方面,关于哲学与科学的关系,丹尼特试图调和两者的关系,但结果却不太成功。丹尼特思想的最大特点在于,他不是以哲学为出发点,而是以科学为出发点。因此,他是一个极富争议的哲学家,他的思想遇到了哲学阵营里面的反对,但他始终坚持自己的自然主义哲学立场,并获得了来自不同领域学者的尊重。
  读书活动接近尾声时,山西大学党委书记王仰麟与其他校领导亲临活动现场,亲切看望了参加读书会的师生,并为老师送上了鲜花和节日祝福,并鼓励同学们努力学习,为我国哲学事业的未来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山西大学哲学学院李然 供稿)

山西大学哲学学院尤洋院长致辞 图

山西大学党委书记王仰麟看望江怡教授  图

读书会现场 图
【编辑:李秀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