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马克思主义文化批判理论及其在21世纪新发展

——第八届“21世纪世界马克思主义论坛”综述

2025-08-19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聚焦国外马克思主义文化批判理论在媒介化、数字化、后工业化等语境下的发展趋势、逻辑转向,旨在推动中国学界对相关研究的深化,为加快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提供理论支撑,7月12—13日,第八届“21世纪世界马克思主义论坛”以“国外马克思主义文化批判理论及其在21世纪新发展”为主题在哈尔滨召开。

  复旦大学王凤才教授在开幕式致辞中指出,国外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的研究要以“文化批判—意识形态批判—现代性批判—现代文明反思—未来社会构想”为研究主线,强调历史逻辑与问题导向相结合的研究路径。他系统划分了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欧陆马克思主义、英美马克思主义、中东欧新马克思主义四大理论板块,特别指出法兰克福学派、伯明翰学派、布达佩斯学派三大学派的核心问题域,强调国外马克思主义文化批判理论研究对于揭示资本主义社会文化危机、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文化强国的重要意义。
  一、国外马克思主义文化批判理论的理论谱系与美学分析
  国外马克思主义文化批判理论研究需要不断走向纵深化,对其思想谱系与美学内核的深入挖掘是理论发展的必然,国外马克思主义理论传统在21世纪新语境下展现出了独特的理论魅力。聚焦于国外马克思主义文化批判理论的历史传承、学派分化、核心问题域及当代表达方式,深入剖析传统理论面对媒介化、技术化、全球化等时代问题时所产生的理论回应与美学重构,展现出马克思主义文化批判在当代理论场域中所具有的持续生命力与批判深度。与会学者从宏观维度厘清法兰克福学派、伯明翰学派、布达佩斯学派等不同理论谱系的思想特征与理论贡献的同时,从微观层面系统探讨了理论中所蕴含的审美问题、意识形态批判逻辑、文化生产机制等关键议题。这些研究体现出了学界对国外马克思主义文化批判理论的持续关注与深化理解。
  四川大学傅其林以“论马尔库斯的新马克思主义美学”为题,审视了马尔库斯在新马克思主义传统中对审美与解放之间张力的理论建构,强调其美学批判对于理解文化工业逻辑与主体性改造之间的辩证关系具有重要启示意义,分析了实践美学、审美现代性、符号美学、文体美学、文化理论等六种美学形态,探讨了马克思手稿、胡塞尔现象学以及阿多诺、本雅明、卢卡奇等思想资源对马尔库斯美学理论的深刻影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邓伯军围绕“加速主义的工艺学隐性逻辑及其批判”,从工艺主义角度剖析加速主义的技术本质及其对当代社会生存方式的深刻改造,指出“加速主义”本质上是基于技术的现代性命题,主张在不变革资本主义元叙事的前提下,通过技术加速推动社会过渡到“后资本主义”,技术革命使社会运行、生产力形态、异化逻辑与统治模式不断嬗变的同时也造成了人与世界关系的“新异化”,这种以技术变革替代生产关系变革的路径注定是一种乌托邦幻想,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在的抽象统治逻辑。吉林大学白刚分析了“马克思学”的形成过程,进而从“西方马克思学”的学术建制入手,批判了其中的两个教条,结合《资本论》文本分析,揭示了其核心理论理念与当代社会实践之间的张力,通过将经典文本解读与当代理论问题相结合,探讨了破除教条主义并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当代重构的途径。海南大学隽鸿飞在“浅谈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学术性与政治性的关系”报告中指出,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学术性与政治性之间存在辩证统一关系。黑龙江大学孙建茵以“从制度混杂到依附性陷阱——21世纪罗马尼亚左翼的‘鸡尾酒资本主义’批判探析”为题,分析了“鸡尾酒资本主义”的制度性危机、左翼批判理论的代际演进与未竟问题,体现出东欧新马克思主义转型资本主义研究的重要议题。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周爱民以“为什么马克思主义仍然需要规范理论”为题,对批判理论的重要基础进行了深入挖掘,分析了科学与规范的关系,论证了规范理论对于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理论的重要意义。
  二、数字资本主义批判与当代理论主题的多维探讨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批判理论在聚焦于诸如数字资本主义批判等议题的同时也呈现出多元的理论特质。在探究当代资本主义的内在逻辑与文化危机的同时,国外马克思主义理论凸显了在分析社会变迁、技术异化以及意识形态重构等问题上的多维进路。在批判资本主义新形态的同时,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亦需要回应数字化、网络化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广泛渗透所带来的挑战,进而在新时代背景下推动批判理论的自我更新和方法论重构。深入探讨当代资本积累模式转型以及劳动剥削形态的隐蔽化和去中心化特质,分析平台经济权力机制的再封建化趋向和数字技术的深层影响(如对主体性、公共领域和社会认同的重塑)成为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重要维度。
  天津大学宋建丽在“数字媒介的生产性及其政治经济学批判”中指出,数字媒介的双向互动性在加速资本积累的过程中,也创造出一种交互式虚拟空间,其结果是用户“商品化”,公共领域亦被一种“虚拟现实”所取代。这些现象充分反映了技术封建主义“逆向性”发展特征。西北师范大学马俊峰则探讨了“平台资本主义再封建化的资本权力叙事”,他从公共空间私有化、生产方式集中化以及情感行为监控化三个维度揭示了平台资本主义的影响,即不断对社会结构和权力关系加以塑造。黑龙江大学周来顺在“当代俄罗斯列宁学的研究主题”中,梳理了当代俄罗斯马克思主义研究所呈现的新主题,并且着重分析了列宁关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深层原因。黑龙江大学李昕桐在“阿多诺文化批判理论中的‘半教化’问题”中,分析了教化沦为半教化的过程,阐述了其结果是教化不断地被形式化、碎片化和商品化,进一步凸显了阿多诺对意识形态机制的批判。复旦大学潘昕培博士通过对新辩证法学派的分析探讨了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批判的重要理论成果。
  三、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文化批判理论的多样性议题
  无疑,当前国外马克思主义文化批判理论在议题设置、理论视角与分析路径上表现出多样性与开放性。全球资本主义的矛盾现实、批判理论的当代表达、跨文化语境中的理论传播,以及批判理论自身的发展逻辑与演化趋势,这些使得多维度的理论研讨成为可能。关于国外马克思主义文化批判理论的研究不仅凸显了马克思主义批判传统在不同学派、区域与实践场景中的适应与变革,也展现了学界对于全球思想资源的整合能力与本土理论构建的主动意识。在持续深化“文化—政治—技术—社会”四重关联结构的基础上,展现当代马克思主义文化批判理论的总体样态,可以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提供重要的知识启示与可供参考的方法路径。
  黑龙江大学纪逗在通过对罗萨、弗雷泽、克拉里的理论分析,讨论了当今时代新异化与新主体的理论命题,关注了当代左翼批判理论在生存维度的反思。浙江师范大学林子赛以“政党治理与经济依附、文化认同”为切入点,阐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范式对非洲现代化进程的启发价值,体现出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在全球南方语境下的跨文明对话潜能。山西大学赵瑞林探讨了“平等主义政治与承认政治”的概念与融合路径。河北大学李进书以“辩证思维极致运用与艺术的智性力量”为题,从辩证思维、艺术作品真理性内容、艺术幸福许诺与性力量等维度,深入分析了詹姆逊对阿多诺艺术理论的创造性继承。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冯旺舟以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基本视域,对数字资本主义境遇中的文明问题加以分析和批判,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当代性。
  对国外马克思主义文化批判理论及其在21世纪新发展的研究需要不断推进,这就需要具有广阔的理论视野,既要梳理其历史与理论逻辑并厘清其基本样态和核心问题,也要分析不同理论传统的演进路径与当代表达,还要关注英语国家、欧陆国家以及中东欧国家马克思主义文化批判理论在21世纪的新发展样态,并注重在中国语境下的理论转化与阐释。
  (黑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韩雅丽/供稿) 
【编辑:李秀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