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AI重塑世界时,我们如何重塑AI?

——“重塑•先锋”设计哲学交叉论坛会议综述(下)

2025-08-19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当 AI 重塑世界的浪潮席卷而来,“如何重塑 AI”这一时代命题的解答,既需要筑牢技术伦理的底线,也需要构建人机共生的新型关系。在“重塑•先锋 —— 设计哲学交叉论坛” 的上篇讨论中,学者们已从技术伦理建构与人机关系重构两大维度展开深入探索:通过代码层的伦理嵌入、治理层的多元协同与价值层的动态平衡,为 AI 划定了不可逾越的红线;借助具身智能的实践、责任共同体的构建与依赖自主间的平衡,推动人机关系从工具使用迈向共生共在。而要真正实现 AI 的良性发展,会议学者提出还需从更深层次的设计哲学革新与文明转型路径中寻找答案。专家学者聚焦设计哲学如何突破功能导向、回归存在论根基,以及人类文明如何在AI时代实现从“人类世末期”到“人文宇宙”的转型,呈现学者们对这两个维度的深刻见解。
  
会议大合影
  一、设计哲学革新:从“功能导向”到“存在论根基”
  设计作为连接人类与技术的中介,其哲学基础的革新是重塑AI的关键。论坛多位学者指出,AI时代的设计不应局限于“造物”的工具理性,而应回归“存在意义”的哲学根基,在理性与敬畏、创新与伦理、当下与未来之间寻找平衡。
  (一)未来化设计:超越现代性的短视
  北京师范大学刘孝廷教授的“未来化设计”理论为设计哲学提供了新维度。他指出,现代性设计的一个根本弊端是“聚焦当下”,导致环境恶化、资源枯竭等长期危机;而未来化设计则兼具“后果性”与“前提性”——既考量短期效应与功利价值,更强调设计者的未来意识,通过前瞻性规划引导文明走向可持续发展。
  刘孝廷强调这种设计理念包含四大原则:整体化要求超越竞争思维,将AI发展置于地球生命共同体的框架中;自然回归倡导人与自然的深度融合,避免技术对生态的破坏;物品长线化主张以艺术视角赋予设计长远价值,反对过度消费主义;人生艺术化则将设计目标导向“人的自我实现”,使AI服务于个体“成为独一无二的艺术品”的终极追求。刘孝廷以现实中的建筑为例批判了现代设计的短视,批评这些建筑因与环境不协调、内部体验欠佳成为“设计败笔”,反映出缺乏未来意识的技术狂欢。未来化设计的核心,是让AI的发展服从于“人文宇宙”的构建,使人作为“宇宙之花”在技术加持下实现更高层次的存在。
  (二)跨界融合:打破学科壁垒的创新逻辑
  同济大学张黎教授以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的实践为例,阐述了设计学科的“跨界性”本质。学院提出的“设计+”模式超越了传统的“艺术美化”定位,使设计成为整合技术、商业、创意的核心力量。这种跨界融合在AI设计中体现为三重维度:人工智能与数据设计(工科)、设计历史与理论(交叉学科)、交互设计(人文与技术的结合),三者的协同为AI的伦理化设计提供了跨学科支撑。典型案例包括张周捷的参数化设计——通过算法生成贴合人体曲线与受力需求的定制化椅子,融合了自然科学的精确性与人文需求的个性化;范凌团队的设计人工智能研究则聚焦“人的创意过程可计算化”,在明确人类主导“0到1”原始创新的前提下,让AI承担“1到无穷”的扩散任务。这种实践背后的哲学逻辑是“以设计为本,借哲学增强设计”,既避免了技术决定论,又防止了人文空泛化,使AI设计扎根于具体问题的解决,同时保持对存在意义的追问。
  (三)责任伦理:设计的边界与敬畏
  西北工业大学张云龙教授从哲学视角为设计划定了“不可逾越的领域”,这些边界构成了AI设计的伦理底线:其一是伦理与自由意志等非理性领域不可设计,这是哲学需坚守的精神领地;其二是复杂混沌系统因不确定性难以完全掌控,设计需承认自身局限;其三是康德所强调的“仰望星空”般的自我价值追求,属于设计不应触碰的领域。张云龙指出这些边界的设定源于对“理性暴政”的警惕,AI时代的设计面临“泛化风险”——若任由“一切皆可设计”,可能催生类似阿伦特警示的极权主义,将人类生活完全纳入技术控制。历史上诸多社会设计的失败,如某些现代主义城市规划的刚性困境已经表明,设计的终极意义不是“征服世界”而是“与世界对话”。因此,重塑AI的设计哲学需要在理性规划与对未知的敬畏间找到平衡:既发挥人类理性的核心价值,又避免陷入“数据万能”的幻觉,在承认自身有限性的前提下赋予技术发展深刻的人文意义。
  二、文明转型路径:从“人类世末期”到“人文宇宙”
  AI对世界的重塑本质上是文明形态的转型,刘孝廷将当前时代定义为“人类世末期”,地球升温、物种灭绝等危机与AI崛起共同推动人类文明进入“第二开端”。重塑AI的终极目标是引导这一转型走向“人文宇宙”的新图景,实现技术与文明的协同进化。
  (一)文明转向的四大维度
  刘孝廷教授提出,人类文明需完成四大转向以应对AI时代的挑战:从现代性到未来性,突破短期利益导向的发展模式,以长远眼光规划技术路径;从物质界到精神界,避免技术对人类精神世界的异化,重拾“存在意义”的追问;从自然原理到自由原理,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基础上,赋予人类更多实现自由发展的空间;从“是”到“将在”,超越对现有存在的接受,通过设计创造更美好的未来可能性。这四大转向的核心是“人的成全”。AI作为转型的核心驱动力,其发展方向必须服从于人的自我实现,而非相反。安徽大学王金柱教授从存在论角度深化了这一观点,他指出设计的本质是“人与世界的相互构造”,AI设计应回归“在世存在”的现象学意蕴,通过“人—造物”的因缘关系,而非“人+物”的机械组合,呈现人的生存意义。这种转向要求打破技术与人文的二元对立,使AI成为“回故乡之路”的媒介,而非疏离人类与存在的屏障。
  (二)文化根基的再发掘
  潘恩荣教授指出,应对AI的“激进性”挑战需要摆脱西方惯性思维,从多元文化中汲取智慧。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整体观”“共生思想”为构建人机共同体提供了丰富资源:《中庸》“成物成人”的理念将技术实践视为“修行”过程,使设计从“工具理性”升华为“存在意义”的实现;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则为平衡技术发展与生态保护提供了哲学基础。这种文化根基的再发掘不是简单的复古,而是“创造性转化”。例如,将“和而不同”的理念应用于AI伦理,既承认人机差异,又追求协同共生;将“中庸之道”融入技术决策,避免极端的技术乐观主义与悲观主义。张黎强调,设计哲学需保持“内边界稳定、外边界模糊”——对内坚守文化根脉,对外开放融合,使AI的发展既扎根于本土文化,又具备全球视野。
  (三)教育与认知的革新
  应对AI时代的文明转型,根本在于人的认知与能力的升级。王晓强调,教育应聚焦于培养人类的“元能力”——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想象、伦理判断等AI难以替代的核心素养,而非单纯的知识传授。张黎教授的团队在人才培养中践行这一理念,通过“设计人工智能”课程提升学生的原始创新能力,明确“0到1的创意由人主导”的原则,防止人类在AI时代陷入“创造力退化”的困境。哲学教育在这一过程中扮演关键角色。王大洲呼吁“人人学习哲学”,因为哲学能提升人的“提问与鉴赏能力”——在AI可以回答大多数问题的时代,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成为人类独特的优势。这种能力的培养不是为了对抗AI,而是为了更好地与AI对话,在技术洪流中保持人的主体性与判断力,最终实现“人与AI共筑新世界”的文明愿景。
  结语:重塑AI即重塑人类自身
  当AI重塑世界时,重塑AI的本质是重塑人类对技术、对自身、对文明的认知。本次论坛的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共同揭示了一个共识:AI不是外在于人类的“他者”,而是人类文明自我展开的“镜像”——技术的方向最终取决于人类的选择,AI的伦理本质上是人类的伦理,人机的未来共生实际上是人类自我理解的深化。
  从技术伦理的“底线建构”到人机关系的“动态联盟”,从设计哲学的“未来转向”到文明转型的“人文根基”,重塑AI的路径呈现出多层次、多维度的特征,但最终都指向“人的成全”这一终极目标。正如刘孝廷教授所言:“技术的终点,是人的成全。”在这个意义上,AI时代的真正挑战不是技术本身,而是人类能否在技术洪流中保持对自身存在意义的追问与坚守。
  未来,需要进一步将这些理论洞见转化为具体的实践方案:如何将伦理原则更有效地嵌入AI算法?如何构建跨文化的人机伦理共识?如何通过教育培养适应AI时代的“完整的人”?这些问题的解答,需要哲学、技术、设计等多学科的持续对话与协同努力。唯有如此,才能确保AI的发展服务于人类文明的升维,而非走向异化与毁灭,最终实现“人文宇宙”的美好图景。
  (安徽大学哲学学院 杨本华/供稿)
【编辑:李秀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