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国人民大学“中欧文明论坛”之“虚无主义与未来哲学:2025年第三届虚无主义论坛”在中国人民大学苏州校区召开。“中欧文明论坛”作为中国人民大学苏州校区依托中法合作办学资源构建的高端学术平台,多年来坚持多元对话、学科融合,已成为东西方思想交流的前沿阵地。
一、虚无主义批判:虚无与认知之源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助理王小虎在论坛致辞中表示,本次会议是中欧论坛将学术脉络在哲学领域的深入拓展。在科技文明深刻改变人类生存图景,全球价值链体系处于重构关键期,专家学者相聚于此,这既是中欧文明深度对话的持续推进,也是哲学对时代精神困局的回应。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党委书记石德才指出,当基因编辑技术叩击生命伦理底线的时候,当社交媒体算法将个体禁在认知的茧房之中的时候,这不仅仅存在价值的冲突,也使人类文明存在方式面临挑战。面对挑战,中国哲学致广而精微的智慧,西方现象学回到事物本身的追问都提醒我们,在技术解构一切的时代,哲学应承担起双重使命,既要对传统价值进行考古,在文明的深层地质中发掘永恒的人性之光,又要为人类未来建构新的坐标系。
我们在虚无主义问题下探讨未来哲学,首先应该搞清楚什么是虚无主义。1887年被称为尼采式虚无主义的关键年。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张红军副研究员在“走向实在论还是主观主义——德国观念论与虚无主义问题”的报告中指出,尼采本人赋予虚无主义太多、太复杂的内涵,再加上后面诸多哲学家从自己的哲学理论出发给予虚无主义不同的定义,这个概念已经变得非常含糊。因此,应回到尼采之前,返回最初虚无主义问题出现的那个时代,弄清楚虚无主义产生的背景。通过梳理当时的虚无主义批判以及德国观念论是如何应对虚无主义的,张红军认为,德国观念论把虚无主义的主要特征规定为主观主义,反对主观主义的斗争实际上也就是反虚无主义的斗争。理性主义者主观主义的思考、行动方式是虚无主义产生的根源,因此,德国的观念论不可能摆脱主观主义。
湖南师范大学哲学系胡好教授探讨了“雅可比论虚无主义”问题。他认为,雅可比是第一个将虚无主义引入哲学领域的人,其讨论背景源于思辨哲学,尤其是费希特的哲学。雅可比批评费希特的哲学具有虚无主义倾向,并通过二元论的方式尝试克服这一问题。在德国古典哲学脉络中,雅可比的思想不仅推动了虚无主义的蔓延,还对尼采产生了深远影响。尼采将雅可比信仰中的非理性元素转化为其哲学的第一开端,尽管对象从无限转为有限,但这种非理性思想促成了现代性的转型。那么“在何种意义上理解雅各比的虚无主义?”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刘森林作了进一步的论述,他认为,被视为对现代虚无主义概念做了第一次哲学表述的雅可比,是在多种意义上谈论“虚无主义”;其思想来源也是多重和复杂的。《致费希特的信》是人们“对虚无主义的哲学问题产生更普遍兴趣”的开始,但不是这个哲学概念使用的开始。康德启蒙哲学的主体性原则不但会导致实在世界确定性被动摇,从而导致认识论意义上的虚无主义,而且在实践哲学层面上通过贬抑经验、感性、情感而把价值信念纯粹理性化,进一步导致价值和道德层面的虚无主义。费希特基于“自我”建构的主体性哲学在逻辑可能性上没法杜绝主观主义、相对主义等意义上的虚无主义。理性对绝对、无限、总体的把握越来越难以为继,基于感性、经验、情感、肯定现代性的碎片世界,无论立足于前者还是后者看对方,都会呈现所维护的存在的虚无化。这些不同意义上的“虚无”都蕴含在雅可比最早的概念中,使得“虚无主义”成为现代哲学的一个根本问题。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雷思温副教授把“虚无与存在”问题追溯到古希腊时代,他认为,在亚里士多德主义哲学与基督教神学的融合过程之中,如何处理上帝和存在的关系成为核心议题之一。面对将上帝视为最高存在乃至存在自身的做法时,埃克哈特开始强调上帝深处的神性所具有的离基深渊性。这种深渊性是对上帝的“无化”,从而使上帝具有了对存在的绝对逾越性。波墨继承了这一思路,并将离基深渊的“无性”改造为非根据状态,为非根据之无注入了强劲的意志论因素。由此,两位思想家立足于无性提出了各自的泰然任之学说,这对后来德国思想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来源。
苏州大学哲学系车玉玲教授在题为“抗击虚无主义:俄罗斯宗教哲学的主要维度”的报告中指出,俄罗斯宗教哲学指的是“白银时代”,20世纪初一批哲学家试图回归东正教文化传统,他们的思想主题是:对虚无主义的抵抗。他们谈到两个上帝的死亡,一个是神学中的上帝,一个是形而上学中的上帝。这如同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卡拉马佐夫兄弟》小说中的宗教大法官中道出的一个与尼采相同的结论:人杀死了上帝。文中,上帝和魔鬼之间赌约,魔鬼提出了三重诱惑,第一重是把石头变成面包以物质奴役人;第二重是让耶稣从大殿顶上跳下去,以奇迹奴役人;第三个是让地上的万国交给耶稣统治,以权威奴役。基督耶稣拒绝了三重诱惑。索洛维约夫在《神人类讲座》里把这三个诱惑分别解读为精神诱惑、理性诱惑和肉体诱惑。现代人接受了这样三个诱惑。而虚无主义来临的现状标志性是人精神性的死亡。精神性在俄罗斯哲学里比尔加耶夫表达为客体化世界对人的统治。导致这一客体化世界的根源,一是技术向宇宙深处的延伸和技术向物质深处的延伸。二是事实价值成为最高的价值,人是被按照生产能力和使用价值来评价的。三是实证主义方法论的泛化。那么,抗击虚无主义的主要途径是什么?车玉玲认为,俄罗斯宗教哲学的思想家强调心灵在存在中的位置,心灵秩序才是人外部生命的存在形式与社会组织的根基。
二、尼采的虚无之谜
虚无主义是个含混的概念,不同思想家在谈论虚无主义问题时不但有立场和旨趣的不同,还有问题理解的差异。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余明锋副教授认为,我们大有必要追问,什么是尼采的虚无主义问题?从1880年到1887年著作中的主题化,虚无主义概念在尼采思想中经历了重大发展,形成了“欧洲虚无主义”的叙事。尼采在1888年《敌基督者》中的论述补充了其中的核心环节,即基督教本身的虚无主义性质。书中看似以高度简化的方式将虚无和权力意志对立了起来,可事实上,却展现了权力意志的扭曲而极致的表达。如此意义上的虚无主义恰恰展现为一种意义机制,源于弱者对于强意义的追求。
北京大学哲学系吴增定教授通过对尼采《论道德的谱系》第二篇的疏解,论述了欠债、惩罚和“良心有愧”问题。尼采的道德谱系学将道德的“起源”去目的论化,认为“起源”仅仅是一种历史性的“偶然”,而不是某种形而上学的超验本原。基于此,尼采将惩罚和良心有愧这两个道德观念的起源区分开来。尼采最后指出,查拉图斯特拉解构“良心有愧”,恢复“生成的无辜”,以古希腊人为典范,他们不把灾难归咎于对神的亏欠或罪,而归咎于愚蠢,神替人承担过失。中山大学哲学系方向红教授在题为“何谓‘永恒轮回’中的‘相同者’——兼论猜谜对于理解尼采哲学的重要性”的报告中指出,对于“永恒轮回”中的“相同者”,包括海德格尔在内的各路释家或三缄其口或众说纷纭。方向红认为,我们应该回到尼采的指引和暗示中寻找答案,就是说,应该去猜谜。关于尼采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借查拉图斯特拉之口向水手们讲述的一系列颇为奇特的“视象”和“谜团”,方向红从易学—现象学的角度出发做出了自己的猜解:相同者既非相似者又非同一者,既非轮回本身又非权力意志,既不具有“数上的同一性”又不具有“质上的同一性”,既不是种又不是类,而是具有一阶和两阶属性的易象。陕西师范大学哲学学院赵卫国教授围绕“因缘和合与永恒轮回”,论述了尼采克服虚无主义的策略。他认为,在尼采看来,虚无主义的根源在于柏拉图主义虚构的真实世界或存在者本身一无所有。人借助实体、因果、时空等基本范畴参与了世界的因缘和合,由此,事物之间必须通过相互否定才得以肯定自身,作为实体的人,同样必须在时“间”和空“间”中,间接地与世界发展关联。在强力意志之永恒轮回的事实情境中,“将来”和“过去”相互碰撞,废除了时间不能倒流的公理。万物不再作为实体被阻隔于空间,而是作为诸力交织于“瞬间”。生命主体直接作用,人与世界的直接而无“间”的关联,让虚无主义无处藏身,生命由此获得最高的确定和肯定。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欧阳谦教授以“尼采与福柯——道德虚无主义的超越性问题”为题,探讨了在后上帝时代如何应对道德虚无主义。他指出,尼采将人类存在视为解释性建构,认为传统道德通过“编故事”绑架了文明史,而上帝之死引发价值真空后,需转向“积极的虚无主义”,即在生命实践中创造新意义。福柯继承尼采的谱系学批判,通过生存美学提出解困路径。欧阳谦认为,从全球伦理建构的当代尝试,可以看到多元世界对统一规范的迫切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