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期刊助力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

2025-05-28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本报重庆讯 (记者陆航)5月24日,“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暨《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创刊30周年研讨会”在重庆大学召开。来自国内学术期刊界的近40位代表同重庆市委宣传部、重庆市社科联、重庆市教委等部门代表,深入交流、凝聚共识,为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阐释和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贡献智慧。重庆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李剑,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第四研究部副主任、《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杂志主编熊亮华,重庆市社科联党组成员、副主席唐旺虎,全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研究会理事长、《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常务副主编刘曙光分别致辞。重庆大学社科处处长、期刊社社长兼总编辑辛清泉主持开幕式。

  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时代使命。熊亮华表示,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快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的重要指示,立足“两个结合”,扎根中国实践、赓续中华文脉,围绕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问题深化研究,为强国建设与民族复兴提供思想支撑。高品质学术期刊应坚守初心、引领创新,支持学术人才成长,促进中外交流,以真本事、好成果回答时代之问,彰显中国之路、中国之治、中国之理。

  学术期刊是学术研究成果的重要载体,是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也是构建自主知识体系的关键支撑。李剑表示,高校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立足中国国情、扎根实践沃土,推动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创新,加强学术期刊建设,打造高端学术平台,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和智力支持。他提出,我们要以高水平学术期刊建设为抓手,倡导严谨学风、鼓励原创研究,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术发表平台。一方面,要坚守学术质量,推动期刊专业化、国际化发展;另一方面,要注重数字化、开放化转型,提升学术成果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刘曙光建议重庆大学充分发挥直辖市的独特区位和政策优势,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等系列国家战略机遇,着力构建高质量创新发展的哲学社会科学领域一流学术生态,继续发挥《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的优势,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强化特色与创新、加强国际合作交流、坚持智能向善,推动新质生产力赋能期刊高质量发展,为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作出更大贡献。

  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哲学社会科学创新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持续的动力。唐旺虎表示,高校作为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力量,要强化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自觉意识和责任意识,深入推进新型智库的创新发展,办好作为学术传播阵地的哲学社会科学期刊。当前,人工智能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提供海量数据分析、精准结论回溯等技术助力,但也带来思维同质化、学术创新弱化等挑战。技术不能替代人类思维,我们要立足中国发展实践,调动社科界力量深度参与国家重大决策,以民主、法治思维推动学术环境革新,把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与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重庆建设结合起来,把加快构建自主知识体系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结合起来,把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具体目标同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结合起来,以高度的学术自觉为加快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提供更加坚实有力的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

  学术期刊应发挥引领作用,支持创新理论,助力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以包容性、和平性智慧为人类文明发展提供中国方案。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副总编辑魏长宝表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需以原创理论和学术流派为支撑,产出兼具民族特色与世界视野的原创成果,破解长期受西方学术主导的困境。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为知识体系革新提供历史机遇,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立足现实问题、全球视野构建知识体系,既要彰显中国智慧,又须回应人类共同关切,推动文明互鉴。

  “拉美依附论”通过批判西方单一现代化路径、揭示“核心—边缘”国家结构性剥削,成为首个非西方理论体系打破西方学术垄断的范例。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致远讲席教授钟杨认为,“拉美依附论”的成功源于其回应现实需求、融合马克思主义框架、构建自洽因果关系理论,并通过国际期刊实现全球传播。钟杨提出,我们应立足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经验提炼理论,推动跨学科团队协作与国际对话,在国际主流平台发表成果、创办英文期刊,构建既植根中国实践,又能贡献解决人类普遍问题的自主知识体系,为全球发展提供新范式。

  与会学者还围绕高品质学术期刊与自主知识体系构建、公共管理自主知识体系构建与论文写作、法学自主知识体系建设与法学论文写作和马克思主义理论自主知识体系构建四个分会场,分别研讨学术期刊如何在构建自主知识体系中更好地发挥作用,以及数字化、智能化背景下学术期刊面临的挑战。与会学者表示,构建植根中国实践的自主知识体系,是彰显“四个自信”的战略命题。我们要通过构建自主知识体系,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为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贡献智慧,在世界学术舞台上发出中国声音、展示中国智慧,提升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国际影响力,让世界更好地认识“学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刘娟(报纸) 张赛(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