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吧里如何聊学术?

2024-12-3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近日,学术酒吧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化现象,悄然走红网络,并在社交媒体上引发广泛讨论。有人认为这是“精英的傲慢”“文科生的自嗨”,也有人觉得酒吧与学术不沾边,太“装”了,还有人质疑是酒吧打着学术的旗号搞营销。为深入了解学术酒吧爆火的原因,探讨当前学术酒吧面临的一些问题,以及未来该如何健康可持续地发展学术酒吧等,12月25日,记者分别拜访了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主任王宏超、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朱迪、暨南大学经济学院助理教授陆子奇、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张丹洋。

  将学术知识融入日常生活

  中国社会科学网:最近,“学术酒吧”火了,并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地掀起一阵热潮。您觉得,“学术酒吧”是由来已久,还是悄然兴起?为什么学术与酒吧两个看似不相干的要素会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并迅速走红受到年轻人的青睐?

  王宏超:“学术酒吧”看似是新近的潮流,实则有着久远的传统。十七世纪在巴黎流行沙龙,著名的如朗布依埃侯爵夫人开创了史上第一个文学沙龙,当时许多名流汇集于此,喝酒聊天,成了文人最重要的聚会形式。这些年也有很多公共空间(如书店、咖啡馆等)组织学术、文化类的活动,这些空间与学术酒吧也有相似性。

  这些公共空间原本主要在发挥着“公共空间的私人性”功能,我们身处公共空间,但却主要在进行私人化的休闲、娱乐等活动,而学术酒吧、书店讲座这类形式,似乎更能体现出“公共空间的公共性”功能,在这些空间中,所有参与者共享一个共同参与的活动。而学术酒吧让原本娱乐化的空间,变成了有点严肃的学术性空间,这种反差本身也是具有很大吸引力的。

   张丹洋:学术酒吧之所以迅速走红,并受到年轻人的青睐。首先是因为学术酒吧的准入门槛较低,无专业背景要求,报名即可参与,这使得更多年轻人有机会接触和了解学术知识,扩大了潜在参与人群。其次,酒吧的轻松氛围促进了平等交流,消除了学术讲座中的严肃感,参与者无需提前进行大量的准备,有利于简单、高效的观点探讨。此外,学术酒吧通常以兴趣为导向,聚集了一群对特定话题感兴趣的年轻人,是一种主动学习而非被动学习的模式,更具吸引力。

  中国社会科学网:当前的学术酒吧呈现出怎样的特点?

  朱迪:当前的学术酒吧中,有几个比较突出的特点,第一,年轻化。从主讲者来看,一般是以年轻学者分享为主,来自国内外的一些高校、研究机构的老师,科研人员等。从受众来看,同样也是以大学生、青年人为主。第二,内容上具有丰富性与日常化。学术酒吧本身的氛围,比较轻松,更适合分享一些科普性、大众性的话题和人文社科的研究成果,更能引发不同领域、不同专业背景的大众的兴趣,反映出社会对人文社科研究的关注。

  中国社会科学网:在您看来,学术酒吧迅速走红的背后折射出了怎样的社会需求和文化现象?是否反映了社会对严肃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需求及其社会化实现机制?

  朱迪:学术酒吧的兴起,反映出社会公众对知识的渴求和更高层次的休闲需求。将学术带入酒吧这一休闲空间,形式上使得学术交流更加贴近日常生活,大大降低了普通公众接触学术的门槛,使得人们在休闲生活领域也能够获得比较专业的知识信息和引发较严肃的思考。在休闲领域,人们不仅有休闲放松的需求,也有审美鉴赏等更高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而我们当前的文化供给中恰恰这一点是不足的。根据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课题组主持实施的“2023年居民文化发展满意度调查”,居民对公共文化设施硬件较满意,但认为满足更高层次精神文化需求的专业类文化场所和活动较少。我想学术酒吧的兴起有这样一种潜在需求作为背景和动力。

  陆子奇:学术酒吧爆火直接反映的需求是人们对人文社科知识的兴趣增加了,会希望看到一些偏学术的讲座。但是我们可以继续追问:为什么人们对人文社科知识更感兴趣了?为什么人们没有在十年前产生这样的兴趣、让某种形式的学术酒吧在十年前爆火?

  我的看法是,从物质生活的角度来看,在古代,我们只需要了解天气、附近村庄的物产和集市地点等周边信息。但是在当前这个快速发展的信息时代,美国的货币政策和太平洋上的航运,都会通过影响国际贸易、进而影响我们的股票收入和所在公司的效益等。为了对身边的基础物质生活形成某种“掌控感”,我们必须了解这个更广阔的世界,而要在这个规模上去解释社会,就必须依赖于抽象的理论语言。

  此外,我们的受教育水平在不断提高,从小接触到越来越丰富的资讯,在“认知”上的条件也是越来越好的,可能会因此对人文社科知识更感兴趣。

  张丹洋:与其说学术酒吧反映了社会对严肃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需求,不如说严肃人文社会科学借助学术酒吧这个媒介拓展了大众化、趣味化的发展方向,以适应年轻群体中的趋势。这种形式并不是对严肃科学研究的直接探讨,而是通过轻松的氛围和多样的形式,将学术知识融入日常生活。因此,可以将严肃人文社科研究通过学术酒吧实现社会化的机制看作是一种对象牙塔中的知识祛魅的过程,不仅体现了社会年轻群体对知识的尊重和追求,也促进了学术知识的社会化和普及化,拉近了学术科研群体和社会的距离。

  取得成效的关键在于互动

  中国社会科学网:您是否会到酒吧做讲座?如果去的话,您觉得哪些学术问题或话题更适合放在“酒吧”讨论?

  陆子奇:我之前在上海的“街垒”和北京的“空格”酒吧都做过讲座,讲的是“从合作的角度理解我们的道德观、同理心和制度”,我注意到大家一般对我们生活中讨论的问题感兴趣,比如“道德”是否是真的道德?利他是否是为了利己?相比而言,博弈论和统计学上的技术问题是次要的。因为参与学术酒吧的人群一般不是本领域的专业研究者,在大的选题上要注意和大众的生活相关,讨论的问题最好基于我们身边正在发生的社会现象,而不是单纯基于文献和抽象概念。

  中国社会科学网:您认为,在酒吧里讲学术的效果如何?学术与酒吧是否真的可以促进学术的交流,碰撞出知识的火花?

  朱迪:学术酒吧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起到学术交流、学术沟通的作用,一些具有知识普及性的话题讨论、主讲人的个人魅力,观众对讲座内容有一定认知等都是学术沟通的基础。但除此之外,专业学科类比较细分的或是严肃复杂的话题,可能就不适合在学术酒吧这样的氛围内进行讨论对话。

  王宏超:学术酒吧的目的肯定不是探讨专业的学术问题,而是做一种专业与大众的连接。我觉得学术酒吧的价值正在于此。但是,真正要达到良好的效果,还是不容易的。一方面需要主讲者有比较深厚专业的背景,能够把专业的问题用大众感兴趣的形式表达出来;另一方面,学术酒吧要有精心的话题选择,以形成良好的现场互动气氛。因为,听众的参与和反馈很重要,主讲人与听众只有在“互为主体性”的关系中进行讨论,才会给彼此带来很大启发,而这也是学术碰撞酒吧产生“知识火花”的关键。

  为学术酒吧发展打开新思路

  中国社会科学网:您认为,当前学术酒吧是否存在一些问题?会不会只“微醺”而“无学术”?会不会有附庸风雅之嫌?

  陆子奇:学术酒吧作为一个新生事物,既有值得肯定的地方,也有需要进一步探索的地方。一方面,学者通过学术酒吧,将本领域内的知识“通俗化”地传播给大众,不仅可以促进知识的传播,还可以将理论知识应用于更广泛的领域,普惠更多人群。另一方面,目前来看,学术酒吧的商业价值并不高,如何可持续发展下去是一个问题?此外,学术酒吧极其依赖组织者本身的人脉,它要求组织者本身活跃在学术界,认识大量学者以及在运营中如何平衡娱乐与学术、避免沦为消费噱头等,都是值得进一步探索的问题。

  中国社会科学网:当前,我们有很多学术平台和学术活动,您认为,“学术+酒吧”这样一种新的交流学术的形式是否有必要?为什么?

  朱迪:这是不同的交流形式,在参加正式的学术会议时,人们的目的明确,就是去研讨某一专业领域的议题,在专家学者等业内大咖的讲解下,收获有深度的专业知识。而相较于学术论坛、学术会议,学术酒吧的氛围是松弛的,更适合年轻受众讨论比较轻松的话题,这种松弛感与工作学习的紧绷感形成强烈反差,更容易获得有广度的知识。此外,在学术酒吧主讲人和听众之间的权力关系也是相对平等的,学术更能贴近大众,在思想交流过程中就更容易产生共鸣抑或争论。

  陆子奇:大家经常会拿“学术酒吧”和“学术会议”进行对比,这二者的目标是完全不同的。学术会议一般面向本专业的学术研究者,他们会花费大量时间讨论方法论以及应用性、严谨性等。而“学术酒吧”面向不同专业和职业的人们,更注重传递整体的知识,以及将抽象的知识联系到人们的日常生活。

  中国社会科学网:您是怎样看待学术酒吧未来发展的,是昙花一现,还是会发展成为我们经济文化生活的一部分?另外,您能否为学术酒吧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提一些建议?

  朱迪:随着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人们对知识和信息的渴望变得更为强烈,学术酒吧作为一种新的业态要获得持续健康发展,应探索明确的发展模式。我认为“学术+”的模式,或许可以为学术酒吧的发展打开新思路。其实学术不仅可以“+酒吧”“+书店”“+咖啡厅”甚至“+其他的文化休闲场所”,内容分享包括但不局限于自然科学、人文社科历史知识等,可在广度上更为拓展。

  “学术+”的业态,一方面丰富了居民文化休闲活动选择,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大家进行线下面对面的一些互动,从而增加了人们对所属社区、对身边事和人的关心关注,在充满松弛感的氛围中获得知识积累体验,在社交中探寻心灵的契合。学术普及到休闲空间、休闲生活纳入较专业的知识交流,这应该是我们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文化产业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张丹洋:学术酒吧要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需解决两大问题:盈利与管理能力。首先,平衡学术交流的单纯感与盈利的商业感是关键。可以探索通过整理线下活动素材,开发线上课程甚至进行出版等方式,实现盈利的同时保持学术交流的纯粹性。其次,管理能力同样重要。主办方需对话题有深入把握,了解专家学者背景,并具备现场讨论控场的能力,落实相关责任,以确保活动健康、积极、对社会有益。

  王宏超:我对学术酒吧还是抱持着一种非常乐观的期待。但是,经营好一个学术酒吧对组织者来说是种很大的考验,比如说要不断能推出新的讨论话题、找到合适的交流嘉宾等。因此,我建议学术酒吧可以邀请一些学者作为学术顾问,进行一些专业的指导与建议。与此同时,可以和高校、学术机构、出版社等文化机构进行合作,共享学术资源。

  本网记者孙美娟/采访整理

  (本网记者查建国、陈炼、段丹洁、李永杰参与采访)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李秀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