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哲学学院“中华文化智能论证实验室”揭牌

2024-06-2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明海英)6月15日——16日,由武汉大学哲学学院主办、湖北省哲学史学会协办的“广义论证与中国哲学——第五届中国古代论辩研讨会”暨武汉大学哲学学院“中华文化智能论证实验室”揭牌仪式在武汉大学举行。

  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山大学、澳门大学、兰州大学、山东大学、西北大学、江南大学、深圳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天津科技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忻州师范学院、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山东航空学院、武汉大学等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的3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
  打开中国哲学研究的新领域新问题
  会议开幕式由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党委书记卢昌宁主持。
  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陶军代表学校对此次会议的召开及中华文化智能论证实验室的成立表示祝贺。他指出,本次会议以“广义论证与中国哲学”为主题,重点关注数字技术如何为论证研究赋能,不仅是对既往研究的回顾和梳理,更致力于为中国哲学的创新发展提供新思路。他希望“中华文化智能论证实验室”能产出具有范式变革意义的成果。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院长李佃来代表哲学学院对参会学者的到来表示诚挚的欢迎,并介绍了“中华文化智能论证实验室”的成立背景。他强调,“中华文化智能论证实验室”致力于通过中国哲学思想的数字化来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打开中国哲学研究的新领域、新问题,做出不愧于时代的学术成果。
  中山大学逻辑与认知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鞠实儿指出,广义论证是在变动的语境下按规则形成的语篇行动序列,是面向生活世界提取论证模式的理论,为此要求广泛的跨学科知识背景及海量信息数据的支撑。基于此,他对“中华文化智能论证实验室”的未来发展提出建议,即:目标导向,引领综合创新,运用数字化的深度学习技术深化对中国古典思想语境下广义论证的研究,做到脚踏实地、顶天立地。
  服务国家高等教育战略和前沿理论研究
  “中华文化智能论证实验室”揭牌仪式由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副院长李志主持。鞠实儿与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李巍共同为“中华文化智能论证实验室”揭牌。李佃来为鞠实儿颁发聘书。
  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院长陈声柏代表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对“中华文化智能论证实验室”的成立表示祝贺。他强调,广义论证理论为中国哲学的深化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跨学科视野,现代AI信息技术也将为这一跨学科结合赋能,实现文科与技术的合作,期待“中华文化智能论证实验室”能为中国哲学研究引入新方法、开辟新道路。
  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副院长王晓光代表肯定了哲学学科数字化转型的重大意义,认为“中华文化智能论证实验室”的成立是哲学创新精神的展现。他期待日后在数字人文领域与“中华文化智能论证实验室”展开合作,产生更多学术成果。
  华中科技大学哲学学院副院长徐敏代表华中科技大学哲学学院及湖北省逻辑学会对“中华文化智能论证实验室”表示祝贺与全方位支持。他指出,在中国坚定文化自信、理论自信、道路自信与制度自信的时代使命当下,以鞠实儿教授为代表的研究团队提出的广义论证理论日趋成熟,该实验室的诞生恰逢其时。他相信,“中华文化智能论证实验室”将在服务国家高等教育战略和前沿理论研究方面发挥重要功能,并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
  李巍代表会议主办方对与会专家学者表示欢迎与感谢。作为“中华文化智能论证实验室”的负责人,他介绍了实验室建立的初衷是为推动武汉大学哲学学科转型。李巍表示,在技术进步的时代背景下,传统人文学科的研究范式具有局限性,AI与大模型技术的出现,为哲学学科在现代大学中占有一席之地提供了新的机会。
  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曾昭式作题为“再论‘正名-用名’论证类型”的报告。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哲学院副教授周志荣作题为“论辩语境下的惠施名学思想解读”的报告。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深川真树及其博士研究生姜楠联合作题为“现代中国的中国古代逻辑学研究——以‘广义论证’概念及其视域下的研究为中心”的报告。李巍作题为“AI时代的中国哲学——思想的数字化与智能论证”的报告。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匡钊以问题、学科、未来三个词为关键词,对主旨报告阶段的研讨作点评。
  广义论证将成为中国哲学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
  会议设置三组研讨以及圆桌论坛。圆桌论坛环节以“论证研究与中国哲学的未来形态”为主题,由武汉大学国学院副院长肖航主持。
  鞠实儿从方法论、规则建构与考察重点方面进一步对广义论证理论进行介绍,最后点出了广义论证最深层的问题意识,即:回到“如何做中国哲学”。并提出深度学习进一步扩大应用的设想,即用深度学习构造中国人的思想世界、构造未来中国人的社会生活方式。
  陈声柏回顾了历届广义论证会议的举办历程及核心共识:哲学要讲可理解的道理,哲学的核心是论证;指出广义论证理论不是纯粹形式逻辑的研究,更接近于批判性。
  李巍再次强调研究中国哲学的底层论证是中国哲学的未来形态。
  澳门大学哲学与宗教学系青年学者李庭绵从儒学角度肯定广义论证的方法论意义,以往研究中国哲学只是格义,忽视了哲学被提出的社会文化背景、说话的脉络乃至说话者个人的经历。同时,还介绍了目前海外汉学界出现的相关研究。 
  江南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包佳道在发言中表示,广义论证要回到中国哲学自身的脉络寻找它的范式,广义论证将来大有可为。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文碧方向鞠实儿提问表示:“广义论证理论反对用普遍的概念解决问题,但在否定本质性之后,这个世界上究竟是否存在一个具有普适价值的东西?假使都采取一个广义论证,采取社会的文化的解释,人人都搞特色,如何解决冲突?”该问题引发在场学者们深思。
  开拓论证过程中的哲学诠释空间
  会议闭幕式由武汉大学国学院副院长廖璨璨主持。
  李庭绵将本次会议的报告分为“古代文本论证分析”“通过理论分析找到文本统合性结构”“广义论证在中国古典文本研究中的讨论与运用”“AI与中国哲学未来”四大类,并分别引述总结。
  武汉大学李宇表示,与会学者对中国哲学文本论证方式的探讨是思想数字化的必经步骤,也是刻画论证要素集的重要来源,要将中国哲学古典文本转化为机器可理解的语句,就必须开拓论证过程中的哲学诠释空间,这一梳理与诠释的工作也依赖于与会专家学者的学术研究成果,并对中国哲学思想数字化的不断完善表示期待。
  中山大学逻辑与认知研究所副所长何杨回顾了广义论证会议的举办历程及历届主题,并对借助技术深化广义论证研究表示期待。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李秀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