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道性命相贯通(下)

——“中国哲学中的命论”学术研讨会综述

2023-11-29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五、宋明及明清之际的命论

  广西财经大学的陈林首先提出问题:朱子的命论结构究竟是“理-气”还是“易-道-神”?接着他介绍了当前学界朱子“命”论研究的两篇代表性论文——赵金刚的《朱子论“命”》和冯兵的《朱子论“命”:形态、结构与性质》,并指出了这两篇论文各自的理论重点:赵文关注命的功能结构,认为朱子的命论当以“易-道-神”的方式来看;冯文关注命的组成结构,认为朱子的命的内容结构是典型的“理-气”二元结构。接着,陈林老师进一步论证提出,以“易-道-神”来描述朱子的命的功能结构并不特别精准,朱子的命论是“理-气”的二元结构,或曰“天-理-气”的三相结构,这一结构凸显了“命”背后的天地之心的作用。因此,对于朱子的命论结构的描述,“从理上看——从气上看”的诠释模式相较“易-道-神”模式而言更为合适。。

广西财经大学 陈林

  兰州大学的钟治国的报告以“王阳明的命论”为题。钟老师先从训诂的角度对“命”字做了字源学意义上的考察,并论述了“命”之含义的历史演变。他在此基础上以阳明的代表性文本为中心论述了“命”在阳明思想中所具有的三重面向:一是命的本源义。王阳明从宇宙生成论角度出发,试图论证命、性、道三者一体异名;二是命之必然义,是为“不得不然”;三是命之生命活动义。他指出,王阳明的命论的三个面向皆以命之本义为基础,三者相互贯通。

兰州大学 钟治国

  大连理工大学的姜含琪论述了苏轼的命论思想。姜老师首先交代了北宋儒学产生的学术背景,各家为应对佛老的挑战而给出了不同的方案。其中,苏轼赞同司马光的理论立场,反对“侈言性命”,认为“天下之大伪”由此产生。通过分析了“命”在苏轼思想中的基本内涵,她认为苏轼的命论是基于一种“一而二”的性命关系的解读,即性、道是一而二的关系,本源是一,展现是二;性、命也是一而二的,“性之至”即为“命”。人通过达到“无心无我”的状态来通二为一。此外,东坡命论强调以情为本,由情上溯于性再至于命。最后,姜老师辨明,在东坡处,性情非善恶之分,而是真伪之分。以此即可达到用情来消解祸福的定性。

大连理工大学 姜含琪

  湖北大学的龚开喻论述了越中王学的圆善论,并试图以此来为牟宗三的圆善论做出辩护。龚老师先介绍了越中王学的“无善论”,阐述了王龙溪、周海门、陶望龄、陶奭龄对这一思想的承袭与发展,强调了“无善无恶说”在保证道德的纯粹性方面的作用。龚老师进一步论述了越中王学的劝善论,并梳理了该理论从王龙溪到与越中阳明学诸学人的发展线索。在论述过程中,她论及了以上思想家对“福”的界定和态度。她认为,越中王学绾合了无善与劝善之张力,对德福关系问题做出了独到的回应。

湖北大学 龚开喻

  华中师范大学的杨柳岸论述了王夫之的“造命论”,并在此基础上表达了他对于“命”的整体看法。杨老师认为命有三种含义:命令、生命、命运。命的本义为上位者向下位者发布的命令,因此后来引申为命运。他还区分了“命”的“解释性”与“实然性”,“解释性”是指有选择的将某些事情解释为命;“实然性”是指将一切发生的事情都解释为命。他指出,王夫之认为琐屑之事、小事不适合和天挂钩。王夫之坚持一定要发生变化,才能叫作命,“固然之事”则不算命。王夫之已经认识到各种时态的关系,只能把已经发生的事情当作“命”,而不能将正在发生和将要发生的事情当作命。

华中师范大学 杨柳岸

  华中科技大学的王博论述了王夫之的福德关系问题。他指出,王夫之从训诂的意义上将“命”解释为命令,“命”由天所降,其承受的主体是人,且命意味着必有所予夺。在王夫之处,“命”并非前定,皆为人所造。就德福关系来说,王夫之将命区分为“德命”“福命”。追求德为“致上”之维度;追求福是“下致”之维度。王夫之强调了人对“德”“福”二者的共同追求,不可将“福与德打作两片”。最后,他强调,王夫之认为每个人德福之所以产生差别有两个因素:器、时。因人之“器”的大小和“时”的不同,人之所福德虽有大小,但降命之天并无偏私,人人皆有福德,不存在有德无福或有福无德的情况。

 

华中科技大学 王博

  六、现代新儒家的命论

  曲阜师范大学的宋立林评述了徐复观对孔子天命观的诠释。他首先指出徐复观在《中国人性论史》中对孔子的天命观的诠释存在偏差。在分梳徐复观对孔子 “命”“天命”和“畏天命”的诠释得失基础上,重新梳理和诠释了孔子的天命论。他指出,孔子的命论实际上包含“天道观”和“天命论”两个维度,并进一步还指出孔子所谓“天命”和“命”实际上是同一范畴的不同表达,其内在含义包含赋予义使命和限制义运命两个层面。

曲阜师范大学 宋立林

  东南大学的张星报告了唐君毅对儒家天命观的现代诠释,并试图通过唐君毅的诠释来理解儒家以至于整个中国哲学的命。通过分析了唐君毅书中原命的观念,从本源义和源流义等诸多方面进行了论述,她指出唐君毅强调天命观的源头是自外的,天具有宗教性一面,脱离此维度将无法理解命。另外,天人的贯通在顺境和逆境中都可见,天命既是积极的行为原则,同时又可在逆境中表现成有所不为的态度,对不符合道的处境的承担顺受才叫知命。

 

东南大学 张星

  河北大学的周浩翔探讨了唐君毅对孟子“尽性立命”的解释。他梳理了唐君毅在其《中国哲学原论?导论篇》中上自先秦下至秦汉已降诸家言“命”的说法,其中孟子“尽性立命”之说尤为唐君毅所重视。他指出唐氏认为孟子的“尽性立命”说最能体现中国哲学天人之际的微妙关系,也最能体现中国哲学中的天人不二之旨,以此确立世人的安身立命之道,突显人的道德尊严与精神境界。

河北大学 周浩翔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的王巧生以熊十力习心论为例,尝试对传统形而上学心理学进行科学评估。他首先对自己的方法论予以说明,以此论证用科学来评估形而上学的可行性。随后讨论了熊十力的习心论,认为其核心是“业”的观念。之后,他从科学心理学的角度对熊十力的习心论展开评估,指出熊氏这一习心论兼具“支持性”和“挑战性”两方面资源。他最后强调,当前时代在研究过程中应调动多学科进行对话和讨论,这样才能使我们以更为靠近真相本身。形而上学在这一过程之中更多地扮演了一个整合性的角色,起到了统合各方思想资源的作用。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 王巧生

  七、中西比较视野下的命论

  武汉大学的廖璨璨以“性命观与道德运气”为题。她以朱熹、王夫之对《四书》尤其是《孟子》中“命”的诠释为切入点,探究了中国传统的“性命观”是否可与西方哲学中对“道德运气”的讨论等量齐观的问题。廖老师指出,朱熹在其理气论框架之下将命划分为三种:“所赋”“所禀”“所值”,强调以气禀解释人之命运。明清之际的王夫之在其独有的理气论的立场上批评了朱熹的性命观,认为从气禀的角度讨论命运,最终会落入命定论的藩篱。她认为,性命观讨论的不是西方哲学意义上的道德运气的问题,但讨论道德问题时,不能离开运气。

 

武汉大学 廖璨璨

  华中科技大学的归伶昌探讨了阿奎那行动理论中的意志与道德运气问题。在梳理阿奎那和与之对立的阿伯拉尔主义在意志和道德运气关系问题的观点差异的基础上,通过将阿奎那的道德行动理论阐释为一种质形论结构,意图指出:阿奎那以符合理性为行为作为善的形式准则,实际上允许道德运气作为行为的质料性部分参与到道德行动善恶大小的变化的影响中来。他认为,阿奎那行动理论的这一框架,既不否认道德运气的客观存在和对道德行动的影响,又有效限制了它对道德行动进行善恶判断的干扰,并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意志不受道德运气影响。

华中科技大学 归伶昌

  华中科技大学的胡靖波通过比较英语世界的逻辑命定论和司马迁《伯夷列传》中的命论指出,中西的“命定论”只是字面上的相似,西方的命定论起源于对逻辑和命题的纠结,而中国则是德福不一的焦虑。中西哲学也都对命定论采取了不同的应对方式:西方哲学主流致力于深化对逻辑和命题的理解,从而反驳“逻辑命定论”;而中国哲学主流并未明确反驳“祸福命定论”,而是诉诸于历史正义,进而消解德福不配造成的存在论焦虑。

 

华中科技大学 胡靖波

  本次以“命”论为主题的学术研讨会,探讨主题涵盖了中国古典哲学中的命论、中国近现代哲学和比较哲学视域中的命论,并在交流讨论的过程中催生出了众多具有新意与启发性的观点和认识,助力了厘清中国哲学中“命”这个基本概念。与会学者皆表示,希望在今后能够继续就这些问题展开进一步研讨。

  (供稿:华中科技大学哲学学院研究生刘逸鹏 李红玉 吴永翠 李庆楠等)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李秀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