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技术助力非遗保护传承

2025-03-04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七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实现文化建设数字化赋能、信息化转型,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发展优势”。《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加快适应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形势,培育形成规模宏大的优秀文化人才队伍,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鉴于此,探索数字技术助力非遗保护传承的体制机制,创新培育“数字技术+非遗保护”新质生产力成为新时代探索中国式现代化非遗保护传承的重要路径。
  一、数字技术助力非遗保护传承独具优势
  1.记录存真:数字化存储夯实传承根基。借助3D扫描、高清影像拍摄、虚拟现实建模等技术,能够全方位、高精度地捕捉非遗项目的各类细节。无论是传统手工艺的精妙技法、传统表演艺术的一招一式,还是古老建筑的独特构造,都能以数字化形式精准留存。这些数字档案不仅具有永久保存性,而且易于复制、传播和共享,为传承者提供详尽准确的参考,为研究者搭建丰富的资源库,也为爱好者开启深入了解非遗的大门,有力地推动了非遗在当代及未来的传承与发展。
  2.传播扩面:新媒体矩阵拓宽受众视野。新媒体平台凭借其即时性、互动性与广泛性的优势,通过短视频、直播、社交媒体群组等多样化形式,将非遗的独特魅力生动鲜活地呈现于大众眼前,使非遗突破地域与文化圈层的束缚,吸引了不同年龄、职业、地域的人群,为其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源泉,开启了非遗传承的新篇章。
  3.教育启智:数字手段创新传承模式。借助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数字互动游戏等前沿数字技术,非遗传承突破了传统的师徒相授和口传心授的单一模式限制。通过VR和AR技术,学习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非遗技艺的创作环境与流程,增强了学习的沉浸感与趣味性。这些数字手段的综合运用,为非遗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推动非遗在新时代绽放出全新的活力与魅力,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节奏和文化需求,实现文化传承与时代创新的有机融合。
  二、数字技术助力非遗保护传承仍存挑战
  1.应用失衡:技术覆盖的广度和深度欠缺。目前,数字技术在非遗领域的应用呈现出不均衡态势,仅少数具有较高知名度或商业价值的非遗项目得到相对充分的技术支持,如一些热门传统手工艺、知名戏曲种类等。然而,大量小众、濒危的非遗项目,比如偏远地区的传统祭祀仪式、古老的民间医药炮制技法等,因地处经济欠发达地区,面临资金短缺、技术人才匮乏以及基础设施不完善等困境,尚未深入挖掘其核心技艺的数字化转化方式、文化内涵的精准阐释途径以及传承发展的数字驱动模式。这种技术覆盖的局限性,严重阻碍了非遗数字化传承的全面推进,使众多珍贵的非遗项目在数字时代的传承浪潮中面临被边缘化甚至遗忘的风险。
  2.资源粗放:数字内容质量整合欠佳。当前,非遗的数字内容制作缺乏统一的质量标准和规范,导致市场上的相关资源质量良莠不齐。部分数字内容因制作方专业能力不足或追求低成本、高速度产出,存在画面模糊、音质嘈杂、色彩失真等技术缺陷,以及文化解读不准确、技艺演示不规范、信息呈现碎片化等内容瑕疵,严重影响了用户对非遗文化的感知和理解。同时,各机构、平台和个人独立制作与发布的非遗数字内容分散于互联网各处,形成了一个个“信息孤岛”。这使得用户在获取非遗数字资源时,难以获得系统、全面、深入且权威的非遗知识体系,极大地降低了数字内容在非遗传承中的利用价值和传播效率,不利于非遗的系统传承和广泛传播。
  3.人才断层:复合型人才供需矛盾突出。一方面,非遗传承人群体大多年龄偏大、知识结构相对单一,对数字技术的接受能力和应用水平有限,难以将传统技艺与现代数字手段有机结合,进行创新性传承与传播;另一方面,数字技术专业人才往往缺乏对非遗文化内涵、历史脉络和艺术价值的深入理解与感悟,在对非遗项目进行数字化开发时,容易流于表面形式,无法精准把握非遗的精髓,导致数字产品难以真正体现非遗的独特魅力和文化底蕴。同时,高校和职业教育机构在复合型人才培养方面尚未形成完善的体系,相关专业设置较少,课程内容与实际需求脱节,难以满足市场对既懂数字技术又通非遗的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这使得社会上此类复合型人才供不应求,严重阻碍了数字技术在非遗领域的深入应用与高效发展。
  4.资金断链:投入保障机制尚不完善。当前,资金来源渠道较为单一,主要依赖政府的财政拨款,而政府财政资金有限,能专门用于非遗数字化项目的资金并不充裕。社会资本对非遗数字化的投入积极性未被充分激发,由于非遗数字化项目往往具有投资回报周期长、经济效益不明显、风险评估难度大等特点,使得企业和其他社会力量望而却步。同时,在已有的投入资金使用过程中,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与监管机制,资金分配存在不合理现象,一些急需资金支持的关键环节和小众非遗项目难以获得充足的资金保障。这使得许多非遗数字化项目无法按照预期目标和计划推进,难以持续开展技术研发、资源更新、平台维护等工作,严重影响了数字技术在非遗传承中的应用效果和长期发展。
  三、数字技术助力非遗保护传承亟待创新
  1.技术深耕:促进应用均衡拓展深化。一方面,加大对冷门、濒危非遗项目的技术投入,如为偏远地区的传统音乐传承配备专业的音频采集与修复设备,为古老手工艺搭建精细的3D建模系统,使技术覆盖更加全面;另一方面“持续拓展技术应用的边界,不仅停留于记录层面,更深入到传承的核心环节”。同时,不断深化技术与非遗的融合深度,精准把握非遗项目的精髓,以数字化手段进行创新性呈现与传承,确保珍贵的非遗文化在新时代绽放光彩。
  2.资源精琢:提升品质强化整合协同。非遗数字资源需以专业的态度和精湛的技术进行精细雕琢,在采集环节运用高清摄像、3D扫描、音频无损录制等手段,确保非遗项目的图像、声音、动作等信息精准且完整。提升品质还意味着文化内涵的精准阐释,借助文化学者、非遗传承人的专业知识,为数字资源注入深厚底蕴。强化整合方面,构建综合性的数字资源库,打破地域、机构、项目间的壁垒,将分散的非遗资源按照类别、地域、传承脉络等维度进行系统梳理与汇聚,实现一站式检索与访问。协同则要求各参与主体,包括政府部门、文化机构、技术企业、传承人等,在资源建设、推广、应用等环节紧密协作,形成有机整体。
  3.人才培育:完善培养引进激励机制。教育机构应优化课程体系,将非遗文化研究与数字技术实操有机结合,运用虚拟现实、在线教学等手段,为学生提供沉浸式学习体验,培养兼具非遗文化底蕴和数字技术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同时,要拓宽人才引进渠道,以优厚待遇、广阔发展空间吸引海外数字文化创新人才及国内相关领域专业人士投身非遗事业,为其提供项目牵头、团队组建等机会;此外,设立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对在非遗数字化传承中表现优异的个人和团队给予荣誉表彰、资金奖励以及科研项目支持,在职称评定、职业晋升等方面给予倾斜,从而激发人才的积极性与创造力,为数字技术赋能非遗传承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推动非遗传承在数字时代行稳致远。
  4.资金护航:构建多元长效保障体系。政府应持续加大财政专项投入,将资金精准分配至非遗数字化项目的关键环节,确保项目启动与初期运作的资金需求得到满足;同时,制定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政策,鼓励企业、社会组织及个人以投资、捐赠、设立基金等形式参与非遗数字化建设,拓展资金来源渠道,实现资金供给多元化;此外,金融机构应创新金融产品与服务,针对非遗传承项目的特点开发低息贷款、风险投资基金等金融工具,为非遗数字化产业发展提供长期稳定的资金支持;再者,构建资金监管与绩效评估机制,对资金的使用流向、使用效率进行全程监督与量化评估,保证资金合理、高效利用,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金融支持、监管有力的多元长效资金保障体系,为数字技术与非遗传承的深度融合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保障非遗传承事业在数字时代得以持续、稳健发展,让古老的非遗文化在现代技术的助力下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实现其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的有机统一与传承创新。 
  (李双,华侨大学助理研究员;张平军,华侨大学助理研究员)
关键词:数字技术;非遗保护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翁腾月】